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松石的优化、造假和鉴别

 睫毛上的风尘 2021-10-07

尴尬的“原矿”

绿松石市场“水深”,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由于长时间以来绿松石都是一种普及度、认可度很高的宝玉石,深得人们喜爱,再加上受绿松石本身一些特性的制约,因此,优化和造假,始终如影随形。近几年,随着绿松石的价格一路飙升,优化和造假的状况愈演愈烈,很多业内的人士都说,优化绿松石已占市场流通量的80%以上。

的确,目前的绿松石市场上,完全没有经过任何人为加工和处理的纯天然原矿绿松石是非常少的,而绝大多数商家都会声称自己售卖的绿松石是“原矿”。这两种状况形成了一种悖论,让绿松石的“原矿”和“优化”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之所以说尴尬,是因为真正非常优质、可以直接加工成品的原矿绿松石产量是非常小的,与需求巨大的市场全不成比例。那么,大部分绿松石的原料是怎样的呢?

事实上,由于绿松石本身的一些特性——韧性较差,也就是比较脆,因此,在切形、打磨的环节虽然没有问题,但是抛光的时候就不行了,很容易造成开裂,或者出现小坑。再加上抛光的时候温度较高,而绿松石的化学成分中含水,高温会让有些地方失水,从而形成白点。另外,铁线的密度通常都小于绿松石,因此,会出现“铁线掉渣”的情况。

图片

原矿绿松石108佛珠 

也就是说,裂、坑、白、掉渣,这些对绿松石品相影响最大,玩家最介意的瑕疵,恰恰就是天然原矿绿松石的特性,是由其本身决定且无法更改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改善绿松石的这些特性,对其进行一些优化就成了必然。因此,现在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很多声称“原矿”的绿松石,都是进行了简单的、不改变其性质的优化品,也就是“沁胶”和“刷胶”的绿松石。现在有人认为,“沁胶”和“刷胶”的绿松石,就等同于“原矿”,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绿松石的“沁胶”和“刷胶”

“沁胶”也叫“蘸胶(现在更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微沁’,即轻微沁胶)”,就是把绿松石的原料或者半成品,放在环氧树脂里浸泡一定的时间,对绿松石的结构进行加固,这样做是为了增加出品率,并提高成品的卖相。这是绿松石的一种传统加工工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广泛应用了。

很多绿松石原石的硬度不够、颜色不好,或者内部有泥线,如果直接加工的话,成功率会很低,必须进行处理。具体的做法是:先将绿松石放进烤箱内烘烤,去除绿松石内部的水分,然后把绿松石浸泡在一种无色的环氧树脂里,等到绿松石完全吸收了树脂后,再放进烤箱内加温,使树脂固化。

相对于原矿绿松石,微沁的绿松石价格要低廉很多,而且,又并没有像“注胶”的绿松石那样改变绿松石的性质,只是“轻微沁胶”,因此,更易于被大众接受。经过微沁工艺的绿松石,盘玩之后也会有轻微的变色,但是变色幅度远不如原矿绿松石。

“刷胶”是近几年刚刚出现,并迅速风行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将绿松石打磨完毕,准备抛光之前,在半成品表面刷一层“502胶水”,然后再用砂纸进行抛光。这样做出来的效果,无裂、无坑、无白点,由于渗入了“502胶水”,“铁线掉渣”的问题也解决了,看起来卖相极好。

这种做法的隐蔽性很高,基本看不出与原矿的区别,即使是行家,也需要上手细细查看才会发现。“刷胶”的绿松石成本低、卖相好、隐蔽性高,因此市场接受度很高、销售火爆,目前市场上很多声称“原矿”的绿松石,实际上都是这样“刷胶”的产品。很多工厂,即使是在加工优质的绿松石原料时,为了防止抛光环节出现问题,也会有备无患地先刷一层“502胶水”。

“沁胶”和“刷胶”这两种工艺,提高了绿松石的硬度,使绿松石更易于加工、利用,一定程度上来说,节约了资源,佩戴起来也更加美观。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够算是“天然原矿绿松石”,但是,这两种工艺都没有从本质上改变绿松石的性质,算是给绿松石进行了一次“美容”,对于普通玩家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绿松石的“注胶”

图片

“注胶”绿松石

“注胶”也叫“加胶”或者“灌胶”,与上文我们提到的“沁胶”和“刷胶”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说“沁胶”和“刷胶”是给绿松石“美容”,那么“注胶”就是给绿松石“整容”。

在绿松石矿口挖掘出来的矿石,大多数是硬度、密度、颜色均不达标的“面松”,业内人称作“白料”或者“泡料”。这种料子颜色很淡,质地极为松软,像石膏一样,这样的料子是没有人要的,但是,又不可能扔掉,总要想办法加以利用,于是就出现了“注胶”这样一种优化的方法。

“注胶”的具体做法是:将绿松石和有色的树脂放在密封的压力罐内,用真空泵抽出空气,使绿松石吃透这种有色的树脂。这样一来,原本是颜色淡、硬度低、像石膏一样松软的“泡料”,摇身一变就成了色泽鲜艳、均匀的“高档绿松石”。

经过“注胶”的绿松石,盘玩之后是不会变色的。这种优化品已经从本质上改变了绿松石的性质,因此并不具备收藏价值。

绿松石的“挂色”

“挂色”是一种具有很高隐蔽性和欺骗性的工艺,也叫“加色”或“提色”,与“染色”有本质上的不同。在上文所说的“注胶”过程中,“染色”可以同步进行,而“挂色”则是一道专门的、技巧性很高的工艺。

这项工艺说起来也是一门“传统工艺”,20世纪80年代,很多国营绿松石加工厂都有“挂色”这道工序,其对技巧性要求很高,如果掌握不好,“挂”出来的颜色就会失真。

“挂色”的具体做法是:将准备抛光的绿松石半成品放在稀释的盐酸里泡一段时间,然后再放在含有极少染料的水里加温,这样一来,绿松石的颜色会有一定程度地加深,并且使整批绿松石的颜色看起来更一致,卖相更好。

“挂色”具有很高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因为其对绿松石的颜色改变非常有限,即使将“挂色”的绿松石砸开,内外的颜色差异也不大,这项工艺最重要的用途还是提高卖相,让颜色的一致性更好。

如何鉴别“注胶”和“挂色”的绿松石


鉴别“注胶”的绿松石,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权威检测机构做鉴定。如果是自己鉴别,则有如下方法可以参考。


方法一:使用波长为365nm的紫光灯照射,注胶绿松石会有明显的荧光反应。但是,由于现在造假的手段越来越高明,紫光灯照射的方法并不能做到百分百准确,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方法。


方法二:使用烧热的针短时间(为防止破坏绿松石,接触时间尽量在三秒钟以内)触及绿松石表面,特别是铁线处、凹坑处,如果是注胶绿松石,则会闻到塑料融化的刺鼻气味。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如果恰巧热针触及的位置没有胶,就无法准确鉴别。


方法三:使用浸水的方法来检测。这种浸水检测的方法,并非网络上流传的“浸水变色法”。实验证明,无论是原矿绿松石还是优化绿松石,浸水都会出现变色,因此,这种方法并不可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将绿松石清洗干净,放置于清水中进行长时间浸泡,由于绿松石密度较低,吸水性强,因此,用放大镜观察,原矿绿松石表面会均匀地布满小气泡,而注胶绿松石由于无法正常吸水,因此气泡分布会很不均匀。

图片

自然光下的两颗绿松石珠子,很难看出来异样,但是,在365nm的紫光灯照射下,左边的珠子有明显的荧光反应,由此可以断定是注胶绿松石


以上方法,都不能做到百分百准确,因此,分辨绿松石是否注胶,最好是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鉴别。在这些方法之外,多观察,多学习,从外表上也可以观察、总结出一些规律,如注胶绿松石颜色较深,有时会出现颜色的深浅不一致;天然绿松石油脂感强,天然光泽强,而注胶绿松石光泽黯淡,呈现蜡状光泽。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手感来判断,注胶绿松石摸起来会有一种比较明显的“黏”“涩”的感觉,而天然绿松石只是因为吸水性强,会稍有黏手的感觉,不会有“涩”的感觉。

图片

在一些网络商城销售的“绿松石”,因品相喜人,价格低廉,购买者很多。事实上,这些都是经过优化或者完全是合成品的假货,其共同特点就是:颜色过于均匀,不自然,光泽呆板


鉴别“挂色”绿松石,主要观察颜色和细节。“挂色”仍然是使用染料进行加色,因此,越是粗糙的地方,就越容易着色。什么地方粗糙呢?珠子的孔道内部,没有打磨,较为粗糙,戒面或挂坠的侧面和背面,打磨也不如正面精细,这些地方都比较粗糙。如果是挂色的绿松石,那么,珠子的孔道内部、戒面以及挂坠的侧面和背面,都会着色比较深。


另外,在铁线、凹坑的地方,由于打磨不到,也会出现比周围颜色明显较深的色斑,甚至铁线上会出现不一样的色斑(铁线多为黑色,染料形成的色斑多为绿色或蓝色),如果发现存在上述现象,那就可以确定是“挂色”绿松石。

合成与造假绿松石的鉴别

以上所说,都是绿松石的优化工艺,另外还有一些纯粹的造假行为,最为常见的就是“白松染色”,即使用一种形体及纹路都与绿松石相似的、产于内蒙古的白色硅硼钙石,通过注胶和染色来冒充绿松石。

另外,还有多种人工合成的绿松石,材质多为玻璃或塑料,是一些比较低级的仿制品。

这些纯粹造假的产品,其颜色过于单调、死板,铁线的粗细均匀、颜色呈土黄色。对于经验较为丰富的玩家来说,一眼就能分辨真假;但是对于新手来说,具备一定的欺骗性。

绿松石的这些低档假货,通常会在旅游景点、各地古玩市场的地摊上、网络中(如大量的淘宝网店)出现,价格往往很低廉。因此,了解绿松石市场的实际价格,不抱有“捡漏”的侥幸心理,不贪图便宜,通过正确的渠道购买绿松石,即可规避风险。

图片

完全造假的绿松石珠子,颜色沉闷,铁线人为加工的痕迹明显,属于低档假货,在旅游景点及各地古玩市场的地摊上较为常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