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学习:“圆朱文”与“铁线篆”的异同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经常说细朱文里有圆朱文与铁线篆两个亚类,印风各不相同,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圆朱文(又称:元朱文)和“铁线篆”的异同。
虽然圆朱文和铁线篆同属于“细朱文”大类,所使用的文字又都是小篆,很多人往往对于二者的异同常常含混不清,实际上,二者差异明显,对于初学者来说,理清这二者的异同对于学习相对来说较为重要,我们具体总结整理一下:

(“圆朱文”一路的代表人物:赵叔孺)
一、圆朱文和铁线篆的相同处
圆朱文与铁线篆都是细朱文,都以小篆文字入印,标准检字字典都是《说文解字》(陈巨来先生曾说,“《说文》里的字,错的也是对的”),所用线条形式都是细朱文。文字与边框的关系方面,也都有“接边”情况。

(“铁线篆”一类的代表人物:王福庵)
二、圆朱文和铁线篆的不同处
1、圆朱文亚类:所用线条相对较圆,柔软而姿媚;印文每字之间的关系是揖让关系,但基本互不连接;印文与边框之间的关系是一般有一处“接边”或不“接边”。比如赵叔孺先生的“家在西子湖头”:

(赵叔孺:家在西子湖头)
你看,相对有较多圆形线条,文字之间虽有揖让关系,但基本不发生连接。
再有就是印面文字每个字相对独立,文字四周相对空阔,每个文字相对独立,各自“怡然自得”。如陈巨来的“下里巴人”:

(陈巨来:下里巴人)
相对来说,圆朱文印作整体风格是典雅、温润,神完韵足,珠圆玉润,雍容大方。圆朱文近世代表篆刻家是赵叔孺及其弟子陈巨来等。
2、铁线篆亚类:线条相对圆线较少而是多用两端受力的弧线,追求线条的张力;印文各字之间往往既有揖让关系又多互相连接;印文与边框的关系则是能接则接,力求浑然一体,如王福庵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王福庵:我欲乘风归去多字印)
你看,相对有较多弧形线条,张力十足,极富弹性。遇到边框,只要连接不别扭,也多做连接处理,文字与边框浑然一体。
再有就是文字之间除了揖让关系,在不发生错误连接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连接。字与字之间,手拉手,肩并肩,给人的感觉甚至是一印犹如一字,乍一看,像是谜宫路线图。如韩登安的“祖籍会稽生长泉唐防寇河洛备边天汉开府三秦游钓西湖”:

(韩登安:祖籍会稽多字印)
相对来说,铁线篆印作整体风格是整体感强,茂密繁复,劲力内含,绵里裹针,潇洒飘逸,明快流动。铁线篆亚类近世代表篆刻家是王福庵及其弟子韩登安。
三、圆朱文和铁线篆适合创作的差异
鉴于二者的形式特征,既是细朱文,当然都是精细工整的风格,除了线条的塑造需要按照各自的审美风格进行处理(圆朱文求柔媚,铁线篆求婉健)外,圆朱文和铁线篆在具体的创作中又存在在相应的难点差异。
一般来说,圆朱文创作的难点在于印面每个文字的稳定,因为它的字与字之间基本不发生黏连,因此失去了文字之间的互相支撑,“求得稳定”是最大的难点,因此,圆朱文印面内容相对适合字数较少的印作,一般为15字以内,如果文字过多,超过三列(我们极少见到文字三列以上的圆朱文印就是这个原因),中间列的文字失去边框依托,稳定的难度就会大幅增大(一行或许还能求得左右的依托),而因为细朱文精工细致的独有特征,一个字“摆不稳”,很可能就会导致“满盘皆输”。

(陈巨来:下里巴人印面)
一般来说,“铁线篆”印作创作的难点在于字与字之间关系的处理,连还是不连,哪里连,与边框的关系如何处理等,因为字与字大量发生黏连,文字之间互相支撑的同时也会导致印面气息不畅,在稳定之余,必须求得“飘逸”,这是最大的难点,掌握不好,印面就会滞塞不堪。依其形式特征,相对来说,铁线篆较适合多字印,它不怕文字多,文字增多,只要息心静气,做到精工细致,不会出现“摆不稳”的情况。
(王福庵:毗陵吴氏泰来珍赏书画之印)
这样说吧,如果同是四字印,字法相同,刀法都有基础的情况下,章法方面一般圆朱文难于铁线篆。如果同是超过三列的多字印,字法相同,刀法基础相同的情况下,章法方面,铁线篆又要难于圆朱文,因为圆朱文钱线篆虽然都可以以界格界定每个字的位置,每字安稳摆放,但揖让关系之外,铁线篆还要考虑字与字彼此的连接对全印气息的影响。
圆朱文求圆(阴),铁线篆求方(刚),但二者的阴与阳又都不是绝对的。在刻此二类印作时,要掌握好审美取向,名家们的印作也不绝对,时不时他们也会借鉴另一类印作的创作手法,比如赵叔孺也有铁线篆一类的印作,而王福庵也有圆朱文一类的印作,但初学者却一定要界定清楚二者的区别,否则就会出现“左右不靠”的印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