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帝问:天底下什么最大?大臣颤颤巍巍地说了两字,皇帝连忙称赞

 肖跟东 2019-09-21

对所有的文官来说,宋朝是文人最受尊重的朝代,也正是重文轻武,从皇帝到百姓,宋朝子民都比较懦弱,没有血性,特别是到了北宋末年,这种懦弱就很明显了,不过由于“尚文”,宋朝的皇帝都比较儒雅,对文人都很开明。

就拿赵普来说吧,赵普原本是个乡村老师,读书并不多,不过赵普是个很有智慧的人,对很多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赵匡胤很是重用他,当年大宋刚建立之时,赵匡胤就曾问过他建国的长久之计,赵普就告诉宋太祖那是因为潘镇的权力太大,皇帝权力太小,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杯酒释兵权”。

从赵匡胤开始宋朝就重文轻武,赵匡胤认为武将的天职就是战斗,如果重用武将国家便不稳定,于是他重用文官,也经常会在朝廷上考考这些文官,有一次宋太祖就在朝政上直接问赵普,“天下何物最大呀?”皇帝问这种问题其实是很难回答的,就像唐太宗当年问袁天罡“你认为严君平和你谁更厉害?”一样,答得好也就算了,要是让皇帝生气日子就不好过了。

赵普左思右想便有了答案,不过他有点不敢说,因为赵普并不准备拍皇帝的马屁,在宋太祖的追问下,赵普答了两字“道理”,宋太祖并不是不讲道理之人,沉吟片刻之后连忙夸赞赵普答得好,宋太祖是个谦逊而又懂得反思的人,所以才会觉得这个回答很妙,可如果换成别人,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

赵普是个很合格的政治家,不过他也是个倔驴,可以说如果赵普不是生在宋朝绝不可能受到重用,因为他连皇帝的话都不听,赵普对人才非常爱惜,有一次他看中一个有为的年轻人,想要任用他,于是便向宋太祖推荐了他,赵普详细地写了奏折递给宋太祖。

可这个人宋太祖不喜欢,于是就拒绝了赵普的请求,赵普仍旧不放弃,第二天又上奏,宋太祖继续拒绝,第三天上朝时赵普又继续推荐同一个人,这可把宋太祖惹恼了,大骂赵普胡闹,并把奏折丢在地上,赵普也不怕,跪在地上把奏折捡起来,放在袖子里,回家后把破碎的地方给粘起来,三天后又上奏给宋太祖,赵匡胤看着被重新粘好的奏折十分感动,便任用了那个人。

后来赵普故伎重演,有一位官员勤勤恳恳,不过却不怎么会说话,本理应得到升迁的,可太祖怎么也不答应,赵普就天天劝宋太祖,最后皇帝怒了,气着说:“朕就是不升他的官,你能把我怎样?”

赵普也不怕,不慌不忙地说:“刑罚是为了惩治坏人,奖赏是为了奖励功臣,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再说了惩罚和奖赏是为了这个国家,并不是为了陛下您啊”,敢说这种话赵普胆子真大,结果宋太祖怒火冲天,站了起来,甩一甩衣袖就走了,赵普又耍起了苦肉计,就站在那一动不动,最终宋太祖又觉得他说得对于是同意了赵普的建议。

赵普的耿直和爱才当然要夸赞,但还是那句话,也就是他生在宋朝了,不然九个脑袋都不够用的,但话也说回来了,有什么样的君主就有什么样的大臣,如果宋太祖真的不苟言笑,可能赵普也不敢这么硬怼。

不过最终赵普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起初,宋太祖让赵普选一个没有人用过的年号来替换“建隆”年号,赵普选来选去选了个“乾德”,他认为这个年号寓意很好,宋太祖也就答应了,可刚启用这个年号,宋太祖就在宫中发现一个旧的铜镜,上面写着“乾德四年铸”,太祖大惊,一查才发现原来前蜀已经有人用了这个年号。

宋太祖说了一句“作相须读书人”,言外之意就是说赵普不是读书人,不应该当宰相,后来赵普也是因为这个被朝中大臣看不起。等他第二次当上宰相后他就发了牢骚,说“昔以其(论语)半辅陛下致太平,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就是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来历,其实不过只是他的一句牢骚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