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很重要

 GXF360 2019-09-22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人一生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石,甚至影响着人的综合素养。语文水平的高低,关系着以后的语言交际能力,话语的理解能力,甚至能够影响到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对其思想道德水平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课本内容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朗读在小学语文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往往被一些老师忽视。通过朗读,学生的情感能够更好地与作者引起共鸣,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通过朗读,也可以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有助于学生的日常表达能力、文学素养的提高。通过朗读,学生们还能受到文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都将起到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的各年级的阅读教学中都要对朗读进行重视。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中对课文加深了解,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学生还能够培养语感。这是语文大纲的要求,更是对所有老师提出的要求,要重视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当前还是采用旧的授课方式,教师一般还是多以教师的讲课为主,而没有真正地把学生当作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好听、说、读、写的关系,让学生朗读的内容较少。有的老师认为让学生朗读会占用大量的时间,甚至认为是浪费时间,这种错误的观点,使学生朗读的机会减少,不利于学生培养语文语感,口语表达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理解。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老师会对繁琐词句进行讲解,会对段落结构进行分析,会对中心思想进行总结。整个课堂主要就是老师个人的讲解灌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一堂课下来,学生除了记得一些被动灌输的知识外,生活中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对文章的感知能力并没有提高。当课讲完时,有的学生对课文根本读不下来,读起来结结巴巴,根本没有一丝美感。课文中原有的优美意境,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心情感根本无法体现出来,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朗读的环节太少了。学生朗读的不够,课文就不能深入理解,语言积累就会减少。那么作为老师要引起重视,充分认识到朗读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作用,在课堂让学生多朗读、会朗读,读出情感,读出内涵,读出个人。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朗读的作用,并要以身作则进行朗读示范,带动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并且喜欢表现展示自己,老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里特点,示范朗读。老师带有感情的朗读,不但能纠正学生的发音而且能够让学生加强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有助于对中心思想的更深层体会。有时候看到老师读的认真投入,摇头晃脑,学生也会禁不住想去感受下文章的魅力,迫不及待地想加入朗读的行列。老师字正腔圆,富有感情的朗读也将会触动学生的内心,学生们将会对语言文字更加的敏感,会被汉语语言的博大精深所折服,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如在讲《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文中景与情的完美融合,我进行示范朗读。在朗读时声情并茂,并对文中两组重点的排比句进行强调突出,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为了使朗读效果更加明显,在朗读前我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并找出朗读时哪些句子或段落读的精彩,哪些句子读出了作者的真挚感情。学生有了任务就会更加重视起来,听得就会更认真。读完后我会让学生讨论哪些句子或段落读的好,哪些感情没有读出来,不能很好的突出句子的美感。与此同时,我会告诉学生朗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对于需要表现赞美的地方,语调要稍微上扬;对于需要强调或感情充沛的部分可以读成降调。让学生们明白文字是感情的流露,只有掌握了朗读技巧,融入感情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之后我会让一些学生来展示自我,让他们自己来朗读。学生的积极性将会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他们在朗读中也会融入自己的感情更好的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学生反复地朗读,一幅山水画将会映入眼帘,浮现在脑海中。学生们通过朗读还能够体会到文中的语言美,对桂林的山水更加的热爱,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的神往,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以上是我上课朗读时的一些体会,但是不同的情况朗读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老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整篇文章朗读,也可以对重点段落进行范读。但是不管是哪种情况,老师在朗读前都要充分准备,对重点进行把握,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等,让朗读富有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朗读,在朗读中升华感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