分享

【齐飞之友】第五百三十九期 【书法管见】《书法的修养》 作者:齐飞

 lj0279 2019-09-19

 《书法的修养》

作者:齐飞

文学修养和书法专业素质是两个方面的问题吗?当然是!但可以分开来谈吗?

文学修养是在文学领域里的养成。这个问题好理解,似乎也能界定其范围。书法专业素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术概念,我好像还不能参透其精神要旨。书法专业素质是什么素质呢?难道是书法技术素质吗?应该是的!不然,“专业”两个字的存在就没有必要了。因为,书法原本不是专业的,从书法艺术的萌芽到发展到创造书法文化,无一例外是文学修养的推动和探索,并且一直在文学修养的护佑下走到今天。现在,突然有人提出书法专业素质,是不是因为目前的书法艺术,正试图摆脱书法所使用的文字实用性的约束和羁绊,可以放纵自己的心情,走上专业的道路之上呢。

有学者认为:文学修养不能代替书法专业素养。言下之意,我是模糊的。把文学修养和书法专业素养分开来谈,怕只是现代人的看法,古人是不会如此来谈论书法艺术的。人为的作如此的区隔,如果是在大清王朝,甚至在民国时期,一定是一个令人窒息和感到意外的见识。因为,在此之前,书法专业修养和文学修养如同阴阳的两极,互为表里又相互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原来,这二者是一体的,如影随形,不可分割。更多的时候,书法专业修养隐身在文学修养的怀抱,并随着文学修养的知性魅力,而产生内升动能的提升。现在的拆分,是时代的误读也是把书法引入纯艺术境地的铺垫和伏笔。

文学素养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修养。提高文学素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一个漫长的捶炼过程。文学知识的积累,阅读、写作是其基本的路径,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历史和当下,要用哲学的思维分析人生的本质,看不见,摸不着,但他又真实存在于人们感觉和认识之中;而书法专业素养,似乎是可以物化为技法的,或者说是书法书写过程中所必需的技术修养。这种修养,可以完整的体现在书法作品的平面之上,让人一目了然,直观的感受到书写者的追求、喜好、功力甚至于书写的习惯等。

现在的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笔字不再是文学修养的唯一新娘,甚至二者已经出现了存在感的各自独立,二者呈现出分手、分居、分家的状况。人们的文学修养不管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和毛笔字的作用基本上撇清了内在的联系。而书法的专业修养,可以单纯的通过技法训练而获得,对文学修养的要求,也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很有可能被遗忘在脑后,成为可有可无的条件。

毛笔字脱离实用之后,也就脱离了文学修养的涵养。这个现象目前比较突出。书法只要能写字,可以不识字。突出了“写的好”,而忽略了“学的好”。所以,有人说毛笔字开启了纯艺术的发展模式,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这一发展模式是令人失望的。书法的纯艺术,除了纯技法之外,还有其内在的文学修养的存在吗?我相信是没有的!因为,在技法的天空里,所能容留的只能是工艺品的座椅,并把文学修养的境界排斥在外。

这就是当今书坛乱象丛生的理论依据。对书法艺术的模糊认识,对书法艺术存在历史的知之甚少,对书法艺术形成原因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使得书法艺术正在驶出文学修养的母体,意欲成长为可以独立的、自我的艺术形式。“孩子大了由不得娘”,书法艺术就面临这样的尴尬境地,由于大的文化背景的改变,技法正逐步取代文学修养,而成为书法艺术的龙头和标准,这就是有些人、甚至有较好文学修养的人所以提出“文字修养不能代替书法专业修养”背后的真相。

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也没有必要为此而花费时间去开动脑筋、做一次明辩事理的讨论。尤如一列火车,只有双轨并存,安全、高效、合理的运行才可能实现,“金鸡独立”式的运行就会出现倾覆式的危险。而我们却并不以为然,并在单轨的运行机制下越走越远。本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水乳交融,却生硬的硬把他们割裂成两个部分,只能说明,他们对书法艺术所构成的元素、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对这一现象的滋生发展,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都会站出来直言一二的。特别是那些在文学圈子里书法写得好的人和在书法圈子里文学水平高的人,他们的跨界经营,影响了人们对书法艺术审美的判断,所起到的示范作用,直接伤害的是人们对书法艺术存在基础的怀疑。所以,有些人振臂呼出“文学修养不能代替书法专业修养”,是对这一现象的当头棒喝。换句话说,是对文人书法、作家书法、甚至是对名人书法的坚决否定。

不可否认,书法艺术是一种饱含人文精神的艺术。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文的关怀,很长一段时间,书法的角色只能是人文精神的附属品,是人文精神的一个寄托,是文人们自由放荡灵魂的后花园。 随着,书法艺术朦朦胧胧的存在期,甚至也可理解为隐性存在期的过去,人们开始了对书法本体艺术(专业素养)的不懈追求,把字写得好看一些,规范一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必定,书法是源于中国文字的一门艺术。

人们有意识地开始书法专业素养的培训,是什么时候,确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也许,从文字的起源,人们就愿意看到写的美的符号,即使,那是一个下意识的反应。有了下意识,就会自然过渡到有意识。《兰亭序》也是下意识的作品,当时的王羲之并没有把这篇序言当作艺术品去创作,否则,我们今天看到的《兰亭序》就不会是这个样子。假设,摆在我们面前是没有涂改、抹去、圈点痕迹、随性书写、千古文章的《兰亭序》,人们还会给他冠以“天下第一行书”的殊荣吗,这就是文学、文人修养的价值在书法艺术品上的体现。

有意识的书法作品问世以后,并没有摆托文学修养、人文精神的影响。相反,文学修养、人文精神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的是引领其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作用。书法艺术从来没有在“书法专业素养”的单支轨道上前行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书法史上留下的所有经典作品,没有一个出自写字匠之手。这些经典作品的生命力量,都是对文学修养、人文精神的彰显。

这里摘抄一些古人对书法文学修养、人文精神的论述。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苏轼说:古文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项穆说: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这些思想有些是落后的封建的,但是,书法艺术如果没有这些精神内涵,还能被称之为国粹吗?缺少这些,书法艺术只能是一个躯壳,不会有任何的生命迹象存在。

所以,我还是不能同意有些人的观点:文学修养不能代替书法专业素养。不是不能代替,而是不能离开。离开了,书法艺术在技法的诱引下,很大的可能是向工艺品的方向前行。这是一把双刃剑,有些人为了反对名人书法搅局书坛,对书法家应该有的文学修养、人文精神就网开一面,以矫往过正的态度来论其一个维度,是缺少理智的。给写字匠找借口,给纯艺术找理由。他所倡导的是一个写字匠成长的路线和纯艺术所依赖的宣言。如果按照这个路线走下去,书法艺术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灵魂、没有生命的艺术,或者是一个混乱的,缺失主题的艺术。中国书法艺术的存在真的也就没有了基础。

当然,对书法专业素养的培养和养成,并不是文学修养、人文精神一家的事情。书法艺术是一个集大成的综合性艺术,不是某一项修养的体现。林语堂说“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把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是林语堂的高度。因为,美学并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哲学问题。这和“文学修养不能代替书法专业素养”的论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孰是孰非,显而易见。林语堂的理论,给我们的是信心,足以说明书法汇千山万水,又滋润世间万物,这就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而有些人的欢点,给我们带来的是更加迷茫的未来,甚至,我们会对书法艺术产生怀疑:书法真的可以离开文学修养而生存吗!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