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内蒙古中南部到西北部一带,曾出土过许多石器、玉器、陶器,诸如玉猪龙、玉龟壳、石墨盘、石镞等等,百年前就进行过考古发掘,其历史距今已有五六千年,是华夏文明最早的痕迹之一。因首次考古发掘是在赤峰红山,故称之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曾出土过许多女性陶像,都是裸体泥塑,基本残缺不全,包括头、手、胸等多处残块。其中有一尊相当于真人头部大小的女神头像,被誉为“女神头像”。 这个头像究竟是代表真人,还是类似于后世所拜祭的一种象征呢? 经过检测发现,女神头部、手臂、腿等泥塑陶片基本是真人大小,但胸部、腹部等几处却有常人数倍之大。也就是说,这个“女神”是在常人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夸张,这么做,有一定目的性,或许是代表了当时人们的一种祈愿。 那么,“女神”究竟是代表什么呢? 说法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地母。由于女神胸部、腹部等极为夸张,与欧洲发现的女性雕像一样,这很可能是一种生殖崇拜。当时生产力低,人口多不仅意为这生产高,还能够保护部落安全。然而,当年仍处于母系氏族,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会希望女性能多生孩子。腹部是子宫所在,胸部能喂养孩子,所以人们会进行夸张,以祈求多生的愿望。 不过,当时人们的吃穿住用均来源于自然——无论是采摘的植物果实,渔猎的鱼蚌走兽,居住的洞穴,还是所用的石制、木制工具,都是产生于大地上,所以人们对大地有着原始崇拜。于是,人们物化出大地之母的人形象,并进行祭拜,这就是“女神”。 为了祭祀女神,也就是地母,人们造出女神像,祭祀的时候还会放入土中,龙山文化中有很多这类现象,甚至有埋人祭祀地母。 古人所说的“皇天后土”,其中“后土”就是地母,后是一种尊称,夏商时期,君王也称“后”。 第二种说法认为,此女神就是女娲。 早在汉代,人们就知道伏羲、女娲,当时人们还认为女娲是“上身为人,下身为蛇”,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也已经出现。《风俗通》中就说过:……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曾说到了女娲的肚子: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一作腹)。晋代郭璞还注说她“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一天之中,肚子变化七十次,还化成了神,这像什么?分娩啊,全身剧烈抖动,最后生子(化神)。 另外,女娲的娲,原本作“咼”,按照许慎 《说文解字》来说,其本意是“斜口、倾斜”的意思,可见女娲身体也是歪着的,或许也是临盆前的姿势。 ![]() 再看“女神”,也是腹部突出,应该是“女娲之肠(腹)”神话的由来;还有,对于大肚子,当时人应称为“咼”,这是女娲神话的基础。生育时十分痛苦,所以女神眼睛头像睁得很大,带有痛楚的神色,看起来并不美观。 不过,根据现代复原,“女神”还是很美的。 本帖内容来自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