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史随笔|阜阳有村:“狗死庙”

 颍州西湖会老堂 2023-02-20 发布于安徽

前些年,笔者喜爱骑行。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早晨,与几位骑友相伴驶向阜阳城北方向,沿着105国道至宁老庄镇,上030县道,经苏屯、舒庄、戴桥到泉阳镇,往返行程120多公里。

  骑行途中,瞥见公路右侧一村庄有不少类似泡桐花的粉色花簇,宛如挂在天际的一抹淡淡彩云。下车访查,村民说这是梓树,也叫楸树,民间楸梓互称,不作细分。据《阜阳古树名木志》记载:“因梓树与楸树外相像,极难区别,古人常将两者混称,说梓树往往兼楸而言。实际上梓树、楸树均为紫葳科梓属大乔木,两者在外观上最明显的区别是花,楸树开粉紫花,梓树开淡黄花”。楸树也叫“金丝楸”,花朵粉中略带白色,宛如少女娇艳的脸庞。村里高高耸立的梓树、楸树、桑树等乡土树种很多。

  《诗经》有:“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的名句。这是故乡的树,亲情的树,维系着乡愁的树。“桑梓”一词在这里得到了透彻的诠释。但与高大的楸树、美丽的楸花形成反差的是,该村有个让你意想不到也不好听的名字——“狗死庙”。

  住在村东的村民王胜利,向我们介绍了“狗死庙”村的来历:相传在明代万历年间,颍州有个书生去凤阳府参加府试(清雍正三年前颍州无试院,诸生童府试在凤阳。后颍州改直隶州,知州李月槎创建试院),家里的一只爱犬一直跟在后边,撵也撵不走。书生路过此地,在一座土地庙烧香,由于急着赶路,走时随身携带的盘缠遗忘在了这里。当他想起时已经快到了凤阳府城了。当书生考试返回再度经过这座土地庙时,爱犬已饿死在庙前多日了,而压在爱犬身下的银两却分文不少。

  书生为纪念这只义犬,在土地庙附近修建了一座小庙,起了个朴素直白的名字:“狗死庙”。据说,明清至民国时期,土地庙和狗死庙的香火一样兴旺,人们既祭祀土地,也祭祀义犬。后来庙宇毁于战火,但狗死庙的传奇故事却广为流传。

  

  这个村庄以“狗死庙”为名,也一直沿用至今。但是,“狗死庙”的奇怪村名也给村民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尤其是现代,村民外出打工,遇有警察查验身份证,当看到家庭住址栏中的“狗死庙”字样时,格外警惕,以为是伪造瞎编的,但用身份查验器一扫描,却是一点也不假,真的有个“闻集镇杜庄行政村狗死庙自然村”。

 “狗死庙”,也是阜阳唯一以“狗”字打头的村庄名。《阜阳县地名录》记载:“狗死庙。相传清时,有一秀才在此遗失一元宝,他的狗以身体盖住元宝而至死。后秀才发觉,为之建庙,名为狗死庙。村以庙得名。84户,432人。”“狗死庙村委会。1968年建红星大队,1981年更名为狗死庙大队,19842月成立狗死庙村民委员会,以境内狗死庙村得名。驻杜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