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皇五帝”的“三皇”都是谁

 昵称散步收藏 2019-09-22

《吕氏春秋》,是秦王嬴政的“仲父”、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人写的。他公元前237年被嬴政免职流放,两年后自尽。就是说,这部书成书于公元前240年前后。 这两部书里,“三皇”说法最早被使用,其他先秦古籍中未见。 最早说到“三皇”具体指谁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其曰——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改,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皆曰:“……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嬴政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李斯他们说“三皇”是天皇、地皇和泰皇。 这是关于“三皇”具体指谁的最早记载。 先秦的庄子,曾说道一个“泰氏”,很可能与前面说到的“泰皇”是一个人。《庄子﹒内篇﹒应帝王》说—— 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庄子把“泰氏”排于有虞氏之上,应该指的是“泰皇”。 又,《庄子﹒外篇﹒秋水》云—— 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 后人考证说,“泰”即是“太”,亦为“大”。这个“大皇”亦该是“泰氏”或“泰皇”。 《庄子》一书,有托伪的嫌疑,但主要指外篇,内篇一般认为出自庄子或其后学,当形成于战国中后期——公元前350-前221之间。

“三皇”说的演变 汉初开始,谶纬之学大盛。这些书中,对“三皇”的解释首次发生了演变。 第一个改变,是把天皇地皇泰皇中的“泰皇”,改为了“人皇”。最著名的,是无名氏所撰的《春秋纬命历序》。 这本书说,自开天辟地到春秋鲁哀公获麟,经历了二百二十七万六千年,分为十纪,有过天皇十二兄弟,地皇十一兄弟,人皇九兄弟。其云—— 人皇出焉,驾六羽,乘云谷口,兄弟九人,相似类别,分治九州。人皇治中辅,号曰握元。共治四万一千六百岁。 此书在武帝之后成书,书中“人皇九首”,即九个兄弟的说法,应来自董仲舒《春秋繁露》的“九皇”之说。 顾颉刚、杨向奎等认为,“人皇”代替“泰皇”,是在西汉后期刘歆修正战国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为“天地人三统说”基础上形成的。“五德终始”,是讲帝王朝代,按土、木、金、火、水往复循环命定取代的;“三统”,则认为帝王是“天人感应”、天人相副。 这一次改变,为后来的更重要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把祝融列入“三皇”,大概是依据《书﹒吕刑》,其曰—— 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 后人考证说,“黎”即“犂”,指祝融。他是绝地天通、分人神之界的人,自然可以进入“三皇”之列。 另外,《山海经》中亦说到祝融。《山海经》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庄子﹒胠箧篇》里,也把祝融氏和伏羲氏、神农氏并提。 把女娲列入“三皇”,主要依据的是《楚辞》、《山海经》和《淮南子》。一是她与伏羲大约是兄妹关系;二是她在传说中抟土造人,以其资格,可以列入“三皇”。 共工列入“三皇”,一是《左传》中,把其与炎帝、太皞并列;二是《世经》坚持说伏羲、神农、共工是“三皇”。后人说,《世经》是西汉刘歆伪造之书。 除以上四种说法之外,还有一种说法,称“三皇”为伏羲、神农、黄帝。因一般都赞成黄帝为“五帝之首”,这个说法,当时影响力不大,但在汉代以后,反而成为定制式认识。“三皇”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唐代在京师立庙祭祀;元代成宗元贞元年,诏令各州县均须立庙通祀此“三皇”。

<div '="">

道教对于“三皇”的修改。 东汉末年开始,道教发展迅速。其在自己的宗教理论和诸神架构方面,也逐渐完善。其中之一,就是构建了自己的“三皇”体系。 道教经典中的“三皇”,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组。初期的“三皇”,还具人形。中期“三皇”,则变为人面蛇身或龙身,有一种说法,中地皇为有巢氏,中人皇为燧人氏。后期“三皇”, “天皇”为人首蛇身,即为即伏羲;“地皇”亦为人首蛇身,即女娲;“人皇”为牛首人身,即神农。汉代石刻画像和帛画即多此形象。 司马迁写《史记》,从黄帝开篇。他在五帝本纪的最后说,主要是年代太久远了,材料也非常欠缺,因此他反复考证,还亲自去田野考古,选择了最可信的材料(雅言),才把五帝本纪作为全书的开篇。 换句话说,司马迁认为,黄帝之前的人和事,史料不足,多为传说,所以不作为历史来看待为好。 关于“三皇”,《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看法是—— 中国传说时代的古史系统。是随着古代文明和文化的发展,经过战国秦汉数次对古史传说的综合整理而逐步形成。 虽然有些并非实有其人,凝聚在每个名号中的事迹,也是出于后人的整理,然而以伏羲、神农、燧人等为代表的生存技术的进步,如从靠采集、捕捉小动物为生到能够猎取大兽、发明原始农业,从生食到学会用火乃至人工取火等,确在中华大地发生过;……这一古史系统尽管是后人总结归纳的,却包含了真实历史的影子。 这个判断,比较客观。


从三皇到五帝,从传说到有史料记载,四千字给您讲的明明白白

沧海桑田,万物变化,从水生到陆生,从单细胞到复杂的思维意识体,最后就出现了人类。远古的事情实在无法考究,咱们就从一些传说开始吧。

从三皇到五帝,从传说到有史料记载,四千字给您讲的明明白白

传说有了天地万物之后,大地空荡荡一片了无生机,凭空就出了个女娲娘娘,女娲娘娘法力无边、神通广大、无聊寂寞,就用黄土捏出了人类。而后灾难连连,天上漏水,地下着火,野兽横行,人类困苦。女娲娘娘慈悲心肠,融化七彩神石补天挡水,斩杀妖孽怪兽解救黎民,从此万物有序,人间安定。

按我们今天的理解,在原始社会个人力量有限,无法对抗自然和野兽,他们过得是群居生活。当时的社会法则和现在有所不同,族群领袖是德高望重的老祖母,女人负责采集食物,制造器物,养老扶幼,还要生产下一代。男性则要外出打猎,不但要和野兽进行搏斗,还没有固定居所,所以当时的孩子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这就是母系社会,而女娲娘娘就是老祖母的光彩化身。

接下来再说一说第二个神人,此人唤作伏羲氏伏羲氏有天纵之才,能通万物之性,有教化众生之能,他教人类织网打鱼制器捕猎,又教人类烹饪之法养殖之道,从此人类就不必生吃猎物了,也不必有了猎物一顿吃三顿的量,没有了猎物一饿就饿上三天。虽说这些是传说,可也反应了人类当时的生存状况,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知识,在实践中提高着技能水平,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从三皇到五帝,从传说到有史料记载,四千字给您讲的明明白白

接下来神农氏闪亮登场了,人类的生活安定了,打猎的工具和手段丰富了,还学会了养殖,生活条件好了,自我繁殖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不但人数增加了,个人的生命周期还延长了,这样一来可以吃的东西就渐渐不够了。人只知道,动物可以吃我,我也可以吃动物,可是动物吃光了怎么办,那就只能吃那些花花草草了。可花花草草也不简单啊,它们都是有防范能力的,有的不好消化,有的根本就不消化,有的有毒,有的还有剧毒。怎么办呐,这个时候神农氏站了出来,他要品尝世间花草,熟悉性能,来做一个归纳总结。哪些能吃,哪些好吃,哪些只能用来看,哪些还可以种植,哪些喜欢阳光,哪些喜欢雨水等等等。终于,人类在驾驭了动物之后又驾驭了植物。当然这只是传说,这些工作要是一个人做的话,早就毒死八百回了,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是无数人类用性命换回来的。

后代把 女娲 、伏羲氏 、神农氏 合称为 三皇,就是人类始祖之意,关于三皇的版本有很多,都属于传说,我们这里只说这一种。

三皇之后是五帝五帝之尊叫黄帝,这五帝在《史记》里就都有记载了。

从三皇到五帝,从传说到有史料记载,四千字给您讲的明明白白

话说这个黄帝是有熊氏之后,这一年有熊氏首领的位置传给了少典少典春风得意娶了个叫附宝的姑娘,俩人是恩恩爱爱,郎情妾意,朝夕相处。一天二人去姬水附近游玩,眼看天色不早,俩人就要往回赶。突然天空中是雷声大作,说时迟那时快,一道闪电划过天际,怎么就那么巧,怎么就那么寸,附宝回去以后就怀孕了。这事情传开之后,族里人是纷纷议论,都说这是天神送子,不凡之人要降生。

附宝还真争气,几个月之后生了个男孩,孩子长的是浓眉大眼虎头虎脑,几个月大就学会了说话,再稍微大一点就无师自通,什么事情都明白,还经常给族里人评断是非。因为有熊族崇尚五行之中的土,土是黄色,这孩子又是天神送子,就取名为黄帝。又因为他长在姬水之边,住在轩辕之丘,又以姬为姓,轩辕为号,后世也称黄帝为轩辕氏。

黄帝成年以后,自然而然的就成为有熊国的领袖,在他的带领之下,有熊国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可能是黄帝本事太大了,他觉得姬水这地方太小了,不利于部落的发展,就率领本氏族的人民到处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这三转两转,就来到了涿(同捉)鹿(今河北北部)。

黄帝一看,这地方不错,土地也好猎物也足,得,就在这扎根了。可哪成想这块是有主之地,一个以炎帝为首的部落就生活在这,一山难容二虎,两伙人就火拼上了。最后黄帝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征服了炎帝,双方合并了成了一个新团体,黄帝是老大,炎帝是副老大,新部落的名字就叫炎黄部,这就是中华民族最早的雏形。我们自称炎黄孙子,就是从这里来的。

炎黄部落在黄帝和炎帝的带领下,日子过的是有滋有味,可好景不长,南边的九黎族打了过来,这个九黎族在蚩尤的领导之下,向炎黄部落发起了进攻。双方在涿鹿之野打的是你死我活,最后还是黄帝技高一筹,杀死了蚩尤,还把九黎族的残存力量收编到自己麾下。从此黄帝地盘更大,威望更高,被中原地区各部落拥护为公共领袖。

不管这些故事有多少真实性,最少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氏族社会里,各个部落之间是不断发生斗争的,最后大鱼吃小鱼变成巨鳄。可能黄帝活的太过于勇猛,等他把领袖的位置往下传的时候,只能传给孙子颛顼了。

从三皇到五帝,从传说到有史料记载,四千字给您讲的明明白白

颛顼就是黄帝的孙子,这孙子可不简单,和他爷爷一样聪明,算不上万事通,也是百事通。有权利,有谋略,还特别会利用鬼神迷信来控制族人,在群众中威信极高。据说颛顼每次出去视察的时候,老百姓都会是夹道欢迎,就连动物都会摇起尾巴,树木也都会摆动枝叶,他的民意支持率可见一斑。

不过颛顼也不是一个让老百姓百分百满意的人,他就制定过一个让人讨厌的规矩,女人在路上要是遇到男人,就要马上躲到一边,否则就要被拉到路边痛打一顿。虽然这也只是个传说,但也反应了当时的一个社会现实,那就是当时的社会已经从老祖母当家的母系社会,过渡到了父系社会,男人在社会地位上已经高过女人了。

在颛顼统治的时代,有一个牛人叫共工氏,据说此人姓姜,是炎帝的后代。共工氏聪明勇敢,力大无穷,而且非常善于在农业生产上搞研究,为后代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共工氏还有一个叫后土的儿子,也继承了他爹的优良传统,爱好农业研究,这爷俩走遍九州大地(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考察土地情况,后世尊共工为水师(水利灌溉之神),后土为社神(土地神)。这爷俩考察之后认为,九州土地坑洼不平,有些地势太高,不利于灌溉,有些地势太低,容易过涝,他们就制定了一个宏观统筹计划。把高地挖平,低地垫高,这样天下就可以增加无数良田造福黎民。

咱们不管这个计划可行与否,这个出发点肯定是好的,可颛顼不同意了,你是不是为老百姓干好事,我不管!问题是你这个事情要是做成了,你的名声就会压过我,我的威望何在!我的权威何在!你成了百姓救星,振臂一呼,你就成领袖了,那我算什么?所以颛顼死活不同意。

心里不同意归心里不同意,颛顼可没敢直接表达出来,要直接反对那不是和天下作对嘛,颛顼力气没有共工大,可心眼子多,就散布了这样一个谣言,要挖山填坑天神会震怒的。当时社会,天上打个雷,人都当做是天神打鼾,吓个半死,这天神要是震怒了那还了得,再加上这个谣言是老大造的,信的人还是多数,结果共工成了孤家寡人了。

这下把共工气的,他一头撞向了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山峰撞下来填平山边的洼地,给大家做个示范,堵住颛顼的嘴。没想到的是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柱子,天柱一断整个大地和天的关系就乱了,大地像东南塌陷,天空向西北倾倒,太阳月亮每天就东升西落,大江大海就都向东而流。至于为什么这样,大家就当童话故事听吧。

这个颛顼活的也不短,据说活了九十一岁,他死之后,帝喾接替他成为了新的部落领袖。帝喾是颛顼的侄子,也是黄帝的重孙子,他十五岁就开始辅佐颛顼,受封为辛侯,又称为高辛氏。他继位的时候已经三十多了,据说此人为人公正,明察秋毫,大公无私,严格律己,一百零五岁死后把位子传给儿子挚,也就是黄帝的重重孙子。

可这重重孙子实在不给黄帝争气,荒淫无度,骄横奢侈,横行霸道,不修善政。九年后大家实在不能再给黄帝面子了,罢黜了挚,从此尧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从三皇到五帝,从传说到有史料记载,四千字给您讲的明明白白

尧,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史称唐尧。据古书记载,尧很善于治理天下,他派专人掌管天地四方,制定了历法,规定一年三百六十六天,分春夏秋冬四季,让老百姓耕种狩猎都有据可依。尧十六岁开始治理天下,在位七十年,到他年老之时,向天下发出告示,让四方举荐贤才来接替自己的位置,于是虞舜被推举了出来。

据说虞舜姓姚名重华,谥号为“舜”,冀州人(今河北一带)。他自幼丧母,父亲是个瞎老头,这个瞎老头又给舜娶了个后妈,这后妈给舜生了个弟弟,叫做象。象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这后妈也是尽到了后妈的义务,经常在瞎爸爸面前说舜的坏话,这一来二去,瞎爸爸后妈妈懒弟弟就达成了同盟,想害死舜,让象自己继承家庭财产。看到这里,我才明白一个带着拖油瓶的瞎老头,为什么能娶个小媳妇了。

不管亲爹后妈怎么对待他,舜都不以为意,依然孝顺自己的瞎爹,对后妈和懒弟也很好,尧让天下举荐贤能的时候,舜这么事迹突出的好少年,自然就在推举人选之中。尧毕竟要选的是首领继承人,多考察考察是应该滴,老头也是够下血本,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还派舜去全国各地视察,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

从三皇到五帝,从传说到有史料记载,四千字给您讲的明明白白

舜结婚之后,带着两个老婆一起下地劳动,仍旧像以前一样对待父母兄弟,这回他的头衔除了好儿子好哥哥,还加了一个好丈夫。传说,历山脚下的农民本来为争土地打的是不可开交,舜去种地了,农民就相互谦让,互帮互助,生产好起来了;雷泽地方的渔民为了争夺房屋经常打的头破血流,舜去捕鱼了,渔民们就互让房屋,亲如一家;河滨地区的制陶工干活粗糙陶器质量恶劣,舜去制陶了,大家就认真工作,陶器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不管大家是因为怕舜,还是敬舜,总之,舜具备凝聚人心提高生产力的能力。

舜是越来越厉害了,他瞎爹后妈和懒弟就更气不过了,更想弄死他,就又几次三番的对舜下毒手。瞎爹让舜去粮仓顶端收拾顶棚,他就在下面放火,结果舜的两个老婆早就算到了,给他带了两个斗笠,一看起火了,舜一手一个斗笠,就飞下来了。

瞎爹让舜去挖井,挖到很深的时候,就用泥土石块把井封起来,舜的老婆们早就算到了,让舜一开始就在井下给自己弄了个斜通道,等懒弟以为哥哥死了准备去哥哥家收编财产的时候,舜已经回家了。懒弟还假惺惺的流出了高兴的眼泪,舜也一点没责怪他,这时候真让人 怀疑,这瞎爹是不是亲爹啊。

经过了一系列的考验,尧踏实的把部落联盟领袖的位置交给了舜,舜得到了更大的权力,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尽了更大的义务,把天下治理的更好了。在舜老年之后,他按照当年自己继承位置的规矩,又把部落联盟领袖的位置,让给了更有才能的禹。



从三皇到五帝,从传说到有史料记载,四千字给您讲的明明白白


沧海桑田,万物变化,从水生到陆生,从单细胞到复杂的思维意识体,最后就出现了人类。远古的事情实在无法考究,咱们就从一些传说开始吧。

从三皇到五帝,从传说到有史料记载,四千字给您讲的明明白白

传说有了天地万物之后,大地空荡荡一片了无生机,凭空就出了个女娲娘娘,女娲娘娘法力无边、神通广大、无聊寂寞,就用黄土捏出了人类。而后灾难连连,天上漏水,地下着火,野兽横行,人类困苦。女娲娘娘慈悲心肠,融化七彩神石补天挡水,斩杀妖孽怪兽解救黎民,从此万物有序,人间安定。

按我们今天的理解,在原始社会个人力量有限,无法对抗自然和野兽,他们过得是群居生活。当时的社会法则和现在有所不同,族群领袖是德高望重的老祖母,女人负责采集食物,制造器物,养老扶幼,还要生产下一代。男性则要外出打猎,不但要和野兽进行搏斗,还没有固定居所,所以当时的孩子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这就是母系社会,而女娲娘娘就是老祖母的光彩化身。

接下来再说一说第二个神人,此人唤作伏羲氏伏羲氏有天纵之才,能通万物之性,有教化众生之能,他教人类织网打鱼制器捕猎,又教人类烹饪之法养殖之道,从此人类就不必生吃猎物了,也不必有了猎物一顿吃三顿的量,没有了猎物一饿就饿上三天。虽说这些是传说,可也反应了人类当时的生存状况,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知识,在实践中提高着技能水平,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从三皇到五帝,从传说到有史料记载,四千字给您讲的明明白白

接下来神农氏闪亮登场了,人类的生活安定了,打猎的工具和手段丰富了,还学会了养殖,生活条件好了,自我繁殖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不但人数增加了,个人的生命周期还延长了,这样一来可以吃的东西就渐渐不够了。人只知道,动物可以吃我,我也可以吃动物,可是动物吃光了怎么办,那就只能吃那些花花草草了。可花花草草也不简单啊,它们都是有防范能力的,有的不好消化,有的根本就不消化,有的有毒,有的还有剧毒。怎么办呐,这个时候神农氏站了出来,他要品尝世间花草,熟悉性能,来做一个归纳总结。哪些能吃,哪些好吃,哪些只能用来看,哪些还可以种植,哪些喜欢阳光,哪些喜欢雨水等等等。终于,人类在驾驭了动物之后又驾驭了植物。当然这只是传说,这些工作要是一个人做的话,早就毒死八百回了,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是无数人类用性命换回来的。

后代把 女娲 、伏羲氏 、神农氏 合称为 三皇,就是人类始祖之意,关于三皇的版本有很多,都属于传说,我们这里只说这一种。

三皇之后是五帝五帝之尊叫黄帝,这五帝在《史记》里就都有记载了。

从三皇到五帝,从传说到有史料记载,四千字给您讲的明明白白

话说这个黄帝是有熊氏之后,这一年有熊氏首领的位置传给了少典少典春风得意娶了个叫附宝的姑娘,俩人是恩恩爱爱,郎情妾意,朝夕相处。一天二人去姬水附近游玩,眼看天色不早,俩人就要往回赶。突然天空中是雷声大作,说时迟那时快,一道闪电划过天际,怎么就那么巧,怎么就那么寸,附宝回去以后就怀孕了。这事情传开之后,族里人是纷纷议论,都说这是天神送子,不凡之人要降生。

附宝还真争气,几个月之后生了个男孩,孩子长的是浓眉大眼虎头虎脑,几个月大就学会了说话,再稍微大一点就无师自通,什么事情都明白,还经常给族里人评断是非。因为有熊族崇尚五行之中的土,土是黄色,这孩子又是天神送子,就取名为黄帝。又因为他长在姬水之边,住在轩辕之丘,又以姬为姓,轩辕为号,后世也称黄帝为轩辕氏。

黄帝成年以后,自然而然的就成为有熊国的领袖,在他的带领之下,有熊国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可能是黄帝本事太大了,他觉得姬水这地方太小了,不利于部落的发展,就率领本氏族的人民到处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这三转两转,就来到了涿(同捉)鹿(今河北北部)。

黄帝一看,这地方不错,土地也好猎物也足,得,就在这扎根了。可哪成想这块是有主之地,一个以炎帝为首的部落就生活在这,一山难容二虎,两伙人就火拼上了。最后黄帝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征服了炎帝,双方合并了成了一个新团体,黄帝是老大,炎帝是副老大,新部落的名字就叫炎黄部,这就是中华民族最早的雏形。我们自称炎黄孙子,就是从这里来的。

炎黄部落在黄帝和炎帝的带领下,日子过的是有滋有味,可好景不长,南边的九黎族打了过来,这个九黎族在蚩尤的领导之下,向炎黄部落发起了进攻。双方在涿鹿之野打的是你死我活,最后还是黄帝技高一筹,杀死了蚩尤,还把九黎族的残存力量收编到自己麾下。从此黄帝地盘更大,威望更高,被中原地区各部落拥护为公共领袖。

不管这些故事有多少真实性,最少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氏族社会里,各个部落之间是不断发生斗争的,最后大鱼吃小鱼变成巨鳄。可能黄帝活的太过于勇猛,等他把领袖的位置往下传的时候,只能传给孙子颛顼了。

从三皇到五帝,从传说到有史料记载,四千字给您讲的明明白白

颛顼就是黄帝的孙子,这孙子可不简单,和他爷爷一样聪明,算不上万事通,也是百事通。有权利,有谋略,还特别会利用鬼神迷信来控制族人,在群众中威信极高。据说颛顼每次出去视察的时候,老百姓都会是夹道欢迎,就连动物都会摇起尾巴,树木也都会摆动枝叶,他的民意支持率可见一斑。

不过颛顼也不是一个让老百姓百分百满意的人,他就制定过一个让人讨厌的规矩,女人在路上要是遇到男人,就要马上躲到一边,否则就要被拉到路边痛打一顿。虽然这也只是个传说,但也反应了当时的一个社会现实,那就是当时的社会已经从老祖母当家的母系社会,过渡到了父系社会,男人在社会地位上已经高过女人了。

在颛顼统治的时代,有一个牛人叫共工氏,据说此人姓姜,是炎帝的后代。共工氏聪明勇敢,力大无穷,而且非常善于在农业生产上搞研究,为后代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共工氏还有一个叫后土的儿子,也继承了他爹的优良传统,爱好农业研究,这爷俩走遍九州大地(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考察土地情况,后世尊共工为水师(水利灌溉之神),后土为社神(土地神)。这爷俩考察之后认为,九州土地坑洼不平,有些地势太高,不利于灌溉,有些地势太低,容易过涝,他们就制定了一个宏观统筹计划。把高地挖平,低地垫高,这样天下就可以增加无数良田造福黎民。

咱们不管这个计划可行与否,这个出发点肯定是好的,可颛顼不同意了,你是不是为老百姓干好事,我不管!问题是你这个事情要是做成了,你的名声就会压过我,我的威望何在!我的权威何在!你成了百姓救星,振臂一呼,你就成领袖了,那我算什么?所以颛顼死活不同意。

心里不同意归心里不同意,颛顼可没敢直接表达出来,要直接反对那不是和天下作对嘛,颛顼力气没有共工大,可心眼子多,就散布了这样一个谣言,要挖山填坑天神会震怒的。当时社会,天上打个雷,人都当做是天神打鼾,吓个半死,这天神要是震怒了那还了得,再加上这个谣言是老大造的,信的人还是多数,结果共工成了孤家寡人了。

这下把共工气的,他一头撞向了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山峰撞下来填平山边的洼地,给大家做个示范,堵住颛顼的嘴。没想到的是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柱子,天柱一断整个大地和天的关系就乱了,大地像东南塌陷,天空向西北倾倒,太阳月亮每天就东升西落,大江大海就都向东而流。至于为什么这样,大家就当童话故事听吧。

这个颛顼活的也不短,据说活了九十一岁,他死之后,帝喾接替他成为了新的部落领袖。帝喾是颛顼的侄子,也是黄帝的重孙子,他十五岁就开始辅佐颛顼,受封为辛侯,又称为高辛氏。他继位的时候已经三十多了,据说此人为人公正,明察秋毫,大公无私,严格律己,一百零五岁死后把位子传给儿子挚,也就是黄帝的重重孙子。

可这重重孙子实在不给黄帝争气,荒淫无度,骄横奢侈,横行霸道,不修善政。九年后大家实在不能再给黄帝面子了,罢黜了挚,从此尧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从三皇到五帝,从传说到有史料记载,四千字给您讲的明明白白

尧,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史称唐尧。据古书记载,尧很善于治理天下,他派专人掌管天地四方,制定了历法,规定一年三百六十六天,分春夏秋冬四季,让老百姓耕种狩猎都有据可依。尧十六岁开始治理天下,在位七十年,到他年老之时,向天下发出告示,让四方举荐贤才来接替自己的位置,于是虞舜被推举了出来。

据说虞舜姓姚名重华,谥号为“舜”,冀州人(今河北一带)。他自幼丧母,父亲是个瞎老头,这个瞎老头又给舜娶了个后妈,这后妈给舜生了个弟弟,叫做象。象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这后妈也是尽到了后妈的义务,经常在瞎爸爸面前说舜的坏话,这一来二去,瞎爸爸后妈妈懒弟弟就达成了同盟,想害死舜,让象自己继承家庭财产。看到这里,我才明白一个带着拖油瓶的瞎老头,为什么能娶个小媳妇了。

不管亲爹后妈怎么对待他,舜都不以为意,依然孝顺自己的瞎爹,对后妈和懒弟也很好,尧让天下举荐贤能的时候,舜这么事迹突出的好少年,自然就在推举人选之中。尧毕竟要选的是首领继承人,多考察考察是应该滴,老头也是够下血本,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还派舜去全国各地视察,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

从三皇到五帝,从传说到有史料记载,四千字给您讲的明明白白

舜结婚之后,带着两个老婆一起下地劳动,仍旧像以前一样对待父母兄弟,这回他的头衔除了好儿子好哥哥,还加了一个好丈夫。传说,历山脚下的农民本来为争土地打的是不可开交,舜去种地了,农民就相互谦让,互帮互助,生产好起来了;雷泽地方的渔民为了争夺房屋经常打的头破血流,舜去捕鱼了,渔民们就互让房屋,亲如一家;河滨地区的制陶工干活粗糙陶器质量恶劣,舜去制陶了,大家就认真工作,陶器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不管大家是因为怕舜,还是敬舜,总之,舜具备凝聚人心提高生产力的能力。

舜是越来越厉害了,他瞎爹后妈和懒弟就更气不过了,更想弄死他,就又几次三番的对舜下毒手。瞎爹让舜去粮仓顶端收拾顶棚,他就在下面放火,结果舜的两个老婆早就算到了,给他带了两个斗笠,一看起火了,舜一手一个斗笠,就飞下来了。

瞎爹让舜去挖井,挖到很深的时候,就用泥土石块把井封起来,舜的老婆们早就算到了,让舜一开始就在井下给自己弄了个斜通道,等懒弟以为哥哥死了准备去哥哥家收编财产的时候,舜已经回家了。懒弟还假惺惺的流出了高兴的眼泪,舜也一点没责怪他,这时候真让人 怀疑,这瞎爹是不是亲爹啊。

经过了一系列的考验,尧踏实的把部落联盟领袖的位置交给了舜,舜得到了更大的权力,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尽了更大的义务,把天下治理的更好了。在舜老年之后,他按照当年自己继承位置的规矩,又把部落联盟领袖的位置,让给了更有才能的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