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语文正在掏空你的口袋

 wenxuefeng360 2019-09-21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科书无非是语文的一个例子,如果你把教科书当做语文的全部,你一定学不好语文”。

大语文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应运而生,它弥补了语文教科书单一性,扩展了语文的外延,让语文变得丰富多彩,让语文变得有趣有味。

如今,大语文课已在全国遍地开花。小学生上大语文课已成为一种时尚。

大语文课系列繁多,我认为较好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以文学史展开,以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为纲,以各个时代的名人及作品为要,将内容和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另一种大语文系列是以解读整本书的方式展开,以古今中外作家代表性的作品展开,或以儿童文学名著展开。

先说以文学史展开的大语文模式:从三到六年级,每个春夏秋冬,系统学习古今中外的作家及伟大作品。这样的课程模式,是把大学中文系的语文课下移,用通俗有趣的方式推荐给中小学生。

和枯燥无趣的语文课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是语文教学的一股清流。

大语文课拓展了语文的广度,它以学生的兴趣点设计课程,它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扩充了孩子的视野,培养了孩子的语文素养。

因此选择补大语文课往往是由孩子做决定的。

是孩子们想学的语文课。

这样的大语文课,培养了孩子的语文兴趣,培养了孩子的好奇心,为孩子一生的通识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大语文课,它值得每一个孩子学。

但是,当下的大语文课跨度春夏秋冬,从三~六年级。每个年级都有精彩内容,每个季度都有值得学的知识。似乎每一节课都不能错过。

假设每年50节,4年上完全部200节课,

你就变成了学识渊博的智多星。

你谈吐不凡,思维活跃,值得炫耀的地方很多。

可是,上完这么多课的结果是?

你依然写不好作文,你的应试能力依然很差。

因为大语文课只是普及了一个中国人应当了解的语文知识。

可是你却花费200个课时,至少几万元,完成了这样的知识普及。

如果你准备出国上初中,这样的课你当然值得学。

如果你准备通过应试考试上初中。

你的阅读能力,你的作文能力非常重要。

他比眼前的语文知识普及更重要。

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所以我想说。

这样的大语文课可以上,但不是按照培训机构给你的规划,从三到六年级,一节也不落下。

其结果是孩子上了喜欢的语文课,但却依然不会作文,依然不会考试。

这是大语文课解决不了的问题。

而当下小学生的课余时间极为有限,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选择合适的课程是极为重要的。

当下,很多家长选择大语文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素养,选择作文班培养孩子的考场作文能力,选择阅读班培养孩子应试阅读的能力。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是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也走了太多的弯路。

有没有一种课程既能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又能提升孩子的应试能力呢?

答案是肯定的。

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何用最少的课时解决孩子和家长的困惑。

这就是我的整本书精读课。

因为它既能解决孩子眼前的考试问题还能帮助孩子提升语文素养。

我的整本书精读课教会孩子三种读书方法。

第一种是批注阅读。批注式阅读是从古至今最重要的一种精读方式。通过批注式读书不仅能提升孩子应试阅读解题能力,还培养了孩子深度思考的能力。因此批注式阅读是会读书的孩子必学的方法。

第二种是思维导图读书法。思维导图法是英国人托尼博赞发明的一种平衡左右脑思维的工具,通过关键词、线条、图像、色彩,让人快速理解书中内容。掌握思维导图读书法。就可以重启我们的右脑功能,快速识记书中的内容。孩子就能轻松向别人推荐自己看过的书。

第三种是写读书报告。小学生完成的读书报告较简单,也可称为读后感。通过读书引发自己的反思,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对社会的认知,这是读书的重要目的。坚持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更是重构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好机会。

我认为二~四年级的学生,用一年的时间精读21本好书。

不仅能提升应试解题能力,还能提升写作能力,还能重塑孩子的性格。这是精读课最大的价值。

掌握一种学习方法,刻意去练习,就能培养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我的课堂,会把权利交给孩子,孩子在发言和讨论中感受读书的乐趣。因为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人。

我认为:

好的教育要解决孩子眼前问题,还要解决孩子将来的问题。

好的教育是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好的教育是教给孩子方法,能够改变孩子的一生。

好的教育是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爱上学习。

而大语文只是符合其中之一。

如果需要投入四年不间断的学一门课程,它一定是在悄悄掏空你的口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