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驱动中国先锋艺术的哲学探讨(一)

 置身于宁静 2019-09-22

陈亚平

跨界哲学探讨

霍金最新天体理论称宇宙空间形态或是多重镶嵌,无限重复,环环相扣的复杂几何形状。差异决定结构,一体化由差异的存在所决定。这对应于先验现象的结构与经验结构的关联性,因为先验的意识的结构与日常经验的语言的结构世界的结构具有同构关系,经验以规则(形式)的推论成为先验:一切复合体都是由基本元体组成, 基本体(元体或原体)是互相独立的、不可再分或可延分解的。跨界的本质就是建构网状结构,一种前理念的、非对象性的经验构成方式——圆圈式、网络式的思维方式就是总体式思维方式,过程系列就是由暂存包含续存、原初包含最终所构成的总体。暂存性不在续存性之外,它就是续存性自身的构成环节。一个真正的体系,是一个首尾相连的圆圈式的总体。每一个环节保持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离开了别的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以别的环节相互关系构成自身空间体系上的不重合、平行或分状态的关联。

文学是文化总体网状结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文化(哲学、美学等)的完整网状结构语境去介入文学的极点。哲学与文学都是一种修辞策略的语词网状的自为。当代文学与美学哲学正在形成不同空间关系模式的开放性结局的生成集合,它促进了与特定学科实践新历史阶段相对应的内在暂构,生成一种累积性向交互性方向产生有顺序演替的范式转向: 朦胧诗走向事物本身的此在的生成运动——(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第三代诗走向存在的此在的生成运动——(海德格尔存在本体哲学)、第三代后走向语言经验的此在的生成运动——(语言本体分析哲学)、70后诗歌走向生活形式的此在的生成运动——(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所主导的本体论认识论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挑战了西方思想传统认识论和本体论模式,把哲学关注中心放到了人类语言结构)、认知论转向、文化转向、人类学转向 、主体间性转向、必然性随机性转向、客观性协同性转向、中心边缘转向、空间转向、生存哲学转向、生活实践转向、后现代主义哲学转向。一切转向只不过是观念自我历时空化的演替,它并没有改变进入历史性哲学的本质方向。这个范式链,重叠着各种异质因素形成共同元体。每一个元内,各种概念都在协调地自动形成有序梯度异构、扩层重构、边界互构,在不同的横断文本域面和话语系统内,产业着共生的、自组织机制的驱动因素及动力模式。且其文本开放系统的结构稳态,从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向多维系统信息方向发展的动力越大,产生文本他化功能的能力也就越大。

当文本系统处于与异质文本因素存在信息交换时,文本系统会出现有序状态自组织临界的复杂演变。这种变化会导致系统基元间以及不同的组分和层次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自我复制自我放大的机制,它是有序建构的重要因素。而微小的局部变化可以不断放大关联度,引起系统全方位的无标度跨越特性,扩延至整个母系统,且所有子系统的信息都相互关联。只有不断变化的的动态、交互、跨界文本系统才会有自临界组织机制。因而,只有在可逆与不可逆,对称与非对称,平衡与非平衡,有序与无序,稳态与动态,单元与多元,单一与复合,线性与非线性,核心与边缘,互联与独态,基元与组份,空间与次空间,局域与全域,在场与不在场,意义与阐释、界限化与去界限化、学际与跨学际、存在与关系、开放与自固、具象与抽象、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等诸多范畴的自组织机制中, 才能将各异质文本的对立界域重新统一与融合。

空间哲学探讨

空间就是在全域维的无限方向上不断生产着的信息能的存在。第一空间主要在社会、心理和生物物理过程中。第二空间将观念投射向经验世界,成为反思的、主体的哲学活动。第三空间注入新的总汇空间的可能性:主体性与客体性、抽象与具象、真实与想象、可知与不可知、重复与差异、精神与肉体、意识与无意识,学科与跨学科。第三空间是一种观念异质因素平行、并置、互补、非规约、多因素共效应的存在场。在场内,各种概念自在地构架体系和万向拓展,并对应着不同领域的变化。第三空间哲学重在消解(学科)空间的临界场域,既对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认识论解构,又以共时的后历史时间重构着多维的后地理空间,形成后现代多维空间的交叠转向。其中延异(实质是过程)、以权力话语取消历史连续性、以差异与游牧思维进行辖域化-解辖域化-再辖域化的后结构图景,与宇宙天体的本质规律非常契合:是一个既开放又封闭、既隔离又互渗,并通过融合、交互、碰撞而衍生出新的创造体的网系。所以,赛博空间、生活空间、心理空间、情智空间、审美空间(从空间维度丰富关联性间性互文性)的多维、平行、交叠的极端后现代状况,构成当前与未来驱动总体空间系统的动力机制,其系统与系统的关系形成:

块茎、千高原、褶子、游牧、仿真、拟像、横截、交换、封闭、开放、隔离、互渗、放射、内聚、穿越、互联、演替、裂变、衍生、并置、平行、置换、互含、驱动、次元、矛盾、重构、异构、内爆、生成、创化、突变、离散、寄生、代际、增殖、消弭、跨界、解域、构域、解构、运行、有机、失衡、平衡、无时间之时间等形态。

它对应的逻辑架构:

亚里士多德相对空间——“共有空间与事物)可分离。

康德先验直观空间——空间表象起源于非概念的先天直观,空间既具有经验的实在性,又具有先验的观念性。将时间主体化为人的内在感性形式,他发现了时间与自由的矛盾。

贝柯莱视觉空间——经验来自视觉,存在即被感知。

柏格森二元论时空——生命的本质是时间,自由、创造是纯绵延的意义。

莱布尼茨时空——空间是事物并存的秩序关系;空间表象是从事物的秩序关系得来的经验表象。

牛顿绝对时空---时空是一种绝对、永恒的不变的时空的连续性和均衡性客观存在。

爱因斯坦时空——空间时间的特性与它所包含的事物处在相互作用中。对空间与时间的分析可以转化为对世界上曾经发生、正在发生、将要发生的各种事件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分析。

梅洛-庞蒂身体空间——空间就是身体的感知,存在就是身体的空间处在。

海德格尔存在论、场所论的空间观念——回到空间本身。空间不是一个存在者(对象),空间只是存在。

福柯异托邦异质空间——空间也有历史,我们生活的空间是一个关系的总体,不同位置之间的关系是不可消除的,不可公约的异质空间。

齐美尔社会几何空间——社会形式的空间关系(社会化的空间组织,空间隔离与非隔离群体,社会边界,空间固定,群体的空间流动。

麦克·克朗地理空间文化与文学空间——文学是一种社会媒介,一个特定时代不同人群的意识形态和信仰,组构了本文的同时也为文本所组构。

大卫·哈维空间——空间生产的价值审视必须聚焦于这些过程,这些过程可能是生态的、经济的、政治的、道德的一种或是它们的叠加,而空间正义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聚焦于这些过程,厘清和把握多重空间生产过程中的主导性逻辑,空间正义的原则规范也相应地必须立足于对过程的关注、完善和矫正,简而言之,就是要建构一种基于过程的空间正义。

卡斯特尔空间观与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既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它使社会再结构化,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是高度动态的、开放的社会系统。

本雅明城市思想——它把时间进转变成空间,在时间中,人是被动的存在物,但在空间中,想象力能够向各个方向伸展,把单个自我化成众多自我。

黑格尔的总体性与历史意识——一个真正的哲学体系,是一个首尾相连的圆圈式的总体。因此,理念的每一个环节保持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离开了别的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没有自身独立的存在;任何一个环节实际上都以别的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为构成自身的内容。

索亚第三空间——“异质空间就是超越真实与想象的二元对立,把空间把握为一种差异的综合体,一种随着文化历史语境的变化而改变着外观和意义的复杂关联域

加斯东·巴什拉《空间诗学》---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在家屋和宇宙之间,这种动态的对峙当中,我们已经远离了任何单纯的几何学形式的参考。

过程哲学探讨

本体论理解为存在,而近来提倡将其理解为,现代英美分析哲学以存在而论。延异要实现意义的表达在时间之流中被不断延扩的过程生成。延异每一次界定都是对自身的中心化界定同时又包含异己化的不在场的非界定。它存在于一切在场、实在与存在之中,在颠覆现有的在场结构中呈现自己的存在。在空间维上延异表示差异,在时间维上延异表示过程表明了某种构成性的、生产性的和原初性的因果性;是产生、构成不同事物和差异的分割、区分的过程。由延异所形成的整体既是系统的,又是自身分元的。因而,延异本身就是一种自身复多性。延异概念以:自我生成活动性、差异性、矛盾性、无始-无终性、同一与非同一性、非历史性与历史性、不确定性、关联性、无断裂之断裂性、他者性、连续-非连续型、持存-暂存性、间性等范畴揭示了过程本质。

过程(延异)可把作为本体论的存在解构成为不确定本体”——过程本体, 这种过程所形成的本体,是在自我的延宕与分延中再不断自我生成,即由历史性所带来的实在的确定性关联着由非历史性所带来的实在的不确定性。这样才能以辩证本体,上升到思辨本体的将本原延异为将来和他者存在、在场与实在,避免过程成为一个先验范畴的虚无主义的形而上学。解异-扩异形成过程幽冥的推动力量。

存在解构哲学探讨

存在的实在本质是的没有原初或本真性起源的过程延展,存在的实在(历史)就是变元、变维的关联性与过程场所。 既然存在的本源性处在过程中,一切在场本质上都是未在的暂在,在场因而是未在的无限性。在场就是本源性已经存在,不在场反成为本源性不确定的根源。在场--不在场永远是过程的互生与互构。存在的在场与不在场是在一个对立延在中显现自身、延迟自身。这种过程性就是对在场的本源性解构,就是分异,就是置于原初界限之外的移变。过程就是矛盾,矛盾就是解构。解构就是差异,差异就是自由。由此,一切不在场也就揭示了存在。对象不在那里依然是存在,因为对象不拥有存在,也不能分有。不在场就是一种以在场为根据的将存在、可能性存在。文学就是以有限在场-显在(去蔽)的现象、经验、语义与结构,来实现无限不在场-隐在(存蔽)的运动本质、无终极、分延、离散与解构。在场(解蔽)原本就不断地包含不在场(持续的存蔽),不在场以原本的演替方式而在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存在的去蔽与新续蔽之间的矛盾生成的自由。 在场含有不在场的延扩,在延扩中又有差异,生成一个无终极的在与未在交互依存的关系。本质是思辨(不是辩证)的对立统一。文学审美的本真应是:在场中的不在场,不在场又在场的差异延扩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文学在场(主义)。现象界和本体界二元的存在不是某种在场与不在场,而是一个否定与肯定自身、暂存与去存自身的续延趋向。这种续延趋向在解构存在的历程中,通过消解在场的续存性,把续存性看成暂存的产物。恒定的存在成了被否定的对象。是一个此物到彼物、一个对立元到另一个对立元、次要因子到主要因子的矛盾体延性,存在就是非存在的矛盾体延性。

平台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