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州房屋特点:炕大屋小,窗大门小!这是咋回事?

 陇史荟王文元 2020-05-14
专栏178:

民国兰州怪现象,

女人比工作好找,工作比房子好找,一房难死年轻人

       上世纪四十年代,兰州城内,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一房难求,难死租房客。

       常言道:衣食住行。人活着,除了穿衣吃饭以外,就数房子了。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无恒产者无恒心,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终究是浮萍,四处随风飘。这种观念,在以前更是人们的主流。

       “女人比工作好找,工作比房子好找,一房难死年轻人”。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人们在兰州体会。究其原因,抗战时期,出现的畸形经济所致。当时,兰州是大后方的重要城市。为全面动员抗战力量,1941年7月1日兰州市成立,蔡孟坚任市长。这时的兰州,为当时西北的第二个市。兰州市区大体涵盖了北起庙滩子,南到皋兰山,西起七里河,东至东岗镇桥头的范围。尽管设了市,但薄弱的基础却短时间无法改变。

       当时兰州的城区狭小,可人口却不少,抗战前兰州人口十余万,抗战全面爆发后,大量外地移民到兰州,迅速增长到了近20万人。一方面大量人口涌入,基础设施薄弱。另一方面,日寇轰炸,兰州房屋损毁严重。日寇飞机轰炸中,兰州近12000间房屋被炸。房屋被炸后,许多人家只能将残渣清理,但无力盖房。日寇不断轰炸,万间民宅,遭受战火而毁坏的困难。兰州房荒到了啥程度?我看过一个资料,1949年兰州解放时,兰州市有住宅建筑面积129.5万平方米,人口17.6万人,人均居住面积3.7平方米!可见,兰州房荒问题非常突出。同时,在战时心态下,许多都盼望抗战胜利后,能回归故里。所以许多人宁可租房也不购房。许多商人宁愿出高价租房住也不愿修建,万一中了日寇炸弹,岂不是血本无归。

        那时,兰州几乎没有高楼大厦,最多也就二层小楼。房屋多是土坯房。在外地人眼中,兰州就是个黄土的世界。人们戏言,兰州的房顶可以跑马车,居民坐卧主要在炕上。一些外地旅游者见了很奇怪的说,如果有两间房子,炕便要占去一间。兰州人形容房屋特点说“炕大屋小,窗大门小”。

    一个外来者总结说:“在兰州市找女人比找事容易,找事比找房子容易,三件大事,房子最难。”这话总结得很经典。

      1946年1月15日第3版的《民国甘肃日报》刊载文章《公民之声·平抑房租》,这是一个公务员的亲身经历。

       这位公务员缴纳的押金勉强支撑了3月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眼看着房租到期了,可是,找了三个月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房子。而房东却天天来催,房子租不到,回老家路途遥远,没有路费,真是进退维谷。

     一房难求,房东或二房东成为强势人群,随时变卦,从中渔利。甚至,出现了一种一风吹的现象。就是由于当时法币大量贬值,房东就随意缩短租期来避免损失。当时,兴文社就委托二房东代管其名下的房屋,租金是统一的,每间十万,而二房东却增加了手续费8万,这样下来房租就成了18万。

    为了租房,各种矛盾不断。租客遭受房东欺侮,房主仗势打房客这类事件经常发生。

      公职人员一家,租房三间,就要用去白面百斤,大约占月薪百分之六十。从一个单身公务员的收支表看,他要不生病,不应酬,不制衣鞋,才能维持生活。有人自叹到:“住房难,押租无钱!告贷无门典当完。聊避风雨栖鸽楼,四壁徒然。——牛衣相对,两泪潜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