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收藏家458期:陈叔通,黄宾虹给他画了几个亿的画,还救过钱学森

 七烟 2019-09-19

陈叔通(1876年—1966年),名敬第,浙江杭州人,中国政治活动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

陈叔通

从晚清翰林到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陈叔通家学渊源,其父叫陈豪(1839-1910),字蓝洲,号迈庵,晚号止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咸丰七年(1857),补县学生。同治九年(1870),举优贡生,朝考用知县,分发湖北,后辗转于多地为官。在鄂二十年,声绩著闻,先后保加五品衔,荐卓异,传旨嘉奖。以母疾辞归,躬侍寢膳者垂十年。后以书画自遣,或寻山水佳处,杖策孤往,与田父樵子相酬接以为乐。工诗及书法,学苏轼。画山水与花卉,有较深工力。著冬烟草堂遗诗。卒年七十二。

陈叔通兄陈汉弟,字仲恕,号伏庐,清季翰林。辛亥革命后,任总统府秘书,国务院秘书长,清史馆提调。是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的创办人之一,曾长期任故宫博物院委员。擅绘花卉及枯木竹石,尤善画竹。笔墨严谨,极有法度而仍生动有致,善篆刻,藏印颇丰,有《伏庐印存》传世。容庚著有《伏庐书画目》记其收藏。

陈叔通自幼好学,对诗词古文均有很深造诣。他17岁(1893年)考中秀才,26岁(1902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并朝考中试,授翰林院编修、庶吉士。他的父、兄也都是翰林, “ 一门三翰林” 在浙江曾传为佳话。至今北京孔庙进士题名碑上还有陈叔通及其父、兄的名字。

陈叔通书法

1904年,陈叔通东渡日本,入法政大学学习,寻求救国良策。1906年毕业回国,一年后任宪政调查局会办。1907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建立资政院,陈叔通于1910年当选为资政院议员。1911年,清政府成立“皇族内阁”,陈叔通心灰意冷,思想转为革命,并加入了陶成章组织的、以浙江人为主的光复会。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陈叔通由浙江省推选为第一届国会议员,并担任了《北京日报》经理。此时革命党人发生激烈内斗,光复会领导人陶成章被刺杀,让他深受震动。他发起成立民国公会,主张“统一民权,反对独裁”。1915年,袁世凯称帝前,不断拉拢陈叔通。陈叔通坚决拒绝,辞去全部官职。8月,他应张菊生(张元济)之邀,离京南下,进商务印书馆工作,同时在上海建立了反袁联络点。

同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起义讨袁,梁启超赴粤桂间进行策动。起初,西南各省军政要人大都持观望态度,护国军进展不甚顺利。当时,江苏督办冯国璋是一个关键人物,他的秘书长胡嗣瑷与陈叔通交谊很深。陈叔通通过胡的关系借得冯的“华密”电报本,立即通电西南各省发动反袁。各省要人得到“华密”电报都以为冯国璋已作内应,故先后响应,宣告独立,护国运动在各地蓬勃兴起。袁世凯见大势已去,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至6月,忧急身死。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当时最大的一家出版机构,设有编辑、印刷、发行三所。陈叔通进馆后发现,三所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因此建议,在三所之上成立一个总务处,作为馆内最高行政决策机构,以便统一领导。董事会采纳了这个建议并请他担任处长。他在任职期内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套科学化的管理制度,使商务印书馆在出书的速度、质量以及推销服务等方面都居于国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

1915年,陈叔通还应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叶揆初的邀请,担任该行驻行常务董事。此后他立志不与官僚政客为伍,对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的一切邀请均予拒绝。他在游严子陵钓台时赋诗道,“附凤攀龙徒取辱,何如大泽一羊裘。”正因为不愿“附凤攀龙”,他把寓所命名为“有所不为斋”。

陈叔通书法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面对国家民族危亡的严酷现实,陈叔通深感再也不能“有所不为”了。他积极参加募捐活动,支援第十九路军的抗战。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全面抗战爆发,陈叔通极为愤慨,写下《卢沟桥行》一诗:“一误再误唯尔辜,尔辜尔辜万夫指”,怒指当局“不抵抗误国”。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占上海租界。陈叔通既是清朝翰林,又曾留学日本,社会影响力很大,日军想拉他出来担任上海维持会会长,被他断然拒绝。

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上海52个民间团体联合组织成“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敦促当局“反内战,求和平”,陈叔通任筹备委员。1947年5月,上海学生界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国民党出动大批军警镇压,酿成“五二惨案”。年过古稀的陈叔通亲自起草抗议书,联合张菊生、唐蔚芝、李拔可、叶揆初、张国淦、胡藻青、项兰生、钱自严、陈仲恕等老人共同具名,迫使国民党当局释放被捕学生。这就是当时盛传的“十老上书”。

1948年5月,中共号召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陈叔通率先拥护。他嘱咐浙江兴业银行总经理:“把银行保护好,并联络同业,为解放军进城后接收工作做好准备”。

1949年1月,陈叔通取道香港然后到达河北石家庄,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接见。9月,他以全国工商界首席代表的名义,在新政协的大会上发言,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49年10月1日,陈叔通出席开国大典,登上城楼,是毛泽东身边的“大胡子”之一。

开国大典,中间为陈叔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陈叔通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第一、二、三届主任委员。1951年,公私合营,陈叔通经营半辈子的浙江兴业银行,充公成为国有资产。

1966年2月17日,陈叔通在北京病逝,终年90岁。

陈叔通是杭州《白话报》的创始人之一,曾编写出版《政治学》和《法学通论》两书。他热心社会改革,提倡妇女解放,是杭州第一所女子学堂——杭州女学校和著名的私立安定中学的发起人之一,他还联合开办了上海合众图书馆,倡导妇女教育。

毛泽东和陈叔通在一起

陈叔通义救钱学森

1955年7月25日,一封写在香烟纸上的信,辗转万里送到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叔通的手中,写信的人就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他已经被美国政府限制出境长达五六年之久了。

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十年后成为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38岁的他辞去所任职务,打点好行李,准备携妻带子回国效力。当时他已经买好了从加拿大飞往香港的飞机票,把行李也交给了搬运公司装运。但美国当局不会轻易放走这种高级人才。美国国防海军次长金贝尔放言,“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于是钱学森被抓进了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看守所,“罪名”是“参加过主张以武力推翻美国政府的政党”,在里面被关了15天。他的保释金要1500元,钱家一时拿不出来,幸好钱学森有一个学生的夫人是百万富翁,名叫Poly Miles(波利·米尔斯),资助了这笔钱。等钱学森出来的时候,他已经失声没法说话了。

1955年5月,蒋英打电话到中国城买菜,美国的华侨就把菜给送过来了,这送菜的人藏了一本《人民画报》在篮子底下,上面有当年天安门广场庆祝五一劳动节典礼毛主席和陈叔通在一起的照片(一说是开国大典的照片,当误)。钱蒋二人看到后非常高兴,因为陈叔通他们是认识的,这下子归国有望了。

1955年,钱学森写给陈叔通的求救信

钱学森的父亲是钱均夫,蒋英的父亲是蒋百里,这两人在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学习时,监院(相当于教务长)是陈仲恕,乃陈叔通之兄。当时陈叔通先生也执教于求是书院,与钱蒋二人友情甚笃。论起辈来,钱学森、蒋英得叫他太老师。

钱家的信件都是被查检的,怎么办呢?蒋英就用左手照小孩笔迹写好信封,寄给她在比利时的四妹蒋华。他们还开车到一个黑人最多的超市,在那里悄悄地把信寄出去了。蒋华收信后赶快将这封信寄给了在上海的钱均夫,钱均夫又赶快把信寄给了陈叔通,陈叔通在收到信后又立刻将信转给了周总理。

那个时候,王炳南大使正在日内瓦同美国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这封信来得正是时候,当时美国大使否认美国政府迫害钱学森一事。王炳南大使把这封信拿出来,美方也着急啦,赶快打电话给华盛顿,说不要迫害钱学森,让钱学森回国,第二天,蒋英就接到一个电话:你们可以回去啦。

钱学森一家于“克利夫兰总统号”海轮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携妻带幼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海轮离美,踏上了归国之旅。到夏威夷时,钱学森父亲有电报来,说:“不要下船,不要下船!”其实这些都是陈叔通安排好的。如果钱学森中途下船,出了事情美国是不负责的。就这样,直到10月8日他们在广东深圳入境,终于平安回到祖国的怀抱。

“百梅书屋”

当年,陈叔通的父亲陈蓝洲收藏书画堪称豪富,可惜全部毁于太平天国战役中。

一天,陈蓝洲的夫人偶然发现室外竹丛中有一团纸包,就用长竿挑下展开一看,竟然是一幅唐伯虎画的梅花图!这幅硕果仅存的画被陈蓝洲引为奇迹。后来,陈叔通就以这幅画为基调,广致搜罗明清两代的名家画梅图三百余幅,摄影后用珂罗版印成《百梅集》。其中有一幅清代画家高澹游所绘的 “百梅书屋图”,于是他以“百梅书屋”为斋名,自号“百梅书屋主人”。陈叔通对这几百幅梅花图极为喜爱,平日里珍藏家中,从不轻易示人。

唐寅《梅花图》 故宫博物院藏 陈叔通旧藏

此画正在故宫“万紫千红——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展出

百梅图的收藏过程相当不易。在时局动荡的年代,陈叔通虽然经济拮据,但他就算辗转告贷也依然要把画买到手。有一次,陈叔通在古玩店发现了一幅郑板桥的梅花图,郑板桥素以擅画竹、兰闻名,但几乎从不画梅,而这幅画上题诗有:“一生从未画梅花,不识孤山处士家。今日画梅兼画竹,岁寒心事满烟霞。”这幅画梅珍品让陈叔通惊喜若狂,然而此画的主人任他出多高的价也不肯卖,于是陈叔通费尽周折,以一部天价的宋版古书才换来了这幅郑板桥的梅花图。(一说此画乃钱学森所赠,感其相“救”之恩)

“百梅书屋”中的藏品,从开始到集成百家,前后共花了三十多年。明清两代五百余年间以画梅著称的每一流派、各种风格、无论幅轴卷册,陈叔通都收而藏之,选其精华,终于集成了300幅名家画梅。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元代王冕的墨梅,中期的有明代陈献章所画的梅花长卷,清代的有杭世骏、高凤翰、郑板桥、金农、罗两峰等名家的精品。其中渐江和尚的一幅梅花,其珍贵之处还在于画卷上有清代名人曹寅(曹雪芹之祖父)的题诗及跋注。列为“百梅之首”的,则是唐伯虎的梅花图真迹。

陈叔通收藏的百梅图

陈叔通与黄宾虹的知己之交

陈叔通在文物鉴藏方面有很深造诣,富于收藏。他与很多艺术家、收藏家都有交情,这里面颇值得一提的就是他与黄宾虹的友情。自从黄宾虹踏入上海滩结识了陈叔通之后,可以说黄宾虹是一直受到陈叔通的关照和帮助,陈叔通既是黄宾虹一生的挚友,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伯乐和贵人,这方面尤甚于傅雷先生。在无人赏识黄宾虹画作的时候,陈叔通懂得欣赏,给他支持和鼓励,不仅在艺术上,更在生活上、工作上都为黄宾虹提供过方方面面的帮助。

1920年,陈叔通看黄宾虹长年孤身在外,没有人照顾,就将家里的佣人、同是安徽人的宋若婴介绍给他,就这样,55岁的黄宾虹娶了小他40岁的宋若婴做了偏房。1921年,黄宾虹经陈叔通推荐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担任编译所美术部主任。

黄宾虹与宋若婴

黄宾虹对先秦六国文字非常有研究,有评论他“识字第一”,其古玺印的收藏也颇丰。也因此,对于黄宾虹金石学的资料收集和研究成果,陈叔通非常关心,这成了他们通信中一个常见的话题。陈叔通曾要黄宾虹抄出几份存国家图书馆,“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陈成了中央政府领导人,即通过浙江省政府要求派助手前往整理,然而直至黄宾虹去世也未能完成。之后,陈叔通在他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亲力而为,终于为老友完成了这一多年夙愿,一册大型、精致、宣纸印刷的《黄宾虹古玺印存》得以印行,可谓季札挂剑。

新中国成立之初,黄宾虹在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即现在中国美术学院)备遭冷遇,所下聘书填的是“暂不任课之教员”。然而仅几个月后,黄宾虹却被礼请参加了浙江省人代会,又被邀请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省领导也前往看望。这些处境的改善,即与陈叔通等来自中央的直接关心有关。

黄宾虹 1955年作 南高峰小景 立轴 设色纸本

黄宾虹收藏有一幅宋代皇帝诏敕,其上有题“观于武林陈太史斋中”,还有人物写真。作为杭州人的陈叔通,这一出自于宋代陈太史家中的旧物,当与杭州陈姓乃至与他家不无关系。黄举以奉赠,还客气地说是“以野桂聊代椒用”,足见深情。

陈叔通有“惺惺斋”,曾请教黄宾虹“惺”的古字演变,又请书额“常惺惺室”四字,并一定要篆书,以为当世无人能作篆书,所谓能者,即院体也,并以为吴大瀓也“不离院体,如何能写钟鼎?”

陈叔通刻意搜集历代梅花图谱,黄宾虹不仅为他提供一些信息,还将收藏到的一些名人梅花图转赠,有一次陈叔通就回信求要“尊藏六如梅页,欲乞允择,让其一。”陈叔通在得百幅前人梅花图之后,请求题额,黄宾虹欣然回信:“梅册得聚百家,洵非易易,此诚不朽之业。命为拙书,篆签附骥,感幸莫名。”

每到新年,黄宾虹都有作品作为贺礼寄给陈叔通,陈有时也这样催着老友:“岁阑尚盼捡已成花卉一二纸寄下,可以为清供之助,勿斥为贪则幸甚。”1954年初冬,黄宾虹收到陈叔通11月16日信,殷殷垂问,关怀备至,并请他作画一幅以张挂书斋之中,这就是中国嘉德2017年春拍拍出3.45亿元的《黄山汤口》图。陈叔通还为章伯钧代求一幅,并指定要“疏林远岫”的风格。黄宾虹为章伯钧所作这幅《南高峰小景》,中国嘉德2014春拍以5450万元落槌,是黄画拍卖至今的第三高位者。

黄宾虹《黄山汤口》 陈叔通旧藏

1953年,黄宾虹将反复修改代表他的画学思想的《画学篇》印出分赠友好,而对于陈叔通,他却赠送了手写本,这是特别的心意。陈收到后,很是感动,有次韵奉和:“高卧栖霞不染尘,一篇《画学》有传薪。放开眼孔观新世,矍铄老翁九十春。”

这一年中央决定成立中国画研究所,在考虑所长人选时,包括陈叔通都想到黄宾虹最为合适。老人也想当以报效,正兴致勃勃准备北上时,又是陈叔通考虑到他的高龄,宜静不宜动,泼了冷水,这或许是黄宾虹最后没有北上的原因。1955年2月,黄宾虹给陈叔通画了最后一幅画后,便因病住进了医院,一个月后离开人世。

捐赠

五十年代后,陈叔通认为私藏不如公藏,私藏难免湮没,公藏方可传之久远,于是他慨然将毕生心血珍藏的百余幅古梅及其它古画献给国家,由故宫博物院收藏,在移交之前,曾于故宫博物院公开展览,观者无不赞叹陈老的襟怀 。

陈叔通生前便曾将家藏文物多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1953年,故宫接受了陈叔通捐献的百梅图109幅。此外,陈叔通还捐献陈豪书画7件给故宫。1959年,陈叔通将明清绘画18件捐献给故宫。

陈叔通收藏的《唐诗帖》等

陈叔通逝世后,家人遵其嘱将所藏文物387件捐献给故宫,其中包括碑帖119件,书画257件,铜陶器11件。

除这数百幅珍品外,陈叔通还将藏于北京西单松坡图书馆的十万余册珍贵古籍和藏书也悉数捐给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可见其君子之风,玉壶冰清。

参考资料

陈卫卫 文新《陈叔通集藏百幅名家画梅图》

朱小平《陈叔通和他的藏画》

安徽商报《黄宾虹与陈叔通的画缘》

汪长明《夫人蒋英回忆钱学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