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古人要用通假字?比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怎么不直接用“凋”字?

 思明居士 2019-09-22

古人用的通假字,其实也不是古人写的别字。所谓通假字,是本字在古书中已有,但写的时候不用,而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形近的字代替。

为什么呢?还是古代汉字书写不够规范,抄写的时候忘记本字了,或者方言不同等等,所以找一个字代替。

如《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就是“悦”;《荀子·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里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其中的蚤,实际是“早”,这也是通假。这些是古人的书写习惯,约定俗成,不是今天错别字的意义。

古代女子做针线绣花等成为女工,但一般写作女红(gong ),这就是通假而且已经约定俗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就是形近通假。

其实,今天人把“不要”说成“表”,这是合音字通假,如“不要夸我了”!在手机微信里,可能写成“表夸我”,“不要”二字急读,就可能听成“表”,大家都能明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