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最旷达的离别之词,教我们如何面对分离,超越悲欢

 古稀老人赵 2019-09-20

突兀雪山,卷地而来,真似泉塘江上看潮时,添得此老心中十万甲兵,是何气象何雄且杰!妙在无一字豪宕,无一语险怪,又出以闲逸感喟之情,所谓骨重神寒,不食人间烟火气者。词境至此,观止矣!

—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评赞

苏轼最旷达的离别之词,教我们如何面对分离,超越悲欢

超脱俗世,却还是得面对离别

什么叫做“方外之交”?本来乃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世转为僧人、道士的代名词。

东坡认识很多“方外之交”,尤其和僧人参寥子交好。一日,他们面临离别,东坡因此写下这首送别之词。

苏轼最旷达的离别之词,教我们如何面对分离,超越悲欢

人皆有离别,即使连大文学家、僧人道士也是一样。诀别之后,没有人知道是否还有再见的一天。缘起缘灭,我们都往往舍不得,看不破,愈是情深,愈是难耐。

不论是面对父母、兄弟、爱人、朋友,都终将一一分道扬镳,顾不得我们的意愿。这或许是我们在人生旅途,都必须修习的课题罢。

但东坡此词不见悲伤,面对世外知己,深情之余别有洞见,值得我们细读、学习。

苏轼最旷达的离别之词,教我们如何面对分离,超越悲欢

因缘聚散,变幻才是永恒!

东坡甘声八州(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得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首句之妙,在于劝参寥子的机智,这种对“情”的思辨,贯穿全词。

东坡借大自然的景象变化,附以“情”之诠释,花开花落、草青草枯,以至人的相聚离散,莫不合乎自然。

相聚有时而尽,缘起缘灭,东坡没因离别而悲。反是安慰参寥子:何必因离别而伤心呢?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正如潮来潮去,岂是人情所能改变!

苏轼最旷达的离别之词,教我们如何面对分离,超越悲欢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此“问”既点出空间,亦讲时间变化。钱塘江、西兴浦口,都是东坡、参寥子共游旳景地。

他们两个曾经度过无数次日出日落,但东坡超越两人的经验,反问:

我们共游之前,之后,钱塘江、西兴浦口不是依然会继续受阳光的洗礼吗?人世间的自然变化,聚散离合,实在正常。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东坡自答自解:人类面对时间的无情,空间的限制,很快什么都会物是人非,又有谁人可以改变呢?东坡不作滥情感伤之语,转入更深刻的哲理。既然早知如此,何必执着呢?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谁似”二字,似是对参廖子讲:你会否像我一样忘掉情的好恶?忘机,即无巧诈之心,忘掉彼此的猜忌,见出双方之真性情。

方外之交,要在面对离别时,超越悲欢,达至超旷,方不失其道。

苏轼最旷达的离别之词,教我们如何面对分离,超越悲欢

有情之词,岂是出自无情之手?

记得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下半片回忆西湖西畔的美景,相聚愉悦。空翠烟霏,乃指空旷山林,青翠欲滴,饱满润泽。化用王维《山中》二句:“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

春山空翠,烟霏迷离,隐约见出禅意。由白首忘机,到诗人相得,再至「稀」,似是在说:

像我们这样有真性情,又能超脱情困悲苦之人,真是太少了!

苏轼最旷达的离别之词,教我们如何面对分离,超越悲欢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典故呈现,拉出历史的纵深。

谢安此人,他年轻时已有名望,隐居东山。到四十几岁才出仕,一直都想念东山,只等四海升平,就要回去。可惜谢安最后病危回都,路经西州路,病死途中。其外甥羊昙,从此不走西州路。故有“一日,醉过其间,忆起谢安,为之泪下”。

“雅志”,当然是东坡自言退隐之志。“西州路”,反用典故,自言不会如谢安一样。

故此参廖子不需要如羊昙这样悲伤流泪, “不应回首,为我沾衣”,尽见东坡对参廖子的劝慰。承接全词机智,贯以真情,以求超越离别的悲哀。

但是我们又可以细想,若果真的无情,如真能完全超越,又怎会写词相劝呢?

正因有情,方有此劝,始能令人读之感叹。有情无情,孰好孰坏,端看一心把持。谁又真想做个无情的人呢?

苏轼最旷达的离别之词,教我们如何面对分离,超越悲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