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我不知道是誰....暫先引用....請原作者行個方便...
關於解讀古文的幾個問題....
一、信、達、雅
信-是指忠實於原文。
達-是指譯文要通順,符合語體文的習慣。
雅-則更上一層樓,要求譯文做到鮮明、生動、優美。
〔信〕是最基本的。理解錯了,正是錯譯、誤譯、多譯、少譯、硬譯等等毛病的根源,也就談不上忠實於原文了。離開了〔信〕,文再通順,再優美,也沒有什麼可取的了。但要到達〔信〕這個境界是很不容易的,因為文言文畢竟是一種古老的文字,是我國先秦和兩漢時代逐步形成的一種書面語言,既不同於當時的口語,也不同於唐未以後的口語,語譯遇到一些困難是難免的。一般說來,越古越難。
譬如用典,這是古代散文、尤是詩詞最常見的現象。用典就是俗說的〔拋書包〕。
南未有位豪放詞人辛稼軒,他的詞最愛拋書包,有人甚至說他拋書包成癖。不了解這一點,讀他的詞往往會發生誤解。
他有一首寄陳同甫的《破陣子》詞,上闋一句說【八百里分麾下炙】,過去有人譯成:〔八百里的範圍內,士兵從上級那裏分到切碎的肉〕。其實,詩中的【八百里】是指牛,並非地方。這個典故最早出自《世說新語》,說王愷有頭牛,名為〔八百里駮〕,以後有些詩,便以【八百里】代牛,蘇東坡就有【要當啖公八百里,豪氣一洗儒生酸】的詩句。〔炙〕這個字,肉放在火上面,明明是肉,古代叫炮,又何來〔碎肉〕呢?
不一定用典,一些最常見的詞語,一不小心,也容易發生錯覺。唐未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有一次看到這樣兩句詩:【明月當空叫,黃犬臥花心。】他認為詩是好是好,但總覺得有點不順眼,因為明月怎會叫,黃犬又怎能睡在花心裏呢?於是提筆改為:【明月當空,照犬臥花蔭。】以為言才符合實際。
殊不知這是一種誤解。後來有人告訴他,【明月】是一種鳥,這種鳥在空中的叫聲特別好聽;【黃犬】是並非黃毛狗,而是一種蟲。這種蟲一到晚上便睡在花心裏。這件事後來傳為文壇佳話。
筆者按:尤以上二個例子看來,中國的文字文化,用詞方便等,是要作者本身才知道自己想寫甚麼,要說甚麼的,而一些不明內文的讀者,總愛胡亂猜想那詩中的意思,甚至歪曲事實,令人有點啼笑皆非。
以下將別介紹一些文言文用詞造句常識,重點是講述常用實詞的辨別和常用虛詞的不同用法。從古到今,詞義的變化,大句的變化較小,所以句的常識順帶談談,比較簡略。
二、古今詞義的變化
古代有些詞,如〔人、手、大、小、牛、羊〕等,直到今天,詞義都沒有甚麼改變。但這類詞只是常用詞中極少的一部分,其餘大部分都發生了變化。變化有大有小,但無論怎麼小,畢竟是在變。忽略這種變化,粗心大意,就會出錯。
詞義的變化並非是漫無規律的。一般來說,主要是詞所指的範圍起了變化。
(1)詞義擴大:-
有些詞義擴大了。例如:
 |
江河:在先秦時代,【江】指長江,【河】指黃河,現在可用於泛指一切江河。
|
 |
醒:【又一大兒醒】《口技》,其中【醒】這個詞,最初只用於酒醉醒來的情況,歐陽修所謂【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記》這裏的【醒】就是指酒醒。後來除了仍指酒醒外,也指從睡眠中醒來的狀態。【睡】這個字,古代說的是打瞌睡。據《史記》說,秦孝公不耐煩聽商鞅的話,便【時時睡,弗聽】。這個【睡】,就是打瞌睡,而不是今天說的睡眠。
|
 |
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這個【子】,本義是兒子,但很快便引伸成多義詞。它可稱男孩子,也可女孩子,甚至可以稱一切小孩子。在古代,【子】可作為對男子的尊稱,如孟子、莊子、韓非子等。由此引伸,【子】又用作對【你】的敬稱。古裏常有【子日詩云】的說法。某次考試,有問【子曰】的【子】是指誰?答案五花八門,居然有說是兒子的。這是因為不明白這個【子】是尊稱孔子的緣故。
|
(2)詞義縮小:-
有些詞義的範圍不是擴大而是縮小了。例如:
 |
親戚:【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其中“親戚”這個詞,最初是指父母。據《史記》記載,頃襄王三年,楚懷王在秦國死了,秦國把他的靈柩送回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楚人都哀憐,他如哀傷父母逝世一樣)。其中“親戚”這個詞,說的就是父母。後來這 個詞又指所有直系親屬,甚至把宗族內外的親屬都包括在內。現在這些詞義都消失了,“親戚”只是指旁系親屬。
|
(3)詞義轉移:-
 |
詞義還會轉移,由甲變為乙,越出原來詞義的範圍了。例如:
|
 |
習:這個詞,是指小鳥模仿大鳥反覆飛翔的意思。但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這個句子裏,“習”是反覆練習的意思。這個意思雖然是從本義引伸出來的,但和本義已沒有什麼關係。
|
 |
字:在春秋戰國時期,這個詞,並非指文字。這個字的上面是表示一間屋,所以它的本義是在屋裏生孩子,後來又引伸為哺育、撫養、出嫁、管理等義。大概從秦始皇開始吧,“字”才用來指文字,已沒有原來的意義了。
|
(4)新詞換舊詞:-
有些詞已淘汰。例如:
 |
塈:這是古代的“愛”字。--見於《詩經》。
|
有些表示同一意義的詞,今天已用另一個詞代替。
例如:
 |
叟:今天已用“老頭”一詞代替。
|
 |
噬:今天已改說為“咬”。
|
辨別詞義是複雜而細緻的工作,粗心大意不得。
三、古人也會寫別字
古字通假
字的通假,是文言文常見的現象。“通”是通用,“假”是借用。所謂通假,就是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可以通用,或指這個字借用作那個字。兩字之中,一個是“本字”,另一個叫“借字”。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是本字,“惠”是“慧”的借字。“慧”是本有其字而不用,卻另外借一個字來代替它。所以也有人把這種現象,叫做古人寫“別字”。
古人為何會寫別字
古人為什麼寫別字?原因很多。但主要一點,是西漢以前沒有一本字書作為依據,一般人也分不清正字和別字,寫起來往往不自覺地用了通假字,即別字。後來東漢的許慎,雖然有一部《說文解字》面世,但通假字已廣為流行,而且被人沿用下來,得到社會的承認。通假也就約定俗成,別字和正字並行不悖。所以,通假字不僅在西漢以前的古籍中特別多,就是在唐未以後的文獻裡也常出現。
初學者不熟悉古人通假的習慣,有時對一些字困惑不解也是難免的。如《左傳》有句話:“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這個“風”字就不太好懂。有人把它當作“颳風”講:“一陣風把牛馬吹散了,追都追不回來。”有的辭書也把這個“風”字解作“雌雄相誘”,真令人莫衷一是。但按古字通假的習慣,“風”應是“放”的假借字。這句話的上一句是:“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從上下文看,“風”當“放”講也比較符合作者的原意。“放”是“放逸、走失”的意思。這句話是說:“你在北海,我在南海,即使是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去。”“風馬牛不相及”在這裏是比喻兩地相距遙遠。今天人們仍常常用這個成語,表示兩件事各不相干。
通假的條件和類型
兩字必須是同音或近音才能通假。所謂同音通,假是指借字和本字,其聲母和韻母是相同的。如:“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兩字聲母和韻母完全一樣。所謂近音通假,是指兩字聲母或韻母相同的,亦可以通。如:“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末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其中“繆”通“穆”,兩字聲母相同。“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其中“情”通“誠”,兩字韻母一樣。聲母和韻母相同的,也叫“雙聲疊韻”的通假。
“音”只在兩個通假字之間,起一種溝通的作用,跟字義一般沒有什麼關係,如惠與慧、風與放、情與誠等。“惠”是恩惠,“慧”指智慧,各不相干。借“惠”代替“慧”是臨時的,並不等於說兩者有相同的意義。在這個地,方惠可以通慧,但在另一個地方,慧不一定能通惠。說,王安石在他寫的《三經新義》中,對“八月剝棗”(《詩經》)的“剝”字就發生過誤解。他一時疏忽,只按字面上的意義,把“剝”字解作剝皮的“剝”。但名家到底是名家,他從一個農婦的談話中很快得到了啟發。知道農民平常只說“撲”,悟到“剝”是個通假字。可是書已上呈給神宗去了,只好立刻寫了奏章,要求改正原來的解釋。所以,識別通假字是十分重要的。
識別通假字的“訣竅”:學一點古音
如何識別通假字?當然最好是有點古音的知識,因為所謂同音、近音,這個“音”指的就是古音,而不是今音。如:“秋八月,有白蛾群飛蔽日。”(《漢書》)其中的“蛾”字,很容易被誤解為那種會撲火的飛蛾。但如果從古音的角度看,這個“蛾”,不是跟“蟻”同樣以“我”為聲符的嗎?“蛾”和“蟻”古音相同,“蛾”自然是“蟻”的假借字。“白蛾”就是“白蟻”;“白蛾群飛蔽日”,也就是“成群的白蟻飛得遮天蔽日”。現在知道古音的人.是越來越少了。幸好漢字百分之宁十以上是形聲字,這種字一半以形符表意,一半以聲符表音,是集音、形、義於一身的文字。如蛾字,“虫”是形符,“我”是聲符。凡是聲符相同的字,在上古時候的讀音,大抵相同或相近。所以,我們也可借助聲符去探求古音,識別通假字。
常用的通假字
借字
|
本字及其意義
|
借字
|
本字及其意義
|
蚤
|
早,早上、清早
|
鉅
|
巨,巨大
|
罷
|
疲,疲勞
|
離
|
罹,遭受,遭遇
|
逝
|
誓,發誓
|
蜚
|
飛
|
唱
|
倡,倡議
|
沒
|
冒
|
畔
|
叛,背叛
|
政
|
徵,徵收
|
倍
|
背,背叛
|
要
|
邀請
|
詳
|
佯,假裝
|
嚮
|
向
|
矢
|
屎
|
微
|
非
|
免
|
俛,俛首,俯首
|
為
|
謂
|
舍
|
捨,捨棄
|
許
|
所
|
絀
|
黜,罷免
|
有
|
又
|
卒
|
猝,倉猝
|
亡
|
毋
|
信
|
伸,伸展
|
由
|
猶,好像
|
炎
|
焰,火焰
|
胡
|
何
|
禽
|
擒,擒拿
|
裁
|
才
|
簡
|
束
|
兄
|
況,況且
|
鈔
|
抄,抄寫
|
即
|
則
|
景
|
影,影子
|
以
|
已
|
古今字通假
這裏談談另一種通,假也就是古今字的通假。如“反”和“返”是通用的。“反”的本義是“翻”,引伸為“回返”。為了表示“回返”的意思,人們便在反字的下面,加一個青示走路的意符,寫作“返”。“反”是先出現的,叫做古字;“返”是後來造的,叫做今字。“反”就是“返”的古字,“返”以“反”為聲符,所以兩字讀音相近。在借音表達這一點上,這種古今字的通假,跟上面說的通假是相同的。但兩者在質上是有區別的,者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古古今字卻是本無其字的通假。
古和今是相對的,先出的是古,後造的是今。在先秦就是有的是古,兩漢才有的便是今。古今字在字形結構上是有聯繫的。例如表示花紋的“紋”本無其字,它是在“文”字的基礎上造出來的。所以古字都是借字,今字卻本字。要識別古今字也是不難的。
常見古今字三類型
常見的古今字,有如下幾種類型。前一個字是古字,後一個帶括的是今字。
第一種,是以古字為聲符,另加意符的:
見 (現)
|
竟 (境)
|
賈 (價)
|
要 (腰)
|
責 (債)
|
受 (授)
|
莫 (暮)
|
死 (屍)
|
列 (裂)
|
取 (娶)
|
直 (值)
|
章 (彰)
|
感 (憾)
|
昏 (婚)
|
契 (鍥)
|
支 (肢)
|
辟 (避)
|
戒 (誡)
|
志 (誌)
|
匈 (胸)
|
尊 (樽)
|
齊 (劑)
|
臭 (嗅)
|
坐 (座)
|
內 (納)
|
罔 (網)
|
其 (箕)
|
共 (供)
|
弟 (悌)
|
道 (導)
|
質 (鑕)
|
縣 (懸)
|
然 (燃)
|
從 (縱)
|
食 (飼)
|
|
第二種,是改換古字意符的:
說 (悅)
|
被 (披)
|
赴 (訃)
|
輓 (挽)
|
距 (拒)
|
箸 (著)
|
(裸)
|
曜 (耀)
|
|
|
第三種,是改換古字聲符的:
閱讀或翻譯,見到有的字,如果按字面上的意思講不通時,就要考慮這個字是否通假字或古今字。如:“俄而,柳生其左肘。”(《莊子》)按字面意思,這句話不是說:“左臂上長了棵柳樹”嗎?“柳”在這裏是“瘤”的假借字,“柳生其左肘”應是“他左臂上生了一個瘤”。特別是一些從字面上似乎講得過去,而實際又不妥當的,就更要留意了。如上面提到的《曹劌論戰》那句話:“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其中的“情”,有的人便當“實情”講,於是把這句話譯為:“不論大大小小的刑訟案件,雖然不能一一弄清楚,但一定要按照實情來處理。”既然“不能一一弄清楚”,又按怎樣的“實情”來處理呢?其實這個“情”應是“誠”的通假字,“必以情”,就是“一定要誠心去處理好”。全句要譯為:“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誠心去理好。”
四、分解與合解
文言文以單音詞為主
文言文一個字,往往就是一個表示完整意思的詞。因它只有一個音節,所以叫單音詞。文言文是以單音詞為主的,這和語體文以隻音詞佔多數有很大差別。了解這一點,對我們的語譯很有幫助。
我們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兩個字連在一起使用,看似是個雙音詞,但又像是兩個單音詞,一時很難分辨清楚。譬如杜甫的《兵車行》,開頭描寫士兵出征,“爺娘妻子走相送”。他們“牽衣頓足”,哭聲震天。“妻子”這個詞,就很容易使人發生誤解。因為在今天語體文裏,這個雙音詞是專指男子的配偶。但在古代,這卻是兩個詞,“妻”指妻子,“子”指“子”指“子女”。又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國論》)這個“祖父”也是兩個單音詞,分別指“祖輩”(在這裏也有泛指“祖先”的意思)和“父輩”,不是專指祖父(爺爺)。
單音詞和隻音詞辨別法:分解
1.常見的分解對之一:分解
辨別單音詞和隻音詞,最簡便的辦法是把它們分拆開來理解。能拆得開來的,大抵都是單音詞。如:“先帝不以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出師表》)“卑鄙”這個詞,今天是個帶貶義的隻音單純詞,形容人的品行惡劣,不能分開理解。但在古,代這是可以拆開的。拆開就是兩個單音詞:“卑”是出身低微,“鄙”指見識短淺。“不以臣卑鄙”,就是“不認為我出身低微,見識短淺”。又如:“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桓靈也。”(《出師表》)其中“痛恨”,分開來也是兩個單音詞。所謂“痛恨於桓靈”,並不是“痛恨桓靈二帝”,而是說“對桓靈二帝感到痛心和遺憾”。“痛恨”在這裏,應分別理解為“痛心”和“遺憾。藺相如向秦王發指示,這無論如何是講不通的。但把這個詞分開來就不同了,這是兩個含義各別的單音詞。“指”是“指點”,“示”有“給...”的意思。“請指示王”,就是“請允許我指給大王看”。又如:秦朝末年,陳涉吳廣共同策劃,準備起義。陳濊分析了當時形勢,決心“死國”。他對吳廣說道:“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史記》)這裏的“等死”,分開來是兩個單音詞:“等”,是“同樣”的意思。“等死”即同樣是死,而不是“等著去死”。這段話應譯作:“現在逃亡也是死,舉行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家而死好不好?”
五、文言代詞
人稱代詞
|
語體
|
文 言
|
第一人稱
|
我
|
我 吾 余 予
|
謙稱:朕、孤、寡人、臣、僕、走、小人、鄙人、不才、奴、妾
|
第二人稱
|
你
|
女 若 乃 汝 而 爾
|
敬稱:皇上、陛下、大王、殿下、君、公、卿、閣下、大人、夫子、先生、丈人、子、足下、二三子
|
第三人稱
|
他
|
之 其 彼
|
渠、伊
|
從表裏看到:文言文的人稱代詞,要比語體文多幾倍到十幾倍。但無論怎多,從翻譯的角度看,是很簡單的,因為這三種詞大都可以分別譯為“我”、“你”、“他”。
指示代詞
|
文 言
|
語 體
|
近指
|
是、此、斯、茲、之
|
相當於“這”、“這樣”
|
遠指
|
彼、夫、其
|
相當於“那”、“那樣”
|
旁指
|
他、它
|
相當於“別的”、“其他”
|
不定指
|
或、莫、某
若、爾、然
|
或譯作“有人”、“有時”,莫譯作“沒有誰”,某不譯
相當於“如此”、“這樣”
|
其他
|
焉
|
相當於“在這裏”
|
所、者
|
相當於代詞“的”
|
疑問代詞
|
文 言
|
語 體
|
指人
|
誰、孰、何
|
誰、哪個、什麼
|
指事物
|
何、曷、胡、奚
|
什麼、怎麼、為什麼
|
指處所及其他
|
安、惡、焉
|
哪裏、為什麼
|
指數目
|
幾、幾何、幾許
|
多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