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曾出现过“分餐制度”吗?浅谈下“分餐制度”的没落之旅

 修悟搏 2019-09-21

序言: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家人或者朋友在一起吃饭时,采用的几乎都是一种“共享一席”的“合食”制度。但是大家知道吗,在中国的古代,其实还曾出现过一种类似于现代“西餐”的“分餐制度”。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才让这种“分餐制度”逐渐走向了没落,演变成如今这种一家人“共享一席”的“合食”制度。

中国古代曾出现过“分餐制度”吗?浅谈下“分餐制度”的没落之旅

《楚汉传奇》鸿门宴场景剧照

中国古代真的曾出现过“分餐制度”吗?

就好比在现代的影视作品《楚汉传奇》中,就有一段描述历史典故“鸿门宴”的镜头片段,从画面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西楚霸王项羽与其它几位大臣的“食案”,就是各自完全独立且分开的。

如果单说这一点的话,确实与现代“西餐”的“分餐制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把“菜品”单独盛放,然后一个人一份,自己吃自己的,谁也不影响谁。

除此以外,在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历史典籍中,对于这种“分餐制度”也有着诸多的记载,而且涉及范围更是上至宫廷帝王将相,下至民间乡绅大夫,应用极为广泛。

  • 咱们还拿开头所说的“鸿门宴”来举例,先来说说在古代“宫廷”中,是否真的出现过“分餐制度”。

据《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至鸿门......项王、项伯东乡坐。亚父南乡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乡坐,张良西乡侍。”

意思就是汉高祖刘邦参与“鸿门宴”的时候,被安排在了大殿北边的座位上,范增被安排在大殿南边的座位上,而项伯和项王则作为东道主坐在了大殿的东边,张良则站在刘邦西边做侍从。

项庄舞剑塑像

再加上后面还会出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历史典故,也就足以证明鸿门宴确实是采用了“分餐制度”。

大家想啊,项庄“舞剑”时用的借口是“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意思就是项庄觉得项羽和刘邦光这么喝酒没意思,军营中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不如就用“舞剑”来助兴。

而汉高祖刘邦是坐在大殿北边的位置的,前文也曾提到过范增坐的位置是大殿得南边。所以项庄“舞剑”时的位置定然是在“东、南、北”三方中间的,毕竟总不能让“项庄”站在放置菜品的“竹席”上“舞剑”吧?

中国古代曾出现过“分餐制度”吗?浅谈下“分餐制度”的没落之旅

东汉壁画《宴饮图》局部

另外,被考古学家发掘出来的源自东汉时期的壁画“宴饮图”,其中所描述的百官赴宴场景,也足以说明“分餐制度”最起码在古代的宫廷中是确实存在着的。

  • 说完“宫廷”,咱们再来说说古代民间的乡绅大夫阶层是不是也曾出现过“分餐制度”。

据《仪礼·乡饮酒礼第四》中的记载:“乃席宾、主人、介、众宾之席,皆不属焉”

意思就是在古代民间的“饮食礼节”中,无论是发起聚会的东道主,也就是一场聚会的发起人,还是宾客以及侍从,他们所有的席位都是互相分开的。

其中的“席”指的就是客人及东道主落座的位置,而“属”在《说文解字》中的注释是“连也”,即代表着“连接”的意思,那么“不属”,在这里则代表不连接,也就是“众宾皆独坐,其席不相连接。”的意思。

换句话来说,“分餐制度”在中国古代民间的“乡绅大夫”阶层也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而且还被上升到了“道德礼仪”的高度。

如若再按照封建时期百姓对“礼仪观念”普遍推崇的结果来看的话,那么“分餐制度”非但在古代曾出现过,甚至还有可能极为盛行,乃是一种极为平常的饮食观念。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中国古代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曾出现过这种“分餐制度”呢?

至于古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餐制度”,笔者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古代等级制度的影响”,二是“古代餐桌条件的限制”。

中国古代曾出现过“分餐制度”吗?浅谈下“分餐制度”的没落之旅

古代等级制度示意图

  • 先说这第一点,“古代等级制度的影响”

众所周知,现代人在交往时候的“礼貌与否”,其实就是现代“礼仪观念”的一种表现。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因为对方地位比自己低,或者某些方面不如自己就加以区别对待,而是要把对方放在一个与自己相对“平等”的地位去看待。

也就是说,“平等”即代表着“现代礼仪”的核心内容之一。

但封建时期的“礼仪观念”却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礼仪观念”,它代表并不是一种完全平等的社交状态,而是基于封建时期那严格的“等级制度”才设立的。

就好比先秦时期的典籍《乐记》中曾记载:“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顾名思义,就是在“礼仪观念”建立之时,人的高低贵贱、三六九等也就划分出来了。

与此同时,在西汉著名礼学家戴圣所著的《礼记·礼运》中,也有着这样一句话:“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意思就是百姓只有吃饱喝足了,才能真正的感受到个人荣辱,真正的明白礼仪观念,继而才能去自发、自觉地尊重礼节,崇尚礼仪。

这也就意味着,在古代的“礼仪观念”中,“饮食”礼仪所占据的比重无疑是相当大的。换句话来说,古代的“分餐制度”在某种意义上,其所代表的实则就是古代“等级制度”的“外在表现”之一。

中国古代曾出现过“分餐制度”吗?浅谈下“分餐制度”的没落之旅

古代盛放菜品的“食鼎”

就好比《春秋·公羊传》中所描述的:“天子食九鼎、王食七鼎、诸侯食五鼎、大夫食三鼎。”

就是凭借对“食品”数量的限制,继而来区分古代人的地位差异,好比当朝的“天子”,人家就能一个人吃九个菜,但你“大夫”就只能吃三个菜,吃多了就是“不懂尊卑、不识大体”。

再严重的话甚至还会被当朝天子视为“有野心”的表现,说你“觊觎”王权,其所代表的意义相信不用笔者再过多赘述吧?

如此一来,自然也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彰显“等级区别”的“分餐制度”,要不然把所有装菜的“鼎”都放在一起,万一哪个不小心夹错了,多吃了一个菜,岂不危险?那不就乱套了吗。

中国古代曾出现过“分餐制度”吗?浅谈下“分餐制度”的没落之旅

古代“食案”举例剧照

  • 再来说说第二点,“古代餐桌条件的限制”

据东汉儒家学者郑玄在《周礼·春官·司几筵》中的注解来看:“铺陈曰筵,籍之曰席”

意思就是在古代早期的“宴会”上,是不存在我们现代这样的桌椅板凳的,通常都是在地上先铺上一层“竹席”来划定“宴会区域”,然后再在这层竹席上放置一些小点的“苇席”以供客人就坐。

至于“餐桌”嘛,严格的来讲,在“封建时代早期”也是没有的,当时要么就是把菜品放置在一种齐膝高度的“几案”上,也就是“食案”,说白了就是一种特别低矮的“小桌子”。

要么就是直接放置在地面的“竹席”上,就好比笔者在前文曾提到过的那幅东汉时期的“宴饮图”壁画,其中的官员在吃饭时就没有“餐桌”。而是都把装菜的器具放在自己身前的“竹席”上。

这也就导致了古人在吃饭的时候,基本都采用的是一种“席地而坐”的姿态。

中国古代曾出现过“分餐制度”吗?浅谈下“分餐制度”的没落之旅

古人“跪坐式”坐姿

但是呢,这个“坐姿”也不是随便就能坐的,按照古代的“礼仪观念”来看,在与人交际的时候,“正襟危坐”乃是基本功。

意思就是一旦坐下去就不能随便再乱动了,一切都得按着规矩来,就好比《礼记·曲礼》中所描述的“并坐不横肱”那样,一旦与他人并排坐下去后,胳膊就不能随便横起来了。

否则就可能会因为影响到他人而被视为“不雅”,是会遭到其他人所不齿的。

试问,如果中国古代不曾出现分餐制度的话,那岂不是说在聚餐的时候,无论宾主都只能夹自己身前的那几道菜,再稍微远一点可能就夹不到了吗?那这顿饭吃的势必就不怎么开心了,自然也就无法“宾主尽欢”,失去了“宴会”的本意不是吗?

而“分餐制度”的出现,则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把菜品放在了一个都能轻松够到的地方,还不用担心“胳膊抬得太高”而影响到其他人,自然就不会被其他人所耻笑,“宾客”以及“东道主”也就能够尽情的交谈,宾主尽欢。

“胡床”示意图

又是什么原因,让中国古代的“分餐制度”开始没落,逐渐演变成“共享一席”的合食制度呢?

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封建时期的游牧民族也逐渐开始在历史上崭露头角。

草原的“游牧文化及风俗”也在潜移默化之间开始了与“中原文化习俗”的交流与融合。

  • 而游牧民族吃饭时习惯使用的“胡床和胡桌”,势必就会跟中原地区传统的“跪坐式”用餐习惯形成“冲突”,也就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不匹配”。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吃饭时的“餐桌”采用中原地区传统的“食案”,或者是干脆直接将菜品放置在“竹席”上,那么再采用“胡床”供客人就坐的话,会造成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很显然,由于“食案”的高度只能达到“用餐者”的膝部位置,故而,坐在“胡床”上的客人在吃饭过程中,势必就需要不停的弯腰再弯腰,一次两次还没啥,时间久了定然是很难受的。

反之则亦然,“跪坐式”的坐姿让“宾客”整个人都钻到桌子底下去了,又怎么夹菜呢?那场面想想都尴尬。

因此,势必就需要有一个“调和”的过程,很显然,由于“跪坐式”坐姿并不适合久坐,时间一长的话,人的“腿部”难免会因为“肌肉酸痛”而感觉难受,所以最终还是“胡床和胡桌”赢了。

  • 但是采用“胡桌和胡床”的话,就又势必会造成对“分餐制度”自身的冲击。

毕竟如果按照中原文化原有的“分餐制度”的话,那也就是说每个人还得单独再另外打造一套“桌椅”来满足用餐需求。

然而,与席地而坐相比,一套家具也并不便宜不是吗,同时受限于古代的建造技术,房子也大不到哪里去。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也就只能是退而求其次,多人共用一张桌椅,但是餐具却还是要保证一人一套的,由此也就有了“共享一席”的“合食”制度。继而沿用至今。

即几个人同坐一桌,从菜品中夹一部分到自己的餐具中,然后共同分享一桌菜品。

中国古代曾出现过“分餐制度”吗?浅谈下“分餐制度”的没落之旅

宋徽宗赵佶《十八学士图卷》局部

就好比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所绘的《十八学士图卷》,就给我们活灵活现的描绘出了北宋时期官员“共享一席”的“合食”景象。

  • 到这里还不算完,“合食制度”的出现,还会对“分餐制度”所携带的那份“等级差异观念”带来冲击。

而这个冲击,也恰好就是“分餐制度”转变为“合食制度”最难的一部分。只能是凭借着“时间”的流逝来不断的磨合,继而逐渐弱化“等级观念”对“分餐制度”所产生的影响。

还是那句话,谁让中国古代的“分餐制度”就是封建“等级观念”的外在表现之一呢!

之后便是随着“各民族大融合”进程的不断加深,促进了“封建礼制”体系的逐渐崩坏,“分餐制度”中所隐藏的那一部分“等级观念”,自然也就随着“分餐制度”的逐渐没落而开始转型。

转化成了另外一种模式,即“座位主次差异”。

诸如“主位”、“客位”什么的,也就是“东道主”要坐在上席,宾客次之,或者主位不动筷子,客人就先不能动筷子什么的。

但发展到如今,随着“平等意识”的逐渐深入人心,相信大家在与朋友聚餐的过程中,也几乎没有谁会在意这些传统的繁文缛节了吧?

“共享一席”聚餐示意图

结束语

总的来说,不论是“分餐制度”还是“合食制度”,其充其量也仅仅只是两种不同的“用餐方式”而已,大家大可随心而择,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

这也是现在这个大好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好处之一,让我们不会受到古代那诸多“封建礼制”条条框框的限制,但凡能吃的,想吃啥就吃啥,想吃几个菜就吃几个菜。

反正如果真要笔者自己来试验,完全按照古代那“分餐制度”的礼仪来吃饭的话,单凭那坐姿,我估计我就能把自己饿瘦二十斤。

另外,笔者还是要提一下,现代意义上的“分餐制度”,多是指现代人对卫生、平衡膳食以及节约等方面的需求,与古代那种因“等级观念”以及“封建礼制”而形成的“分餐制度”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切莫相提并论哦!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