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班牙游记【18】格拉纳达(下)

 溜溜达达的晖姐 2019-09-19

我们上午把阿尔布拉罕宫里的轩尼洛里菲花园和阿尔卡萨瓦城堡逛完了,就到了午饭时间,小于点了海鲜面饭,走了一上午,早就饥肠辘辘。


等填饱肚子,走出餐馆,看到两位客人点了一大盘牛排,服务员在旁边的石板上翻烤大片厚厚的肉,觉得老外这样大口啖肉、大杯喝酒太酷了,不由得赞叹起来,比划着问能不能拍照,老外很爽快地答应了。



街边餐桌旁坐着三位西班牙女郎,其中的白衣女郎风姿绰约。


第二次来到格拉纳达大教堂前,仰望这座宏伟的教堂,它的建立与完成天主教光复运动的西班牙双王分不开,带有着明显的胜利者纪念碑性质。



伊莎贝拉和费尔南多攻下了格拉纳达,就被这座“就像一具银花瓶,里面插满了翠和宝石。”的城市迷住了。他们改变了死后葬在托莱多的圣胡安皇家修道院的初衷,选择了1492年被他们征服的最后一块领地——摩尔人的格拉纳达作为他们的安息之地。

1504年开始建造皇家陵寝——皇家礼拜堂。

查理五世觉得光是皇家礼拜堂还不能彰显其外祖父母,也就是天主教双王的伟大和不世之功,于是筹划在皇家礼拜堂旁边的清真寺旧址上盖起一座大教堂。

各种在清真寺上改建而成的大教堂如今被视为独一无二的风格,而在当时却是基督教对伊斯兰莫大的侮辱。几百年腥风血雨,宗教的对立依然,不得不说是个悲剧。

格拉纳达大教堂是1521年开工建造的,由当代一流的设计师、画家、雕刻师阿隆索·卡诺担纲,直到1704年才修建完工。

这是一座内部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教堂,一根根粗壮的白色石柱如参天巨树般支撑起高达45米的穹顶,地面是黑白相间的瓷砖,殿堂到处是彩色玻璃窗,透进明亮的阳光。


大教堂内部的装饰是文艺复兴式的,拱顶却是纯哥特式的,加上外部正立面是巴洛克式的,侧面是哥特式的,整个一混搭,但这正是西班牙建筑艺术不拘一格进步的地方。


主祭坛非常华丽,中间是银子打造的华盖,里面肯定放着及其贵重的东西,可惜看不清。



祭坛背后半圆形的墙装饰精美的花饰浮雕,上下两层镶嵌大幅壁画,壁画上面是玻璃花窗,金星在蓝绿色天花板上闪烁。


大殿中央有两架镶满各种铜饰的管风琴面对面的立在墙上,虽然威武壮观,却有些喧宾夺主了。


精华尽在大殿两边的小教堂里。









看不完的精雕细刻,金银镶嵌,名家油画。





圣器室里净是宝贝。



皇家礼拜堂

当伊莎贝拉和费尔南多决定葬在格拉纳达后,建造皇陵就成了当务之急,1504年开工,这年53岁的伊莎贝拉去世。1516年费尔南多去世。

从外观看皇家礼拜堂不太起眼,难怪他们的外孙查理五世要拆了清真寺,盖起宏伟的天主教堂表达孝心和荣誉感。



进来后,被告知不许拍照,只好收起相机。在一进来的房间里,看到这幅记录着历史节点的油画《格拉纳达的陷落》。当时我非常想拍下照片,终于没敢造次,只好狠狠地看了几眼,这张照片是网上下载的。


这幅名为《格拉纳达的投降》的油画事实上描绘的并不是投降的那一刻,而是交接的那一刻——或者说,是一个“投降仪式”。


        在前一年,也就是1491年的11月25日,摩尔王波伯迪尔就已经在投降协议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天主教国王们留给他和他的臣民们两个月的时间准备,不过最后还是将交接日期定在了1492年1月2日。当这一天到来时,波伯迪尔如约而至,亲手将格拉纳达城的城门钥匙交到两位天主教国王手中。这幅油画由西班牙参议院委托画家普拉迪利亚·奥尔蒂斯于1882年绘制完成。

进入礼拜堂后,有一道亮丽的镀金锻铁屏风,里面有两座石棺,每座石棺都有两个人的石雕像,这是怎么回事啊?那座高一点的石棺是伊莎贝拉和费尔南多的,另一座低一点的是他们的女儿卡斯蒂利亚和莱昂女王胡安娜(1479年至1555年,史称疯女胡安娜)以及她的丈夫卡斯蒂利亚国王腓力一世(1478年至1506年)的。


天主教双王生了六个孩子,为巩固西班牙在欧洲的地位,他们的孩子必须为国家利益嫁娶,通过联姻与周围国家结成联盟。

长子胡安19岁就去世了,长女伊莎贝尔先是嫁给葡萄牙王储阿方索,但随后阿方索死于意外,伊莎贝尔又嫁给了未来的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但就在弟弟胡安去世后的一年,伊莎贝尔也因难产而死。伊莎贝尔死后,她的妹妹,也是国王夫妇的第四个孩子玛丽亚又嫁给了姐夫曼努埃尔一世,为这位国王生下十个孩子,但玛丽亚也只活到35岁便去世了。二女儿胡安娜嫁给了哈布斯堡王室的继承人菲利佩。菲利佩风流成性,经常冷落胡安娜,这使胡安娜伤心不已,渐渐地竟显现出和外祖母相类似的精神病症状,被称为“疯女胡安娜”。 最小的女儿卡塔琳娜被安排嫁到英国的都铎王室,先是嫁给王储亚瑟,但婚后不久亚瑟便病逝,卡塔琳娜又被安排嫁给亚瑟的弟弟,未来的亨利八世。亨利八世即位后便急切地想得到一位男性继承人,但卡塔琳娜生下的几个孩子几乎都在幼年夭折,只剩下女儿玛丽。结果被亨利八世休了。最后一个孩子佩德罗刚出世不久后便夭折了。

驱逐伊斯兰势力,完成统一大业,成就辉煌业绩的天主教双王的六个孩子的命运都够悲催的了,不由得让人想起诸如因果报应,天命轮回之类的话。

费尔南多去世后,阿拉贡和卡斯蒂利亚的王位最终还是由“疯女胡安娜”以及她的儿子卡洛斯继承。然而被囚禁的胡安娜仅仅是名义上的女王,王国的实际控制权还是掌握在卡洛斯手中。此时,西班牙才真正的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直至今天。卡洛斯就是查理五世。

两座石棺都雕刻得非常漂亮,围着雕满天使、圣徒、花草的石棺转了两圈,使劲想看看双王的真容,因为石棺比较高,仅仅看到侧面和脚边的狮子。从网上找到几张照片贴在这儿。




双王真正的墓室在地下室。地下室摆着五具朴素的铅棺,中间的两具是双王的。费尔南多的棺椁,前面有他的简写字母--F,是伊莎贝拉的棺椁,前面小牌子上立着她的简写字母--Y。另外三具铅棺里分别安放着他们的女儿胡安娜和她的丈菲利佩、长孙米格尔·达拉巴斯。


与皇家礼拜堂相邻的是1531年就建校的格拉纳达大学的一座建筑,从外表看有着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的华丽雕刻,进去一看,非常吃惊,里面是保存完好的摩尔风格装饰。



原来这里是建于14世纪的格拉纳达清真学院,1492年以后,这里就改成天主教城市的市政厅了。经过多次翻修,最终被修缮成一座纯粹的十七世纪巴洛克风格建筑。修建了庭院和楼梯,墙上挂了一幅名家的油画《基督的洗礼》。


现在看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全部是摩尔风格的房间是原来伊斯兰教的祷告厅,是格拉纳达清真学院仅存的遗址。祷告厅墙壁上是用石膏做出的花卉和几何图案,配上古兰经章节的文字,因为成为天主教市政厅的时候,祷告厅的墙壁都被用木板遮盖了,直到19世纪才恢复,并且修复了被烧毁的木质穹顶。



祷告厅墙壁和穹顶的装饰保存完好,整体颜色特别高雅漂亮,那朝着麦加方向的圣龛还用贝壳和一些金色饰品装饰,极为精致奢华。

这间祷告厅虽然不大,但里面无以伦比的华丽装饰让我印象很深,阿尔布拉罕宫是废弃了几百年后又修复的,色彩与浮雕花饰和建筑格局还是损失了很多,依然让所有的游客赞叹不已,废宫让欧文·华盛顿着迷,写出了传世的《阿兰布拉宫》,这本书居然让阿尔罕布拉宫从废墟里站起来,大放异彩。

可以想象,1492年伊莎贝拉和费尔南多看到的阿兰布拉宫时,要比今天我们看到的更加精致奢华多少倍,难怪他们不走了。

这里还有一间房子曾经是十六世纪市政府的会议室所在地。屋顶非常有特色,是穆德哈尔式、文艺复兴式和哥特式三合一。木条像拼图一样拼接出几何形状,不仅仅是为了装饰,还有结构功能,这是穆德哈尔风格。天花板所有的绘画是文艺复兴时期风格,涂写在天花板和墙上的金色铭文是哥特风格。



唯有三种风格混搭才可能造出这么美丽的屋顶。

网上看到两幅关于格拉纳达最后的摩尔王悲惨的离去的油画,也很感慨。

这幅由西班牙画家Manuel Gómez-Moreno于1880年完成的油画表现的正是摩尔王一家收拾行装,准备离开阿尔罕布拉宫时的场景。位于画面正中、身披白色斗篷,唯一倔强地没有表露出悲伤情绪的女子就是摩尔王的母亲阿耶莎。


这幅《摩尔人的叹息》同样出自普拉迪利亚·奥尔蒂斯之手。摩尔王带领家人和随从离开阿尔罕布拉宫,走向移居的阿尔普哈拉斯山谷。在到达最后一个可以看得见格拉纳达城的隘口时,队伍停下脚步。遥望着远处的格拉纳达,摩尔王波伯迪尔刚要发出叹息,话未出口,不禁悲从心中来,失声痛哭起来。而他那位恨铁不成钢的强势母亲阿耶莎看到这一幕,则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绝情话:“你倒是该像女人一样哭泣,哭的是没能像男人那般战斗”。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录 南唐后主李煜《破阵子》

                                                   大约亡国君主的心情都是差不多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