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单反相机拍风景的时候为什么在取景框里看到的跟拍出来的效果不一样?

 天童老僧 2019-09-21

单反相机拍风景时取景框里看到的和实际拍摄的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并不只出现在拍风景中,拍人像、拍人文也都会有这样的现像。为什么呢?这是由单反相机镜头的特性和相机的结构造成的,下面就和题主共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单反相机的主要作用是解决了像差的问题

单反相机之所以叫作这个名称,是因为这种相机是摄影和取镜都采用一个镜头,相机内部有一套由反光板和五棱镜组成的光学取景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把镜头摄取的影像反射到取景器里,进行取景,然后拍摄。在单反相机出现之前,相机的取景和摄影都是分开的两个装置。取景有一个专门的取景器或取景镜头,摄影时先通过取景器或取景镜头取景,按下快门时,摄影镜头的快门打开,摄取影像。采用这种取景方式的相机主要有老式的框式取景相机,120双镜头相机、135旁轴取景相机等。

(120双镜头相机,上面这个镜头就是用来取景的。)

(长得有点像油灯的“幸福”三兄弟,他们头顶上的方框可不是为了照亮的,这个也是取景器。)

(老相机上的框式取景器)

(这样的取景器在老相机中已经是比较高级的了)

(135相机的旁轴取景器,又叫直视取景器)

通过上面的图片我们可以看到,在老式相机中,取景和摄影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取景所看到的影像和最终拍摄的影像存有一定的差别,俗称“像差”。为了解决像差问题,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一种摄影和取景使用同一个镜头、无像差的相机问世,这种相机就是我们今天所普遍使用的单反相机。单反相机问世以后,因为使用一个镜头取景拍照,所拍的画面与取景完全相同,解决了像差问题,因此,深受摄影师的欢迎,尤其是专业的摄影记者对这种相机倍加青睐。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外相机产品进入我国,单反相机开始逐步流行。以至到今天,单反相机成为摄影的主力军。许多人对单反已经到了迷信的程度。要想摄影,唯有单反,非单反不买,非单反不用。他们之所以对单反如此情有独衷,主要就是看中单反相机通过摄影镜头最景,所见即所得。

单反相机没有像差,但却存在视差

其实单反相机通过镜头取景,理论上讲是所见即所得,没有像差。但实际却存在着视差,这种视差的存在,也就造成了取景器里所看到的影像与实际拍出的照片在影调上不完全相同。

单反相机取景时,是通过镜头将影像投射到反光板上,然后再折射到取景器里,进行取景。为了保证取景器有足够的亮度,镜头在取景时需处于最大光圈状态,而不是处在我们摄影时所设定的光圈状态。如果取景不处于最大光圈,而处于设定的光圈,光圈如果被设定得很小,取景器里就会亮度很低,甚至看不到影像。比如,当我们把光圈设定到F11以上时,取景器里的亮度就会很暗。但为什么在这个光圈下,拍出的照片却有足够的亮度呢,因为照片的曝光还有光圈和感光度的配合,而取景是没有快门和感光度的配合的。因此,取景时就要将光圈开到最大,在拍摄的一瞬间,相机和镜头通过连动杆,推动光圈到达设定好的光圈值。现代的数码相机则是通过电子触点,由相机电脑对光圈进行控制。

(老式镜头的光圈拨杆)

(现代镜头和相机之间的电子触点,可以对镜头的对焦和光圈进行控制。)

我们在使用单反相机摄影时,在取景器里看到的影像,只是镜头处于最大光圈时的效果,其亮度、对比度和景深与拍摄出的实际照片都有所不同。所以,相机上都有一个景深预览按钮,按下这个按钮,可以在拍摄前观察到光圈的景深范围。但照片的实际亮度、对比度还是无法观察到的。

在买镜头时,一再强调光圈越大越好。这种越好,除了镜头光圈越大,成像品质越好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大光圈镜头装在单反上,取景器里会比小光圈镜头更加明亮。

总结:

上面所说的这种视差现像,也就是造成取景器里看到的和实际拍摄的效果不一样的主要原因。

理论上讲,真正能够做到所见即所得,无像差、无视差的相机,应该是现在开始流行的微单相机。微单相机的电子取景器可以实时地显示相机的拍摄效果,照片的亮度、对比度、景深、曝光量等等,在拍摄之前都可以在取景器中一揽无余。

当然,也不是因为这个问题就要求题主换相机。单反相机本身所具有的智能自动曝光系统还是非常先进的,我们只要使用自动曝光就不用太多地担心曝光问题,也不用担心最后的照片与实际相差太大。这种差别,可以在后期的图片处理时在电脑里进行调整。但是,如果在单反相机上使用M档手动曝光,可能就不那么方便了,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摄影技术和经验才可以。

更多摄影资讯,欢迎关注“画说摄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