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2年前的萧山围垦,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摄影姥 2019-09-20

我是一名水利学校毕业的技术员,搞水利是我的本职。1967年,我在萧山县瓜沥区(含义蓬区)农技站工作。

52年前的萧山围垦,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钱塘江自古江潮汹涌,洪潮冲刷坍失土地,两岸人民深受其苦。根据历史资料,仅钱塘江南岸萧山白虎山至头蓬一带就有沙地36万亩被洪潮冲刷坍失。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江流的变化,沿江两岸出现了难得的围垦机遇。1967年底至次年春,钱塘江南岸萧山白虎山至头蓬一带,出现滩涂大面积淤涨,近岸(南沙大堤)出现了宜围的高滩地。附近河庄公社、乐元公社的部分群众,在“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自发进行了圈围涂地、播种咸青籽。当时,对这块滩涂能否围、如何围、谁来围、围不围得起、守不守得牢等问题,大家争论不休,我也被卷入这一“旋涡”中。因此,我着手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后,搞了一个围涂7万亩的规划方案。1968年4月,经县农业局领导同意,我邀请省钱塘江管理局秦、劳两名总工程师、陈慧涵工程师和杭州工务所朱善章工程师等4名专家和部分技术人员,在县农业局会议室对该围涂方案进行评估。会上,我汇报了围涂工程的地点、规模、建设标准及工程量和施工方案,并特别强调了围涂的有利条件:萧山有一支土生土长经过十余年抢险战斗,且拉得出、用得上的专业队伍,只要认真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围涂一定能成功。

52年前的萧山围垦,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萧山围涂场景

专家们认为,该方案堤线在钱塘江治导线之内,围涂缩窄江面,刷深主槽,抛石保护堤线,也稳固了江道,完全与治江的目的一致。但滩涂资源属国家所有,只要经县以上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是会同意围涂的,而且必定能围成围好。

评估后,我以各公社的名义起草了自愿联合围垦7万亩滩涂规划方案的报告,在一次县革委会在萧山旅馆召开的公社干部大会上,我分别征求沿江16个公社、1个镇主要负责人的意见和认可签字,并向县革委会领导费根楠汇报规划内容、专家评估意见等,要求县里支持,批准围涂7万亩工程。费根楠当即表态支持。第二天,我又向杭州市农林水利局原局长程建林和省水利厅副厅长吴又新汇报请示情况,要求在计划上、资金上、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后省水利厅下文,石方国家补助资金2元/立方米)。

52年前的萧山围垦,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1968年6月,萧山县瓜沥区成立了围垦领导小组,组长为原区委书记金其法,副组长为原副区长戴宗贵,负责围涂工程的政策制定。所围土地按参加围涂公社的劳动力和计划面积分配,发动群众,落实任务。领导小组提出在7月中旬前,将土方、石碴任务分配落实到各公社,公社分配到生产大队。以大队为单位,组织群众,自带土箕、扁担、铁钯和排水等工具和生活用品,自筹建材建临时草舍,安营扎寨,吃住劳动在工地。为落实工程施工、抢险的实施,由戴宗贵负责组织工地指挥部,人员由区和参加围涂的16个公社、1个镇各抽调一名脱产干部、一名群众代表共36人组成,分政宣、施工、后勤3个组。政宣组负责组建工地广播站,宣传政策,播报工程进度,总结施工经验,表扬先进事迹,鼓舞群众的积极性。施工组负责制订施工计划、落实分段任务,组织测量放样,统计每日出勤,检查施工进度,协调边界矛盾,验收工程质量等工作。后勤组主要负责资金筹集,计划物资采购,组织供销部门送货到工地,做好三通(通水、通电、通路)前期准备工作等。

6月下旬,我参加了施工组组织的定点放样,钱塘江管理局杭州工务所朱善章工程师到场监测。当时起始点(一工段)的位置发生争论,朱工程师认为设计堤线坐标点应该是大堤顶外边线,施工组放样作为大堤内边线(含护塘地30米),两者相差48米。后来我提出折中方案为大堤内坡脚线(不含护塘地30米),得到同意。当时放样条件很差,距离用竹尺丈量(用多根竹篾铅丝绑扎连接,刻上符号,用红漆写字,做成50米长的竹尺),直线用3根花杆,肉眼望定直线。在四工段西线与北线的转角设计是弧线连接,土办法放样遇到了困难。当时,我到县农业局借1台德国产的经纬仪,帮助操作定线,才解决了难题。

7月16日,开始实施前期工程。从永丰闸口向西,沿青龙山、白虎山北面至一工段,开一条面宽30米长4688米的运输河道,为在青龙山、白虎山建山宕采石,搞备方和运输等前期准备;同时,在西线按设计堤线向北开河筑堤1625米,作为练兵。开工后,工地上红旗招展,歌声回荡,高音喇叭整天广播着革命歌曲、“革命样板戏”,施工进度和表扬好人好事等。县革委会领导费根楠亲临工地慰问,并在永丰闸口工地与党湾公社群众同吃同劳动。8月3日,工程按计划完成,平均日出勤2万余人,共投工36万工,完成土方37.56万立方米、石碴1.27万立方米。

7月上旬,萧山普降梅雨150毫米左右,滩涂上出现了许多雨淋沟,在南沙大堤附近汇合形成了一条东西向贯通的流化沟。大家担心流化沟向西扩展与钱塘江主槽沟通,滩涂过江。为截断流化沟,确保滩涂资源,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提前实施第二期工程。即西堤向北延升至3800米,开蜀山横河(堆方建筑成临时北堤)长3916米,蜀山向北开河筑堤长2500米。该期工程要穿越面宽100余米的流化沟,地程低,淤泥含水量高,圈围2万亩,施工难度很大。上级非常重视,县革委会领导亲临工地指导工作,参加劳动,鼓舞士气。工程于8月28日开工,共有群众约4万人参加,共投工17.5万工,完成土方58.93万立方米,石碴3.45万立方米。9月4日半夜,高潮位因风暴而提前一天到来,东堤被冲开3个大缺口,潮水涌入整个工地,工程被迫停工。

52年前的萧山围垦,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大潮冲击下大量的泥土被冲走

这期工程失败后、干部群众思想情绪低落、指挥部集中全体人员开会,总结研究事故原因,讨论补救措施。有的认为失败的原因是东堤穿越流化沟地程低,取土难,造成进度慢,堤身单薄,高潮位提前而造成缺口。我认为这是客观原因,从主观上看,是思想麻痹,对困难估计不足,劳力配备少,出勤时间迟,忽视工程质量,堤身密实度差,高潮位渗水形成管涌而导致缺口。我提出了补救方案:西线是临江的永久性工程,河道中有淤积,疏浚工程量不大,堤身基本完整,经维护加固(结合疏河),可以继续使用。北线、东线均是过渡性工程,流化沟段经过筑堤、抛碴,己有回淤,继续恶化的可能性较小,可以暂时放弃,不会影响围涂工程。但今后一定要强调质量第一,严格竣工验收。筑堤要分层填土,碎土平整,戽水密实。打洞灌水验收,确保工程质量。之后,指挥部组织工地上抢险专业队,先对西堤进行全面开沟(堤顶、内坡、外坡各1条)戽水密实,然后结合疏河,加高加固大堤,并增抛石碴护坡固脚,在此基础上,于9月12日至18日,组织附近河庄公社的部分群众和工地抢险专业队人员继续延伸西堤长722米,以确保安全度汛。

52年前的萧山围垦,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52年前的萧山围垦,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抛石护堤

11月27日至12月3日,

实施第三期工程。西线延伸长2945米(全长7467米)至四工段,北线四工段至五工段长3117米,东线五工段至蜀山长4675米,平均日出勤4万人,共投工28万工,完成土方51.39万立方米,石碴2.29万立方米,围得毛地3.6万亩。

3.6万亩围涂工程,始于7月16日,至12月3日完工,历时104天,筑成堤顶宽6米,堤高4米(标高吴淞基面11米),内坡1:3,外坡1:2的堤塘长15.26公里,其中永久性堤塘长10.59公里,过渡性堤塘长4.67公里(护塘地分别为30米、20米),开挖面宽30米运输河道长20.4公里。累计投工81.5万工,完成土方147.88万立方米、石碴7.0万立方米。

52年前的萧山围垦,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山上采石填海筑坝

3.6万亩围涂工程,在围涂史上开创了“以围代坝、以围促淤、围涂结合治江”的先例,堪称治江造地史上的奇迹。这是充分依靠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取得巨大成果的典范。它的围成,促进了东面的滩涂大面积淤涨,为1969年的2.7万亩围涂、5.2万亩围涂和1970年军民联围10万亩围涂工程打下了基础。

(撰文:裘松铨)

钱塘江,自古就有罗刹江之称。它滋养着千万浙江儿女的同时,也给沿江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尤其是那“千里波涛滚滚来”、“头高数丈触山回”的举世闻名钱江大潮,以每平方米7吨多的强大冲击力,吞噬两岸的生灵和家园。

52年前的萧山围垦,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52年前的萧山围垦,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而杭州萧山区正地处这个河口段的强涌潮区。桀骜不驯的强涌潮使河口段的萧山区江道变得异常诡秘、暗流奔腾泥沙淤积的灾难区。坍江毁堤,摧毁田屋,卷走人畜。

为了制服滔滔钱江潮,新中国成立后,省、市人民政府就开始着手进行治理。同时,按照省水利部门的“治江与围涂相结合”的战略,萧山沿江人民群众也在各自的地段自发地进行小规模的围垦。20世纪50年代初期,萧山南沙沿江乡村对南沙大堤外新涨滩涂自发小规模围垦。

1966年10月

萧山原党山、长沙、夹灶3个公社在群众自发小规模围垦的基础上,成立了“益农围垦海涂指挥部”,正式拉开了萧山人民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大规模治江围垦建设序幕。

在举世闻名的涌潮区围垦,艰难和风险非同一般。根据钱塘江潮汛特点,围涂一般选择在潮汛小的冬季进行,并且必须在1月两汛之中“大潮头,小潮尾”七八天时间内突击完成。故每次围涂时,总有数万、十几万民工涌向工地。他们在沙滩上搭起数以千计的简易工棚,冒严寒,顶北风,赤脚踏冰,挑土筑堤。为了使新筑的土堤不被潮水冲垮,必须抛投大量的石块,为此先后开辟石场120多处。所采石块用拖轮、拖拉机等突击运输,以致几十个山头被削平。“吃的石米饭,睡的白沙滩,夏天大蚊虫,冬天西北风,披星又戴月,满身是泥沙。”萧山围垦条件艰苦,还要经受台风和钱塘江涌潮的考验,从而培育了萧山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

自1970年起,人民政府组织向垦区移民。1978年建立起6个乡、43个行政村(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建制有所变化),还先后建立起第一农垦场、第二农垦场、红山农场、红垦农场、钱江农场等9个农场,一些乡镇企业设立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农业车间,此外还有3个军垦农场,1个省属农场。

52年前的萧山围垦,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萧山围垦场景

20世纪80年代后期,萧山制订“谁出力,谁投资,谁得益”的土地分配政策,开始把各自经营、四处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使4区43个乡镇共15.4万民工按期开赴工地围垦施工,集中力量进行外十工段至工段东直线大堤外的5.2万亩围垦。1986年有15万大军参战,当时分4路进行,3300多艘农船,1200多辆汽车、手扶拖拉机和9万多辆自行车及部分长途跋涉的围垦战士于11月23曰同时到达工地,同时开工。1986年冬季,萧山成立“新围江涂总指挥部”。

90年代后,萧山围垦工作采用新科技新工艺,实施以泥浆泵代替人工筑堤开河的机械化施工,实现了围垦由肩挑背扛的人海战役向机械施工的转变。仅1965年至1995年,600公顷以上的围垦就进行了17期,大小围涂累计筑堤235.45公里。

1994年4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萧山在垦区设立了萧山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1995年7月,国家计委又批准设立萧山现代农业开发区,并确定其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样板和全国重点星火技术密集区。

至2000年底,萧山围垦面积达52.62万亩,是萧山土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之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2005年动工实施的萧围东线时,利用科技围垦方法,实施了工程定量、延时、提效、调控、瘦身、船抛“六促施工法”,围垦工程水陆立体交叉施工、昼夜不息全天施工、高坝与低坝配套施工、窄坝与宽坝同步施工的措施,降低了工程深江围垦的风险,节约了投资,加快了进度,确保了安全。至2007年12月,萧围东线1.78万亩土地围垦成功。难以忘却的是,在历次围垦中,有50余条鲜活的生命奉献给了围垦事业。

广袤的围垦大地为萧山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萧山国际机场、钱江大桥、高速公路、污水处理厂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成,使萧山区经济快速提升。围垦的土地已成为投资者的宝地、创业者的乐园。围垦工业欣欣向荣,形成了国家级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江东工业区、临江工业区、钱江世纪城、国家级萧山现代农业开发区等各类园区。围垦农业蒸蒸日上,至2007年,垦区粮食生产总量达到26.89万吨,棉花产量598吨,蔬菜种植面积31655公顷,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7995公顷,水果总产量125943吨,猪、牛、羊、兔、禽等肉类总产量92812吨,水产品总产量46505吨,成为萧山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2008年,杭州萧山区实现生产总值842.86亿元,财政总收入也实现了超百亿,达到111.58亿元。萧山区曾多次荣获“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明星县(市)”“全国十大财神县(市)”“浙江省品牌强县(市、区)”“大陆极具投资地第一名”“中国园林绿化产业基地”等称号,自2002年起连续7年在全国县(市、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排名第7位,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均保持浙江省各县(市)、区首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