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易中天品三国谈起

 晓峰书阁 2019-09-20

 央视《百家讲坛》开设于丹解读《论语》和易中天品《三国演义》之后,文化界曾经引发了一阵讨论的热潮,可谓褒贬不一。于丹解读《论语》我从未看过,这里暂不妄谈。对于易中天品三国,我其实也只是看了几集,总体感觉是非常生动有趣并有不少自己的独到见解。由于看得不多,我对易教授品得如何,这里也不敢乱加评价,只是想以此为引子,谈一谈学习文化或者欣赏艺术的一点粗陋见解。

记得曾在网上看到有人评论说,央视通过《百家讲坛》开坛讲学,是把某些学者的个人见解强制“灌输”给大众,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影响人们正确把握原著的精深内涵。看到此处,我真感到莫明其妙,甚至感到不可思议:按照此君的逻辑,学校里教师的传授过程也是一种将人“引入歧途”的行为了。因为,一般来说,学习文化有两种途径:一是自己研读原著,二是从别人的解读中获得。而一个人在学校中接受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从别人的解读中获得,课余的自学就是自己研读获得。比较客观地说,学校教育中当然存在着把人“引入歧途”的某些事实存在,但这毕竟是一些个例,而不是全部。因此,以个例来批驳全部才是最不负责任的行为。

在我看来,易中天品三国的过程,其实好比是高雅文化走向大众化的过程,是一种时候的诉求,于文化的发展、大众素养的提高,都是一件好事。我曾在自己的论文中阐述过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以及大众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积极意义。如今,我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尽管大众文化是平面化的、无深度的,但对于“非文化人”来说,是最为必须的,也是他们提高文化素养的唯一途径。例如,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通过看易中天品三国,至少也能从中得知《三国演义》的梗概。而对于研读了《三国演义》的所谓文化人,看一看易中天如何品读,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害处,简直就像参加一次学术研讨一般,发言者的观点你是否认同,在于自己判断和选择,谁也没有强加于你。退一步说,学术的问题本来就是在争鸣的过程中获得真知,任何人都不能肯定自己的见解就是绝对的中肯。

说到这里,我想谈及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那就是艺术品的赝品问题。不少艺术家一直批判艺术品的赝品充斥文化市场,言其种种不是。我想,这种人大概是犯了文化的沙文主义,也就是抱着一种只有文化人才能拥有艺术品的“自私”观念。事实是,艺术走向大众化应该是时代的进步,是“普通大众”获取艺术素养的直接而有效途径,因为艺术品的原作不可能飞入平常百姓家,而几块钱却可以买到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复制品,再穷的人同样可以在复制中欣赏艺术,提高素养。我一直认为,艺术品的复制品与艺术品原作的区别只在于其收藏的价值上,其艺术欣赏上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就像读一位作家的手稿与读其正式印刷出来的书籍对于欣赏作品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2008年6月2深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