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鉴赏|鹊踏枝

 zzm1008图书馆 2019-09-20

注释:

1.不谙:谙,知晓、了解。不谙指不知道,不理解。

2.凋:使草木衰败、零落。

赏析:

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志深婉的共同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境界寥廓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主人公的哀愁。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清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在写帘幕中人的感觉——不仅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人的孤独。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在清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这原本很自然。既然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看似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清晨登高望远,“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似乎接着抒写的只能是忧伤低回之音,但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这三句,虽然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尽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远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参考: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P4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