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针灸)

 经方疗养 2019-09-22

凡是腹胀的病都应当取三阳,飧泄的病应当取三阴。

有学者认为:

腹胀取足三阳经腧穴治疗,飧泄取足三阴经腧穴治疗。

但本段经文专述五脏与膏肓共十二原穴,未涉及十二经脉。而三阴三阳又难以与十二原联系解读。

“飧”的本意是进食,“飧泄”是说随吃随拉。《阴阳应象大论》中“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泻”。胃肠的关系就是一上一下。“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在正常情况下,清阳之气在上,浊阴之气在下。如果胃的阴气太重,则胃蠕动减慢,消化力减弱,就会出现腹胀;如果肠的阳气过盛,蠕动加快,肠鸣亢进,传导加速,出现腹泻。这是阴阳失调。所谓“三阴”“三阳”是指整体阴,阳。也就是鸠尾、脖胦。鸠尾,人的阳气会聚一点,心脏怦怦跳动;人的阴气会聚于脐眼,先天胞胎与母体相联。“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而鸠尾统领五脏,脖胦统领六腑,故这二原非常重要,也是禁刺的地方,在武术格斗中这二处是死穴,古战场上武士们要有护心镜,腰带保护。此两处禁针,则取他们下方的穴位,如鸠尾之下有上中下脘,建里,脐眼之下如气海,关元,还有左右的穴位如天枢。是不是觉得在哪里见过呢?这不就是腹针吗?腹部按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