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项之争,其实是主义之争

 zjshzq 2019-09-21


刘项之争,不是天下之争,而是主义之争

文:沈彻  编辑:稷下学宫书店

唐代章碣《焚书坑》里有这样两句话:“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暴秦被推翻后,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被两千年来的国人津津乐道,人们从各种各样的方面来解读,里头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传说不断被历史后人讨论,如鸿门宴,如四面楚歌种种种种。项羽是一个战神,刘邦是一个无赖,项羽桀骜,任人唯亲,刘邦懂得低头,知人善任。历史上的所有争夺天下中,似乎也只有刘邦项羽没有被以成败论英雄。刘邦赢了,依旧是一个无赖,项羽输了,仍旧是个英雄。

毫无疑问,项羽是战神,是东方的亚历山大,军事天才,二十几岁创造巨鹿之战的神话,一举推翻了暴秦,奠定了霸王统治。和亚历山大类似的点还有,亚历山大同样也有一匹黑马,亚历山大和项羽在军队中,军人的士气会高涨到不可思议的地步。二人都是三十岁初头死掉了。项羽是贵族之后,他快意战争,杀降屠城,但在战场上,却羞于绑架刘邦的家人为自己的胜利服务。杀降不祥,妇人之仁,这都是历史上想要独步天下的野心家们的必败素质。而刘邦不同,攻进咸阳,和百姓约法三章,身为农民,他似乎对于农民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同情,这并不单单只是出于战略上的考量;而在战略上,刘邦的凶狠和手腕是正常人所不能够做到的,如果他有勾践的遭遇,很可能也会做出吃屎的勾当。在陈道明饰演的刘邦一角中,有一句话,我记忆犹新,他理直气壮地说:“我要命,我要什么脸啊!”结合对历史的一点儿认知,一个活灵活现的刘邦展现在眼前。你鄙视他,他赢了,并且,和项羽相比,他对于百姓的政策更加怀柔;你佩服他,他实在是做人不要脸的典型。而刘邦,在西方历史上似乎找不到任何一位相似的帝王。

刘项二人,都是有抱负的人。《史记·高祖本纪》原文节录:“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有人暗示腓力二世(亚历山大之父)的继承人问题时,亚历山大当场说:“你个蠢货,你把我当成什么了?一个杂种吗?”二人又都是如此地直接坦率。

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的是,刘项之争,其实是历史大拐角中的主义之争,是分封制和刚刚诞生的皇帝集权制度之间的斗争。这个对中国历史有极大的影响。记得在评论秦始皇的一些文章中,我归咎秦始皇的历史败绩之一就是建立了皇权制度。而项羽的短暂统治是之前分封秩序的短暂还魂。楚霸王这一称呼更多的是一种荣誉称号,而对于灭秦之后分封列国的诸侯们没有实质性的统治权限,如果有,就只有他项羽的威名。项羽除灭暴秦之后,不称帝,封怀王为义帝,天下封了十几个王(也可能是二十几个王,我没记清楚),自己尽得楚地。他可能是想要回复到西周时代,自己也可能是只想当春秋时代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人物。本来可以有条件当皇帝的情况下(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只做了这样一个王不王皇不皇的霸王。他要的是别人对他荣誉上的认可,一众诸侯的对他的崇敬表现就得到了可观的封地,而刘邦入主咸阳,拒守关内,这样的一个姿态就让项羽受不了有杀他的想法,而鸿门宴,刘邦在姿态上又给足了项羽那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感,项羽就这样又把他放了。懂得了项羽内心深处不想当皇帝,满怀周朝贵族荣誉感的特性就能知道,鸿门宴项羽放走刘邦不是因为他傻,而是他真不想独吞天下。

这时候,皇帝已经产生过,项羽遏制不了刘邦这样的人登顶皇帝巅峰的野心,列国又重生,战乱不可能终止。这时候,野心没那么大也不行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还有待商榷,但秦朝之后,不想当皇帝的王,就注定不可能活长久,得善终。

刘邦不同,刘邦能封侯,就不当沛公,能称王,就不低就于侯爵,能当皇帝,绝不只称王。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时候,刘邦问计于郦食其,郦食其身为儒生,怀着和孔子一样的让国家回到西周盛世的梦想,他建议刘邦复立六国后人,在德行和仁义的感化下,“陛下南向称霸,楚必敛衽而朝”。刘邦被说得频频点头,并且准备按照郦食其的建议去做的时候,张良来了,列出八九个理由,告诉刘邦那么做是不行的。刘邦于是吐了口唾沫,骂了这个臭儒生。

曾经项羽入咸阳,有人为他出谋划策定都于此,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被骂“沐猴而冠”,可是,一切为了自己的最高利益,使得天下掌控于掌中,就不是沐猴而冠,情怀、荣誉、家乡情结等等都成了沐猴而冠了吗?项羽满怀的仇恨,杀降屠城,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底线,但是在制度框架上,他希望维护一定的底线,在个人处事上,他也希望一以贯之地做到他心目中的光明磊落,从这个角度来讲,项羽才是真正意义上中国最后的贵族。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而刘邦虽然怀柔天下,可是在制度建设上,他遵循了秦国帝制,把天下囊于掌中,从此,平民生活没有了国与国之间的选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百姓觉得自己的国家赋税严重,可以到其他国家安身,商人可以越国经商,可是始皇帝和刘邦之后,老百姓再也没有了这种选择的余地,只能够寄希望于一个绝对圣明的圣君。

《礼记》记载:吴侵陈,斩祀杀厉,师还出竟,陈大宰嚭使于师。夫差谓行人仪曰:「是夫也多言,盍尝问焉;师必有名,人之称斯师也者,则谓之何?」大宰嚭曰:「古之侵伐者,不斩祀、不杀厉、不获二毛;今斯师也,杀厉与?其不谓之杀厉之师与?」曰:「反尔地,归尔子,则谓之何?」曰:「君王讨敝邑之罪,又矜而赦之,师与,有无名乎?」吴王夫差侵略陈,后来又离开了陈国的边境。原因者何?陈太宰说:古代的侵略者,不破坏其国家的祭祀,不杀其国家的老弱病残,你现在破坏了陈国祭祀,杀了秦国的老人,还有脸吗?

秦朝之后,想当皇帝的人终有一人能够登顶,而不想当皇帝,只想要荣誉的人再也不可能有那种纯粹的荣誉了。一切为了胜利,战争不杀老弱病残的古代规则也再也不可能没有了,只不过有一点,历代的帝王们都做的很好,那就是保护历代帝王的陵墓,后来的帝王也为了自己未来可能被侵占,于是都默默地不去破坏前朝的陵墓,这种约定俗成、心照不宣,和平民绝不相干。当然,破坏陵墓、坟墓的底线,上个世纪也被突破了。

楚汉之争,说到底并非是天下之争,而是主义之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