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嵊山渔场是浙、苏、闽、鲁、冀、辽、沪、津六省二市渔民的“会师地”,上万艘渔船聚集在此。 在经历了渔业资源衰退后,嵊山渔场繁华已淡,风光不再…但它并未停止探索前行,大力发展绿色渔业,积极转型升级,实现美丽嬗变。 △视频:嵊山岛 嵊泗县嵊山镇老渔民 吴和平: 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候,我们嵊山南面路都走不过,遍地都是渔货,鱼是很多的,乌贼拉一下网就很多了… 老渔民吴和平记忆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冬汛,正如嵊山镇尽山广场墙上的照片,每一风都是鱼满舱。然而,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繁华不再。 如何让嵊山渔场重现昔日荣光,休养生息、发展绿色渔业,成为共同的努力目标。嵊山镇鼓励养殖渔民试验、开发网排养殖,试养石蛸、大黄鱼等附加值高的水产品,水产养殖户毛宇就在嵊山镇周边海域有1亩多的养殖区,共158个网箱,年产章鱼、虎头鱼等近百吨,产值约30多万元。 嵊泗县嵊山镇水产养殖户 毛宇: 章鱼大概养殖在80吨左右,还有各种各样鱼种也在引进,一到夏天禁渔期的时候也能供货。 附近这处300平方米的养殖区则属于养殖户郑亚军,今年61岁的他专门养殖大黄鱼,这7个网箱中,养着2万条大黄鱼,每年产量近6吨。 作为曾经野生大黄鱼的收购商,郑亚军说,上世纪末以来,渔场资源衰退明显,他也想通过养殖的方式回馈大海。 嵊泗县嵊山镇水产养殖户 郑亚军: 野生的逐步减少了,收购也收不到了,竞争也激烈,所以2016年打算养鱼了,身体好的话以后我打算继续养下去。 资源养护生态修复还得从根本入手,嵊山当地人历来有采摘岛礁贝螺的习惯。掠夺式的开采,一度对黄螺和野生厚壳贻贝造成毁灭性破坏,严重影响了岛礁周边生物链。 ![]() 一边是部分群众的生计生存问题,一边是日趋迫切的岛礁资源保护,该如何做到两头兼顾?嵊山镇拓展“群管”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企业、个人参与海洋资源保护。 嵊泗县嵊山镇渔农办副主任 黄雪斌: 一直进行岛礁保护,目前资源正在逐步恢复。我们平时每周两至三次去巡航,看看有没有破坏岛礁资源的情况发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保护岛礁资源。 保护岛礁的同时,嵊山传统渔业捕捞也开始逐渐转型,通过金融倾斜、政策扶持手段有序淘汰老旧大型拖虾渔船,引导渔民优先更新发展资源、环境友好型作业方式,以及转型休闲渔业新业态。 ![]() 嵊泗县嵊山渔家乐服务有限公司安全经理 朱士春: 旺季的情况下接待全国各地包括国外友人大概有百十个人,目前在这边情况还是很好的,前景还是有的。 嵊山镇还投资70万元新建休闲渔业专用码头一座,打造安全、节能、环保的新型休闲渔船,镇里还经常组织多部门联合执法巡查,保护渔港周边生态环境。 ![]() 嵊泗县嵊山镇副镇长 陈杰: 大中型的126艘拖虾船全部发了垃圾分类的垃圾桶,专门通过第三方机构,跟他们签订协议,对渔船上产生的塑料瓶、塑料线、废旧电池这些垃圾进行有价回收。 从一味索取到在保护中发展,打造绿色渔业全产业链,是嵊山对绿色渔业这篇文章给出的解题思路。 ![]() 嵊泗县嵊山镇党委书记 王世权: 通过人工鱼礁的建设以及投放人工鱼苗,增加海域里面的品种以及数量;通过扩大养殖面积、改善养殖品种,去调节海洋整体的生态链,最终达到我们嵊山岛能够继续维持正常的生态环境,使渔民增收。 “百年渔场”一度是嵊山的底气所在,如今,靠海吃海的嵊山人将更多的底气放在了绿色发展上,放在了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探索中。 “百年渔场”的复兴,值得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