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人际关系不好,亲密关系不顺,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太少了

 wenxuefeng360 2019-09-22

有的人在关系中可以做自己,同时也可以和别人保持亲密。但有的人总是处在两个极端,要么退回到自己的想象世界,体验着孤独;要么讨好、敏感,没有自我,当然还有一些人同时体验着这两种感受。

无论是哪一种体验和感受,这类人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就是在生命早期,不被爱,不被父母无条件的爱。

我有个来访者A,她是一位企业高管,有着非常不错的相貌、职业、学历,可是她无法与别人亲近。工作能力很强,但是人际关系也很糟糕,公司的同事在背后都称她是行走的“男人婆”。如果用外在的说法评价,她高傲、自恋。

她是家里的独生女,老家刚开始在一个县城,后面搬到下面的一个乡镇上。父母有一定的学识,但老一辈的传统思想是深入到骨髓里的,他们生了她这一个女孩子,意识上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是城里来的,但是还是以男孩子的标准来要求她。

这导致她父母对她的爱总是带有条件,比如学习成绩必须要非常好,不准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因为她的父母一直有一种城里人的优越感,认为乡下的孩子会把他们的孩子带坏。

她只有做到了,才会得到母亲的笑脸,得到父亲的关注。

她从小没有几个朋友,并且受父母的影响,有一种不知所谓的优越感,觉得自己是优秀的,也应该是优秀的。

她的这种成长和发展结果,有个很重要的诱导因素就是父母对她有条件的爱,她为了获得父母的爱与关注,她按照父母的要求成长和发展。

最终当她和父母分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时,她才发现,她从小到大,没有习得怎么样跟人建立关系,怎么样和人亲近、亲密。

于是她就退回去,退到自己的想象世界,用骄傲,用工作能力等物质化、属性化的东西给自己添加防御,让别人不敢、不能靠近自己,因为一旦别人靠近她,跟她建立关系,她就会手足无措。

另一位来访者,他有着看起来不错的关系,朋友有一些,也构建了自己的亲密关系,可是他却时常感到很累,没有精力。

因为他在人际关系中敏感、讨好,敏感的人好比有一对像触角一样的雷达,专门探测关系中的变化,专门感受那些对自己不利的负面迹象。

这样的人能不累吗?心理能量也是守恒的,一个劲的释放,还要将收集来的信息加工,做出行为,肯定会累,会疲乏。

他在关系中不会拒绝别人,不愿意麻烦别人,尽可能的顺应别人,因此不得不压抑自己,甚至有的时候还会自我攻击。

比如,朋友跟他借钱,其实他自己也没有多少闲钱,但是他会优先满足对方,若他迟疑、考虑,自己的内心就会受到谴责、内疚。

“你怎么这么自私,你就不能为别人考虑一下吗?”,这样的心理活动,就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攻击。

弗洛伊德认为生物都有着本能的攻击性,这是一种生命力,也是用来守护自己心理边界的工具,比如愤怒。并且这种生命力不能总是处于压抑状态,否则它就会转向攻击自己,产生自责、内疚的情绪。

为什么我的这位来访者有着这样的心理习惯呢?

因为他从小习得了这种方式,如果说性格是一个人的防御,是他用来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的话,那么我的这位来访者,他所谓的敏感、讨好,必然有他存在的道理。

果不其然,这位来访者从小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父母在广东打工,每个月给亲戚汇钱,他和亲戚的孩子在一起生活,但是受到的待遇完全不一样。

比如,他需要放学后去给家里的牛割草,和他一般高的背篓装满了草,他蹒跚着爬过小山坡到家,才可以吃饭,有的时候,亲戚都吃完了,给他留下一些,他说他狼吞虎咽的在院子里吃饭的情景,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就是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下,他变得讨好,敏感,他会去迎合亲戚的孩子,跟他们玩,他也会去观察亲戚的脸色、喜好,做他们高兴的事情,只有这样他才会获得他们的爱与关注。

在那个时候,敏感、讨好,成为了他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成为了他获取爱与关注的唯一方式,所以他一直将这种方式沿用,直到现在还用这种方式来和他人互动。

这就是造成他现如今心理问题的根源,即当初父母(或父母身份的其他大人)给他的爱与关注,充满了条件。

由以上两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给孩子的爱如果充满条件,孩子在成年之后,就会表现出很多问题,就会给他的成长和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希望这一点,当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能谨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