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时间能抹平心里的伤疤,但抹不平肚皮上的瘢痕 患者摆好了舒服的体位,主刀和助手选择好了舒服的站位。手术的第二步就要选择合适的切口了。什么是合适的切口?医生和患者都满意的切口就是合适的切口。但通常情况下,医生和患者的角度和要求是相左的。医生对切口的要求是方便手术操作,保证手术安全和肿瘤根治,患者对切口的要求就简单直白了:尽量小,尽量隐蔽,尽量美观。 如果从统计学角度,做一个切口长度的相关因素分析。我认为切口的长度与手术的复杂程度,患者的腹壁厚度和腹腔的肥胖程度呈正比,与主刀的技艺呈反比,而且手术切口的长度与切口位置和手术方法相关。佛曰:世事轮回,报应不爽,吃的肉越多,受的罪越大。我对这种唯心主义观点的唯物主义解释就很简单粗暴:为了手术暴露充分,脑满肠肥患者的切口就是要比瘦骨嶙峋患者的切口要长,而且长很多。另外,主刀的手术水平高,手术切口的长度就短些,手术的复杂程度低,手术切口的长度就短些。医学大师吴孟超的手术技艺经过几十年不间断的锤炼,已经达到炉火纯情的地步,八九十岁高龄仍坚持做肝切除术。他这个年纪,眼神已经不济了,他做手术完全靠的是对肝脏解剖刻骨铭心的认知,靠的是对肝脏分离出神入化的手技,他用手去看,而不是用眼。所以他只需要能把手深入腹腔就行,太长的手术切口对他无任何意义。 但是,吴孟超只有一个。做为一般医生要牢记:切口一寸短一寸险。有一种说法叫做:大医生,大切口。直肠癌手术TME之父Heald教授那传说中的顶天立地切口,着实让人触目惊心,印象深刻。在任何时候,医生应该关心的是手术的安全和肿瘤的根治,而不是切口的长短。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还会有医生会执拗于小切口而损害到患者的利益,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前程。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在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的年轻主刀身上,也不会发生在见多识广,老奸巨猾的年老主刀身上。年轻主刀刚刚自立门户,手术做的少,自己知道自己的斤两,没有那金刚钻,不揽这瓷器活。他能牢记手术时真正需要追求什么。年老主刀曾经沧海,听得多见得广,甚至跌过跟头,所以也不会冒险追求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容易出问题倒是那些风华正茂,当打之年的中年主刀。他当然知道,缩短手术切口,是患者受益,医生担险的事儿。但一方面中年主刀对自己的技术自信,甚至些许自负,所以他敢做小切口手术。另一方面中年主刀要和人比,和同科室的医生比,和不同医院的医生比,和全国各地的医生比。他知道,手术切口的长短是患者的心结,是医生的脸面。为了争一时的长短,他不得不做小切口手术。这样的情况下,手术做好了,患者肚皮上的小切口是医生的纪念碑,通过口口相传,会吸引来源源不断的病人,但一旦做不好,止血不彻底,吻合不确切,肿瘤没根治,这种小切口就是医生的耻辱柱,会砸了自己的招牌。 顶天立地切口触目惊心 影响切口长度的相关因素之一是切口的位置。切口是医生进入患者体腔的窗口,合适的手术切口利于手术野的暴露,也利于缩短切口的长度。切口位置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原则。第一条是就近原则,切口选择手术野的体表投影位置,利于解剖暴露,利于术中止血。阑尾手术选择麦氏点切口,胃十二指肠穿孔选择上腹旁正中切口,由于距离手术野最近,都能在较短的切口下完成手术。但对于右下腹痛,诊断不明的患者,切口选择一定要慎重,如果按照阑尾炎的麦氏点切口开进去,发现是胃十二指肠穿孔,这样就尴尬了,为了暴露充分,需要将麦氏点切口拐向中间,不但要延长切口,切断肌肉,切口形状也变成了难看的弯刀或耐克标志。这种情况下,需要取右下腹纵行探查切口,既能照顾到阑尾炎,又能兼顾到胃十二指肠穿孔,这就是最近原则的完美体现。切口选择的第二个原则就是纵行切口原则。为了减少对腹壁肌肉和神经的损伤,尽量选择纵行切口,而不行横行或斜行切口。纵行切口能够完成大部分腹部外科手术,比如胃癌和结直肠癌手术,甚至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但纵行切口原则也不是铁律,为了暴露充分,肝切除选择右肋缘下切口,脾切除选择左肋缘下切口,肝移植选择奔驰切口,胰腺炎手术选择上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手术选择下腹部横切口。虽然各种手术的各种切口已经形成定式,但是只要掌握切口选择的原则,对经典切口的改进也是大有可为的,我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Hand-assisted Laparoscopic Total Gastrectomy With Region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for Advanced Gastric Cancer»着重讨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切口选择。对于一些开拓性质的手术,由于没有先例,或者没有形成定式,医生可以依据原则,再配合患者体位和术者站位选择自认为合适的切口。切口选择的原则是什么?方便暴露和减少损伤。 奔驰文身也算是对肝移植病人的安慰吧 影响切口长度的另一因素是手术的方式,手术方式的革命对切口长度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当医生在炫耀可以用三厘米切口完成胆囊切除,两厘米切口完成阑尾切除,一厘米切口完成腹股沟疝修补(仅限小儿腹股沟疝)时,腹腔镜手术的引入,直接pass了这些手术切口,而且无论患者胖瘦,无论腹壁厚薄。腹腔镜手术使用trocar代替切口做为医生进入体腔的窗口,trocar孔其实也是切口。但trocar孔的位置选择有自己的原则:1.左右操作孔位置尽量与病灶形成等腰三角形,左右操作孔的夹角大于60度以利于操作。2.器械与镜头的夹角不能形成钝角,目的是防止腹腔镜操作的反镜子效应,3.两个trocar孔之间的距离至少容得下一个拳头,目的是防止腹腔镜操作的筷子效应。虽然腹腔镜技术发展的如火如荼,但是重要的事情无论怎么重复都不为过(can not...too...),当微创手术无法保证手术安全和肿瘤根治时,中转开腹是刻不容缓的,不能为了患者的心结和医生的脸面而舍本逐末。 时间能抹平心里的伤疤,但抹不平肚皮上的瘢痕。洗澡照镜时,体表的蜈蚣足状疤痕是患者心中永远的痛。我们在临床上也见过偏执患者爱美不要命,因无法接受手术疤痕而拒绝手术。说一句冠冕堂皇的话:患者的需求永远是医生的追求。虽然腹腔镜手术已经尽量缩小了手术切口,但有理想的医生开始追求极致的无痕手术。于是有了NOSES手术,有了TATME手术,有了类NOSES手术。有人经胃壁切口行体腔内的阑尾切除,有人经宫颈切口取出结直肠肿瘤标本,有人直接从肛门做直肠癌手术,有人从颈部切口拉出食管和胃。但是,这些技术都有严格的手术适应症禁忌症和适用人群。盲目的随意扩大此类手术的适用范围,单纯为了炫技而手术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重要的话说三遍:如果不能保证手术安全和肿瘤根治,再多的鼻子(NOSES)也没用。 刀疤脸虽然很man,但心理阴影面积大 虽然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部切口在逐渐缩短,切口发生率在逐步降低,但切口的并发症是永远也绕不开的问题。切口并发症的扛把子是切口感染。每次感染切口的换药都是对患者和医生身心的折磨,患者痛不欲生,大夫生无可恋。为什么呢,由于感染伤口持续渗出,敷料随时浸湿,随时换药。可能医生对以下场景刻骨铭心:在月黑风高的子时,值班大夫在睡梦中听到午夜凶铃,心里一哆嗦:“虽然已经拜过了,但夜班之神还是没有垂怜我?”颤巍巍的拿起电话:“大夫,X床换药!”,声音不是来自凶神恶煞的急诊科,而是来自自己还没记清名字的美小护。虽然暗自庆幸逃过一劫,但还是要揉揉惺忪的双眼,拖着疲惫的身躯,心里恨恨的问候着缝切口的大夫,笑脸相迎的完成伤口换药。医生为了减少换药次数,也是招数迭出,无所不用其极。省钱的招使用自制双套管持续切口冲洗吸引,费钱的招使用商用的VSD。这些招数是妙招也好,是损招也罢,起码病人都能安全出院,但住院时间长了,住院花费多了,切口长得不好看了,患者心理有阴影了,大夫也印堂发黑,面色晦暗。所以说,为病人,为自己,大夫一定要重视切口的缝合。 做为独孤九剑的第二招,学会思考和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和trocar位置,是成长为外科医生重要的一步。不能只知道人云亦云,不假思索的选择前人使用的切口和trocar位置。医生是人,是人就有主观能动性,功利些说,你改进了手术切口,不就可以发表文章了?
|
|
来自: zhaozhaozhao3 > 《医学科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