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冒死揭秘:绿松石最新“冻胶”造假方法!新手必看!

 石画 2019-09-20

  绿松石从颜色以及质地上形成一种标准,它经常被镶嵌在金、银、铜器上进行装饰。既美丽又富有民族特色,绿松石的作用还可以成为药品,也可将绿松石碎屑作为颜料。在我国西藏地区绿松石对他们来说是被格外崇敬的,是护身圣品,也是最近几年在文玩市场上流行起来的,俗话说的好越是火爆的文玩,造假的人也就越多,特别是绿松石的造假也是越来越多样化了,比如最近一种最新的造假技术,叫做冻胶技术,不仅可以改变松石颜色,减少损耗,还能改变硬度!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下面就跟着夏姑娘一起来揭露它的假面目!

  冻胶是什么?

  冻胶的技术极其神秘,现在有两种解释:

  1、将绿松石挂上一层胶,然后淡淡的放在零下x度(据说用上了液氮),然后让其一起解冻,“成品货”看着就和原矿一样。

  

  “冻胶”

  但是据目测观察它只能仿制一些比较普通的原矿产品,高瓷的原矿这类产品应该是仿不出来的。不过这样的货你要是用眼睛看是看不出来的,只能通过仪器检测才能鉴别。

  

  “左边的是冻胶绿松”

  2、用次质原矿吸足清水,放置冰箱内速冻1小时,取出来用热水进行解冻。热胀冷缩后就会产生浅层不规则裂纹。

  然后将石头表面进行烘干,放黑色液体中浸泡一会儿,取出漂一下清水,干后入胶浸泡,数日就大功告成了。

  另外,据说冻胶最多用于马鞍山料子仿美国睡美人矿。

  

  “冻胶绿松”

  网上有人贴出的冻胶出来的马鞍山松石戒面,据称能过美国GIA检测。所以,切勿信任那些所谓的“睡美人美松”,颗颗都做得完美无瑕,这样的东西不可能是天然品!

  冻胶特征

  下面通过三个实验看冻胶绿松石的特征:

  1、 打磨实验

  

  “两块冻胶料”

  

  “冻胶绿松”

  冻胶料绿松石经过打磨可发现:

  (1)冻胶的绿松石打磨中有异味,不是胶臭味,是一种腥臭味。

  (2)硬度高,打磨费力、很慢。

  (3)颜色一致,外表跟里面的肉颜色一样,光泽好

  (4)从最后抛光的情况看,可以达到镜面反光的效果。

  

  “抛光后”

  2、泡水实验

  泡水12天,从肉眼看来,泡水的部分(侧面的原石部分和正面打磨抛光后的部分)都没有任何变化,也不能形成水线,看来确实是泡水不变色。但是打磨抛光出来,在阳光下照相,真的非常漂亮。

  

  3、火烧实验

  从燃烧情况看,有以下几点:

  (1)看不到细微的胶滴析出,与常见的沁胶货不同。

  (2)有刺鼻的烧焦味。燃烧过程中,焦味持续时间很长。外部全部烧黑了,焦味仍然滚滚,看来胶水完全渗透了整块石头。

  

  (3)燃烧初期,有小片炸裂飞出,偶有崩裂声音。

  (4)顺着石头残渣,有淡绿色火焰上升。应该是铜离子的焰色反应吧。

  由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冻胶的绿松石与天然原矿绿松石在颜色、硬度(瓷度)、泡水表现等方面几乎一致,肉眼很难区分出来,一些常用的辨别方法也不能简易区分。

  

  除了冻胶绿松石,大家还需要注意绿松石其他的充填处理手段,比如,浸蜡、浸胶和注胶。

  1)浸蜡

  就是将绿松石在虫蜡或川蜡中煮,让蜡液沁入绿松石,可封住细微孔隙,加深绿松石的颜色。现今已被人们广泛接受,是一种优化方法。用热针触探几秒,蜡会渗出表面,且其颜色不耐久,时间长颜色会发生变化。

  

  “左边浸蜡很明显地增强了绿松石的颜色”

  2)浸胶

  在常温常压下,将绿松石放入无色透明的胶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胶水浸入绿松石表面,以改善绿松石的净度、外观和耐久性。

  所使用的胶水有两种,一种有荧光反应,可通过紫外灯照射来简单区分;另一种是无荧光胶水,这类无荧光胶水充填过的绿松石通过简单的紫外灯鉴别就无效了。

  目前这种产品市场上已大量出现,只有拿到正规的珠宝检测机构通过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测试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两种浸胶松石 ”

  

  “紫外灯的荧光反应”

  3)注胶处理

  是在一定温度高压的环境下,将胶水强行注入绿松石内部。注胶所用的胶水通常附加了染色剂,改变松石质地的同时,颜色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天然绿松石以油脂—玻璃光泽为主,而处理过的颜色较为呆板,光泽为树脂光泽,胶老化后显出“松花”。

  “注有色胶绿松石,裂隙中胶质物集中”

  

  “注无色胶老化后形成白色“松花””

  此外,注胶处理绿松石有胶痕手感较涩、粘滞,与天然绿松石的光滑手感差别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