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000年前的泥土能唱歌?这声音来自灵魂深处,让人内心安详宁静且充满力量

 miaomiao0440 2019-09-20

那声音来自虚无,

穷天极地,

一望无垠。

勾魂摄魄中,

恍如跌入

金戈铁马的沙场。

又似有一种面对时光长河,

流逝如斯的失落感,

让人在意欲加快脚步之时

又不禁驻足聆听。

怀古—张伯鸿 来自匠心之城 04:29

请戴上耳机,闭眼静听,放大音量!

行走在夜半郑州汝河路,

偶尔会听到

呜咽之声幽幽传来,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极富人声的感情。

这个极具表现力的声音,

来自张伯鸿

很少有人能想到,

在这所毫不起眼的三层小楼里,

竟隐住着一名

独立陶埙制作演奏师

埙,

是中国独有的古老吹奏乐器,

它的音色凄然幽怨,

张伯鸿也因此被称为

最擅长鬼哭的人


中国古代根据乐器制作材料不同,

将乐器分为金、石、土、木、

革、丝、竹、匏八大类,

称为八音。

八音中,

土质制作的乐器唯独有埙

其声憨厚悲楚,苍凉哀怨,

这正是土的特性赋予的

蜿蜒的黄河贯穿中原大地,

流淌的黄泥砂水,

孕育出拙厚的文明。

在中原大地的身怀里,

曾经出土过很多陶埙,

陶埙之“陶”,

即来自普通的黏土,

这是制埙的上佳材料

取自黄河滩地的黏土,

加入水的滋润,

再经由张伯鸿的一双大手,

和面般地揉捏、轻抚拨弄,

被塑造成丰富多彩的形状。

看似简单的手法,

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

还有平静的心绪。

常年与自然物质打交道,

在岁月经久的技艺磨炼中,

他早已经将物质原料

和自己的身体血液融合在一起。

在张伯鸿看来,

泥土原始而质朴,

是有生命的,

不同的泥也有不同的性格。

正是通过炼泥时

手与泥的亲密接触,

能够感知泥的软硬程度,

从而预知成埙的模样。

埙制作成型,

在入窑烧制之前,

需要开孔定音,

每一个孔都需要

根据内腔的大小进行调整。

调音是个精细活儿

钻头、音准器、数据手册等都是不可少的。

每调整一次音孔,

都要吹奏检验一下。

烧制过程中,

根据对埙的音色、音调的不同需求,

要合理控制窑内温度。

值得称道的是,

张伯鸿在历史技术的基础上,

通过对窑内气氛的灵巧把控,

使埙身上出现了

令人惊奇的色调变化。

作为吹奏乐器,

埙在晾干和烧制过程中,

会因为原料的收缩变化

增加校音的难度和工作量,

烧成的埙需要再次校音。

第二次校音时要十分小心,

如果出现差错,

就彻底成废品了。

从常温至900°C,

需要长达10个小时的炉火厉炼,

火的华丽和水的幽思,

都渗进到这一捧土里

埙的气质变得纯厚朴拙,

苍古高远。

埙在张伯鸿眼里不仅仅是一件乐器,

更是一件艺术品,

他把每一次制埙,

都当成是艺术历练的过程,

每一次创作都要求风格多样化,

有创新的元素。

作为探索,

张伯鸿将埙与钧瓷融为一体,

创作出酷似钧瓷的埙,

使埙的音色偏于金属气质,

柔中带着刚性。

他还在传统的埙形上,

做了一些改革,

和许多文化符号结合起来,

使得埙更具有艺术性和厚重感觉。

并在埙体设计中,

引入现代元素,

为拙朴的器身,

增添独有的幻彩妙韵。

从音色和外形上,

改变了人们对于埙的传统印象,

让人耳目一新。

现代依托传统而深厚,

传统依托现代而发展。

尽管如此,

张伯鸿仍追求远古的韵味,

“如果失去古韵,

埙就没有了意义。”

做的是埙,

根还是在文化。

张伯鸿的埙制作技艺,

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

每改良一点、创新一点,我都要在理论上先找到依据。”

他对埙进行的各种创新,都是从传统里找到的切入点和灵感。近几年来,张伯鸿开始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上。

作为中国独有的古老吹奏乐器,

埙有6700多年的历史,

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能够吹奏出传统乐曲的旋律,

在现代音乐及西洋音乐作品中的

演奏愈来愈表现出它的独特魅力,

其特有的音色非常迷人,

是其它乐器无法替代的。

古人称其是

“火之形,水之数”。

外形似火焰,华丽热烈,

孔数为六,

音色如秋水,幽远飘渺。

古人形容埙为立秋之音

秋气一到,

万物开始衰枯,

这个秋的感觉,

需要对吹奏气息灵活掌控,

才可以很好地呈现出来。

经过十多年的锻炼,

张伯鸿身上也沾染了埙的厚土气质,

在演奏上也渐入佳境,

掌握了多种演奏技巧。

他将两者合二为一,

曲调深沉幽远,

又因擅长创作,能写埙曲,

将埙的意象和音色

与现代民谣完美结合。

炼泥、制坯、修型、

调音、烧制、精调,

做一只真正意义上的埙已非易事,

全国制埙者也不过百人,

但张伯鸿对自己的定位

远不止是停留在“制埙人”这一个角色上。

埙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器物而已,

但在张伯鸿眼里,

它身上同样承载了

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埙虽有近7000年的浩长历史,

史料文字却只有几页纸,

迄今鲜有人去挖掘它的前世今生

“我通过埙去看中国的文化和音乐,逐步构筑了埙和传统之间的理论框架。”

张伯鸿结合自己10多年的制作、演奏以及理论的追溯,并把对埙的感悟和认识,融入到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中,花了数年时间死磕出来的著作《鬼埙》已集结成册,即将出版。

目前,国内像他这样既能动手制作和演奏,又能深入研究埙文化的人并不多,张伯鸿算是一个探索者。

与埙15年,

喜欢这种乐器的人,

仍是一个小众群体。

张伯鸿并没有因之过上

世俗意义上的“体面生活”。

但他心里,

早已将自己当做埙的托命人。

终日服泥火之役,

劳淬火之道,

使张伯鸿练就了

沉稳处世的心态和勇气,

并将自己的真性情嵌渗在

一捧捧无声无息的泥土之中。

他说,

一个人做埙、烧埙、

调埙、吹埙的时候,

比任何时刻都更接近自然与哲理,

内心安详宁静且充满力量。

从艺之路从来都是艰辛的,

埙是我们民族土地上的东西,

它身上带着我们的根,

是不能轻易舍弃的。

经本人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