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对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只要他们的首领在名义上服从朝廷,就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朝廷还封他们官职,承认他们的世袭统治地位。在很长时间内,这种政策都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诸葛亮七擒孟获,最终仍是让孟获管理南方诸蛮,这其实也是现实所逼。边疆地区山高林密、地形复杂,并不利于农耕。边民大多处于部族社会,尚未开化,又顽强善战,如果强行纳入官府直接管理,成本过于高昂,羁縻政策便是对这种现实的妥协。 有的羁縻政权甚至可以历经几代中原王朝更迭而不倒,播州杨氏便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一个。大部分史书都说,这个杨氏是汉人,还是华北汉人,自称是杨家将的后人。但也有资料声称,杨端是当地人,盗用了别人的家谱。 唐末时,西南小国南诏趁唐军无力南顾时,入侵播州,即现在的遵义地区。杨氏的先人杨端站了出来,率军收复了播州。 那时候,唐军的主要精力在应付北方藩镇,确实顾不上南方。朝廷便下令谁能收复播州,就将此地封给谁。太原阳曲人杨端趁此机会,率领一众人马前往播州开创了这番基业。 从杨端的经历来看,蕴藏在民间的力量一直是强大的,只看朝廷能不能利用起来。安史之乱后,唐朝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来收复失地,虽然造就了藩镇之祸,却也带来了很多实际的利益。 杨端占据播州后,经过几代人的征伐,才完全平息了苗人的反抗,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唐朝授予他世袭的播州首领。此后700多年内,杨氏宛如一个小朝廷,牢牢地统治着这里。 唐、宋、元的灭亡都没有影响到播州杨氏,其实际控制的地盘还有所扩大。只要对新一代朝廷称臣,杨氏反而能获得更大的好处。当然,杨氏本身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杨氏在播州大力推行中原文化,扶植农桑,使得当地的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杨氏在边疆羁縻州当中属于实力比较强大的一个。到了明朝中期,播州杨氏已经传到第29代杨应龙。前面28代家主、700多年的辛苦经营,毁灭它,却只要一个人就够了。 杨应龙一开始对朝廷还是有功的,他曾率领播州军为朝廷征战,被加封为骠骑将军,任播州宣慰司使。杨应龙仗着自己实力强大,对朝廷越来越不恭敬。当时的播州管辖范围内,有近200万人口,比贵州省还要富裕,每年还要向贵州等地支援大量的粮食。 公元1589年,杨应龙公开叛乱,进攻四川、贵州等地。朝廷并没有马上派重兵清剿,而是对他以招抚为主。杨应龙一直是朝廷珍稀巨木的主要供货商,修建皇宫离不开这些巨木,所以各路藩王和朝廷大臣们对杨应龙的态度也一直摇摆不定。 另一方面,明军正在朝鲜作战,对手是日本。因此,朝廷不愿再挑起大规模战火。就这样拖了好几年,杨应龙时降时叛,为非作歹,对明朝更加轻视。据称,他在自己的府里面雕龙饰凤,任用太监,甚至偷偷买来御用金砖铺在议事厅里,真把自己当成了皇帝。 1599年,朝鲜战事结束,明朝开始全力对付播州,准备彻底剿灭杨应龙。经过初期的失败后,明朝启用名臣李化龙,集中20多万兵力,分八路进军,合击播州。 万历年间的明军主力实战经验丰富,火炮占有很大的优势。而杨应龙企图正面对抗,将官军阻止在播州外围,结果屡战屡败。仅仅两个月,5月18日,明军就攻到播州首府海龙囤城下,将杨应龙连同其残余兵力团团围住。 明将刘綎指挥部队轮番进攻,不给杨应龙喘息。6月6日,明军攻破城池,杨应龙不愿被俘,自杀身亡。他的兄弟、儿子都被明军抓获。从战役开始到结束,总共114天,困扰西南的播州之乱便告平息。 杨家被俘众人最后均被押往京师处死,传承700多年的播州杨家至此彻底灭亡。朝廷取消了播州土司,设遵义、平越两府,分别纳入四川、贵州两省。播州地区告别羁縻政策,正式成为明朝的直辖领土,朝廷真正的拥有了当地的统治权。 播州之乱是万历年间三大主要战事之一。明军动用20多万人,其中精锐主力7万多,其余均为当地民军。比起朝鲜战争,播州之乱的实际作战时间不长,兵力也不算多。 但是连续多场大战,把隆庆、万历皇帝积攒起来的家底差不多给耗光了,造成明朝后期的财政恶化,埋下了明亡的伏笔。 【参考资料:《旧唐书》、《明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