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南半球种出好吃的“亚洲蘑菇”

 东营菌物科学 2019-09-21

吴鹏辉

   澳大利亚Gooda Creek蘑菇农场主

  澳大利亚首都福建同乡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澳中食用菌协会会长

      做生意,赚钱不是第一位的,而是先把生意做好,至于生意能否带来钱,我也做不了主,但这个过程中必须把每件事都做好。吃苦、坚持、钻研,这就是我的生意经。对于喜爱田园生活的人来说,像我这样当个农场主,晒着太阳,琢磨着怎么把菇种好、把产品卖好,也是不错的选择呢。

新企业家变身澳洲蘑菇农场主

吴鹏辉

  吴鹏辉的Gooda Creek蘑菇农场,坐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以北,距堪培拉市区30分钟的车程。农场占地16公顷,相当于23个足球场。这里早晚温差大,空气好,水质纯净,十分适合蘑菇生长,因为“蘑菇需要开放式种植,不能工业化”。

  55岁的吴鹏辉,笑言自己就是一个“种蘑菇的农民”。他身穿牛仔裤,脸晒得黑黑的,鞋上粘着泥土,手指粗糙,指甲缝里有污迹。说起蘑菇来,他如数家珍。然而,和他交谈后,才知道,过去的几十年里,他曾是生意场上叱咤风云的企业家。

  吴鹏辉是福建古田人,父辈就是生意人。得益于家传,大专毕业后参加工作,从百货公司的财务主管做到总经理。1990年,他辞去公职,在县城开办超市。因为占得先机,又有做生意的头脑,最后扩大到6家连锁超市。生意越来越红火,大家羡慕他,也有样学样,纷纷开起超市。竞争越来越激烈,利益的大饼被分薄。于是,他抽身而退,在朋友的建议下,远赴欧洲开办超市。

  世事仿佛轮回,当吴鹏辉在匈牙利开到第8家超市的时候,又重复了当年在福建的情形。2006年,他卖掉生意,移民到了南半球,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开了一家西餐厅。然而,这毕竟不是他熟悉的行当,餐馆开得很艰难,生意迟迟没有起色。两年后,他来到堪培拉,重新做起了超市。

  吴鹏辉说,做生意,不能跟着别人跑,只能比别人跑得快。看到堪培拉地区良好的自然环境,2014年,他买下现在的农场,打算从事农产品种植。福建老家的朋友来看他,见到这里良好的自然环境,建议他种蘑菇。

  “我一想,对啊,古田是蘑菇之乡,香菇的种植技术就是当地人发明的,我也刚好认识很多在福建种植蘑菇的专业人士,有很先进的菌菇种植技术,是这方面很权威的专家,他们都觉得这个地方很适合种植菌菇。那么我就试试吧。”吴鹏辉说,选择堪培拉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它是澳大利亚的政治文化中心,经商环境比较好,有利于农场发展。

  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尽管吴鹏辉心里很明白,投入任何一项新兴行业,前三年都会遇到各种情况,但是,他没想到,种蘑菇,会是那么艰难。

  蘑菇来自北半球的亚洲,澳大利亚在南半球,气候、环境完全不同。比如那些野生蘑菇,都是下雨后在阴冷潮湿的地方才会长出来。而且,各种蘑菇对温度的要求也不一样,生长期不一样,很挑剔,种植起来超乎想象的困难。

  起初那段时间,吴鹏辉天天跟着从老家请来的技术专家学习,有时候半夜醒来,还要到蘑菇房看一看。培养蘑菇的菌棒,都是从中国运来的。不同的品种,菌棒也各不相同。经过几个月的试验,当看到第一个香菇长出来,像一朵花一样,他特别高兴,心里也开出一朵花,就像当年听到儿子出生的消息。

  不过,一路走来,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有一次,农场的空调机坏了,三四天后才修好。天气太热,蘑菇全都黄了,只好全部扔掉。吴鹏辉说,看到蘑菇这么脆弱,我的心也会痛的。

新从市场摆摊到登上优质食品论坛

吴鹏辉

       蘑菇种出来后,销路又成了问题。澳大利亚大量生产的是口蘑,也就是白蘑菇,当地人对“亚洲蘑菇”不太了解,因为没吃过,再加上新闻时有关于吃菇中毒的报道,很多人都担心存在食品安全的问题,接受“亚洲菇”并不容易。吴鹏辉在悉尼西部的一个大型农贸市场卖蘑菇时,旁边一个卖水果的伊拉克摊主告诉他:收摊后我的水果就是垃圾,而你的蘑菇是“古董”。吴鹏辉一下子明白,自己的蘑菇是好东西,不应该只在农贸市场“摆摊”。他开始转向主攻当地大型超市。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从培育、种植,到批量生产、品牌设计包装、供货渠道等,吴鹏辉都亲力亲为,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确保万无一失。如今,Gooda Creek农场生产的菌菇早已达到澳大利亚联邦国会的食品安全标准,还做成香菇酱汁等产品,配合不同国家的特色菜品登上了澳大利亚联邦国会举办的澳大利亚优质食品论坛。

  吴鹏辉的微信朋友圈,时常发一些自己农场里各类蘑菇的照片。对这些蘑菇的习性、生长环境,他说得头头是道。比如香菇,摘下来就可以生吃,清香味溢满唇齿。因为太香了,连虫子也喜欢。但是,他从来不用农药。他笑着说:“我有自己的天然防虫方法。

  蘑菇收获后,要去根包装。这些老根也不会浪费,是鹿的好饲料。吴鹏辉养了一群鹿,一见到他,就纷纷朝他跑过来。

  辛苦没有白费,现在,吴鹏辉的蘑菇农场每年的产量高达300吨,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亚洲食用菌类的供应基地之一,培育有香菇、茶树菇、平菇、金针菇、杏鲍菇、黑木耳等十多种菌菇品种,销往各大超市和批发商,甚至很多悉尼的批发商驱车300公里前来农场采购。因为需求量过大,时常供不应求。人们送给他“蘑菇大王”的美称。

  种植技术先进,产品供不应求,也引来了同行学艺。悉尼西部蓝山有一位蘑菇种植户,丈夫是澳大利亚人,妻子是华人。2015年,夫妻俩慕名来到农场参观。吴鹏辉得知,十几年前,这夫妻俩专门到中国学习过蘑菇种植技术。农场一圈走下来,夫妻俩向吴鹏辉表示:以后我不种蘑菇了,帮你卖蘑菇吧。

  吴鹏辉笑言,现在,有不少“老外”都在帮他推广蘑菇呢。

要把更多的中国菌菇带到澳洲

吴鹏辉

        随着蘑菇的营养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吴鹏辉很欣慰自己当初的选择。目前,他正在试验种植白木耳、竹荪,希望把更多的中国菌菇带到澳大利亚。他成立了一个菌菇协会,把周围的菌菇种植者组织起来,这样不仅彼此间可以相互学习种植技术,更可以促进澳大利亚和中国的科研机构合作,探讨和开发新的菌菇品种。吴鹏辉还打算与周围的农场开展互助合作,在农场里开办“农家乐”,为当地民众乃至海外游客带来真正的澳大利亚农场体验。

  今年,吴鹏辉种植的蘑菇顺利进入悉尼通利超市,进一步在华人超市扩大了销售。“我之前只是培育菌菇,下一步计划进行菌菇产品的深加工,争取半年内推出干品和即食品。”吴鹏辉对农场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少长远计划:通过与同业协会及邻里的合作,扩大产品种类,加大配送力度,增加新的菌菇品种。他坚信,只有不断进行技术更新,才能真正引领行业的发展。

  吴鹏辉说,菌菇仅占澳大利亚蔬菜销售额的2%左右,随着认可度的提高,需求量也一定会提高,因为菌菇的味道是酸甜苦辣咸之外的一种新鲜味道,而且具有颇高的药用价值,如杏鲍菇具有降血糖、降低胆固醇的功能;香菇有降压抗癌、滋养皮肤的作用。他相信,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食用菌作为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强身健体的理想食品,其行业发展的态势一定会很乐观。

  现在,吴鹏辉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农场,与蘑菇、羊驼、鹿为伴。他说,在澳大利亚当“农民”虽然辛苦,但感觉很幸福。他简陋的办公室里,墙上的摆设,都是种植的各种蘑菇。吴鹏辉说:“做生意,赚钱不是第一位的,而是先把生意做好,至于生意能否带来钱,我也做不了主,但这个过程中必须把每件事都做好。吃苦、坚持、钻研,这就是我的生意经。对于喜爱田园生活的人来说,像我这样当个农场主,晒着太阳,琢磨着怎么把菇种好、把产品卖好,也是不错的选择呢。

(来源:新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