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申七夕 唐·李商隐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注释①壬申:大中六年,时商隐在梓州柳仲郢幕。诗写织女珍重佳期之意。 ②何逊《七夕》诗:“仙车驻七襄,凤驾出天演。” ③心心句:一心等待七日早晨霞之升起。形容切盼佳期。宋若宪《催妆诗》:“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成末?东方欲晓霞。” ④日薄:(七日)将晚时·日光渐淡。嫣:同蔫,蔫萎不鲜活。 ⑤桂嫩:指初七夜新月半圆。 ⑥古乐府《陇西行》:“天上仁何所有,历历种白榆。”榆,星榆。天上群星罗列,如白偷林立。榆高星斜,谓斗转星移,银河影斜。 ⑦卜肆:占卜的摊子。汉严君平卜旅于成都,日得百钱以自养,则闭肆下帘以授《老子》。见《汉书》王吉等传。《博物志·杂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乃乘槎而去。后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此人问此是何处。答日:‘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太平御览》卷八引《集林》:“昔有一人寻河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支机石也。”槎:木筏。 七夕: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日薄:(七日)将晚时·日光渐淡。 嫣(yān):同蔫,蔫萎不鲜活。 桂嫩:指初七夜新月半圆。 榆:白榆。星名。《乐府诗集·陇西行》:“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 卜肆(sì):占卜的摊子。 槎(chá):木筏。 译文 难得等到七夕她已驾着七香车。刚刚两心相会又忧无情的晓霞。 清风夜静,唯有玉佩的响声,日光微弱点吧,不要晒枯了艳丽的鲜花。 月中的嫩桂,它把馨香传得更远更远。星间的高榆给人间送来舒适的影斜。 她不想人间知道他们相会的事,因妒成都卜肆中有人能识别灵筏。 赏析 前六句讲的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一二句讲的是织女已驾车渡河,与牛郎相会,他们相会之后,害怕此夜良时将逝,所以“起视夜何其”,直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三四句讲的是牛女相会时,牛郎好像听到了织女环佩的声音,又好像看见了她如花之貌,风轻轻的吹来,所以佩响轻微。日薄,所以花容不萎。想象织女于黄昏时动身离开,故曰“日薄”。五六句讲的是月桂为他们传送嫩香,白榆为他们投影翳蔽,成就他们好合。 末联讲的是织女不想要人间知道他们相会的事情,忌有成都卜肆中识灵槎的人。抒发了自己深切的感叹。末句讲的是双星不想人间知道他们的秘密,深怪成都占卜摊子上的严老头子懂得灵槎而多管闲事。从字面上看,只能作如上解说;至于还有什么特定的寓意,尚无有力证据,不敢妄言。 全诗诗人以织女自况,以牵牛比牛党,令狐绚。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大中六年(852)七夕作的,是诗人托杜惊转致令狐的失望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