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未尽的记忆

 拾得夜半钟声 2019-09-22

明末大儒顾炎武反清不成,索性尽卖家产,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漫游南北,考订学问。这位叶德辉笔下的“一代之儒宗”,其阅历和治学不知点亮多少士子的眼界。亭林先生的故乡虽然离我不远,但是我却从未有机缘去呼吸一下昆山的空气。大概是那源源不绝的念想惹烦了老天,我终于等到一次亲临苏州的机会。马可·波罗啧啧称赞的这个壮丽的大城,对我来说仍然神秘非凡。尽管自己是去参加学术会议而不是旅游,尽管最终步履囿于苏州市区而未及于昆山。

见时欢喜,去时怅然

从金陵到姑苏,一路上秋雨淅淅沥沥,敲打在汽车窗玻璃上,向后滑下一道道倾斜的水帘珠。夜幕缓缓降临,路灯的昏黄晕开了前进的轨迹,窗玻璃上那张好奇的脸庞也越来越清晰。地图上这段不起眼的距离让人感到犹如时空和文化穿越。我从南京带来什么,又将从苏州带回什么?莫愁女子的动人传说尚未淡忘,而那在水晶盘上蹁跹起舞的赵飞燕却已不禁萦绕于玄想之中。

心形,幸运

两个多小时后,汽车把我带到了会议的住宿和餐饮地点,即城西的苏州园外楼饭店。走进这家外观不起眼而内部却很精致的饭店,穿过碧水回廊,来到宽敞明亮的晚宴餐厅。餐厅里本就热闹,不料隔壁却举办着更加热闹的婚宴。男司仪响亮的嗓音浑厚而热情,不仅令人忘忧,还勾起了我去隔壁冒充亲眷的贼胆。只可惜正宗的苏帮菜美味至极,让人哪里还有余兴离桌哪怕半步呢?和松鼠桂鱼相比,学术会议也不过是一道开胃小菜罢了。见我们用餐已近尾声,热情的服务员最后又端上一份果盘,可是因为放不下,就想撤下身边的水煮河虾,结果却被桌友及时制止了,因为盘子上还剩三、四只美味的虾子。我虽然贪恋美味,却没有勇气附和,只是顺便和服务员交流了夜游苏州的事项。晚宴过后,我忍不住近距离偷看了几眼新娘。她清秀柔婉,软语连连,和我心中的苏州女子并无分别。出门之后,我便听从服务员的推荐,迫不及待打车前往观前街。

走了,再无重逢

司机的沉默给了我张望街景的闲暇。高楼、商铺、马路、汽车、行人,乍看之下,每座城市对旅人来说都不无三分熟悉,然而风俗、语言、建筑、地理等,又赋予其独特的气质。苏州绝不是一个高楼大厦的世界。她的建筑古朴简约,高矮适中,既与风景融洽,又与商业合拍。推开车门的一刹那,白墙黑瓦式的楼宇映入眼帘,醒目而又迷离,恍若时光交错。天空依然飘着小雨,可是莫名的兴奋却对之不以为意。干净的步行街两侧除了大量国内外新兴商业店面外,还有松鹤楼、三万昌、黄天源糕团店、采芝斋、陆长兴、乾泰祥、陆稿荐等老字号店铺。大概是下雨的缘故,行人并不拥挤,潮湿的空气里弥漫着江南水乡的气息。在乾泰祥绸布店门口,左侧摆着一尊纺纱模样的老婆婆铜人,右侧竖着一尊用尺量布状的老爷爷铜人,栩栩如生,教人艳羡。除了若无旁人地拍照、拍照、再拍照,任何事情对我来说都味同嚼蜡。不知疲惫的脚步不知不觉走过了玄妙观前的“吉祥”、“如意”两道大门,门上那四个金色的字眼即使在昏暗的街边也依然清晰可见,远观之不觉倍感温馨。街道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而那些熟见于南京的店家和食品却绝非我想光顾的。在南京,每见游客们在夫子庙热情地选购纪念品或食品时,我都以一种“老南京”的心态自居,故作老成地摇摇头。而当自己此刻也变成一名匆匆旅人时,我又不自主地对着商店玻璃上那个稚嫩的身影发笑。我见采芝斋店内尤其顾客颇多,便也不能免俗,进去转了一圈,买了好几种苏式糖果点心。尽管其中的松仁粽子糖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味(要尝到硬糖内部的松仁需要极大的耐心),但是其它诸如芝麻薄皮糖、枣泥麻饼、贝母糖等,无不余香留齿,回味无穷(返宁后我曾给父母寄去一份,亦是赞誉有加)。称糖果时,那位中年收银阿姨边熟练地打着算盘,边用一口细软吴音和同事聊着天;算好价钱后便帮我包好,继而改用普通话报出价格。方言的差异提醒了我的外地人的身份,而深沉迷蒙的夜色也在催促我回住处了。

书店里最受欢迎的书

出了采芝斋,一路向东走到醋坊桥,拍了张桥栏上的小狮子,接着又偷拍了一张亲子照片:两个分别穿着一红一绿小号雨衣的儿童一左一右跟着妈妈回家。他们脚步很快,背影则留在了我的相机里,成了一张极为模糊而我又最为喜欢的照片之一。从醋坊桥向南,再折向西行,以U字形路线穿过碧凤坊和太监弄。途中又逛了逛几家食品店,平生第一次见到了太湖莼菜,装在塑料瓶子里,嫩叶左右对卷,色泽与泡开的茶叶略似,据说极为嫩滑清淡,是做羹煲汤的上好食材,号称苏州“水八仙”之一。营业员聊聊数语便道破了西晋名士陆机为何远居都城洛阳却仍难忘家乡的“千里莼羹”了。在观前街西门等车时,我又朝街内远观了一小阵。夜已深,人潮慢慢退去。街上的花甲老人、时尚男女、儿童,神色怡然,脚步从容自然,这不正是大千世界里那久违的闲适么?

雨夜微冷,此去有家

载我回住处的出租车司机也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开了不到五分钟,我主动搭讪,和他攀谈起苏州小吃来。“变味了……”老师傅拖长了语气,说:“苏州的餐饮这几年变味了。现在到处是川菜馆、湘菜馆;一到晚上,街头巷尾又遍布烧烤、麻辣烫什么的,这些在以前都是比较少见的。”“是,其他城市现在也基本都这样,”我说。本来我还想再说几句,岂知他有点激动,打断道:“苏州饮食特点主要是甜、淡,那些麻呀辣呀我是实在吃不习惯。我也搞不懂烧烤有什么好吃的,看着都不卫生。”反观诸己,倒是并不排斥川菜湘菜,甚至特别醉心于剁椒鱼头,偶尔也尝几串路边的羊肉串,不过在这块苏菜重镇里,目睹菜系间平分秋色的局面,却也略感惊讶。老师傅说,近年来苏州建设力度加大,外来务工和居住人口大增,因不习惯苏菜口味,故而改变了餐饮业发展的格局。这又让我想起在园外楼享用晚餐时的场景,有几位桌友直呼菜味不辣、没味、不过瘾。不过,苏州也应当属于那些外来人口;在他们忙碌之语,能够尝到家乡的味道,却也成苏州之大。好在,我自认为品尝到了苏菜的极致。苏州菜不辛不辣,温润爽口,补气养神,不失本味,和这块江南水乡的文化气韵相和谐。

观前,追忆悄然逝去的年华

第二天白天全用在了听报告、作报告和分组讨论上。回答完大家对我的全部提问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步行回到住处。稍事休整,我便背上单肩包,带上相机,兴致勃勃地奔向山塘街了。山塘街的景致略似南京的夫子庙,沿河伸展,长可七里。当我气喘吁吁赶到新民桥桥头时,天色已晚,而河岸两侧无数串大红灯笼则早把河水与天空映得通红,加之人群熙攘,放眼望去,一派热闹场景。

彩灯、流水、石桥,你看得到吗...

我走下桥头,踩上山塘南段的青灰色石板路,就这样开始在这狭窄而又弥漫着浓浓苏州味的古巷里走马观花。刚走过古戏台不几步,我又折返。对,古戏台左侧果真是一家书店!远观之,店铺匾额上书着“琴川书店”四个字。我抑制不住惊喜,甩开大步跨进了店门。长方形格局的店屋异常狭小,分上下两层:一楼临街一侧因为堆满了新旧书籍的额缘故,只可供一人转身翻阅;二楼则是一间老照片收藏馆,对我并无太多吸引力。即使置身闹市,书店的顾客也异常稀少。彼时店内除了店主及其一位朋友之外,只我一人而已。他们聊他们的天,我翻我的书,互不叨扰。书架、书桌上密密麻麻堆满了书,其中大部分都是旧的,而且在我出生之前就已出版了。有一处书桌上摆满了形形色色的关于苏州历史和文化的书籍,比较新;其余则大多是历史、文学类旧书。从图书的内容来看,这位店主一定不是一般的书商,而是文化修养颇高的。我顺手抽出一本一九八零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阅微草堂笔记》试探地问了句:“老板,这书怎么卖的?”他中断了和友人的谈话,走过来说:“价格要看书籍的厚薄和出版社,这本你给二十元吧。”我于是放下这本书,继续淘起别的来,因为我已经有这部笔记了。书是好书,可是遇到懂书的老板,也是个头疼的问题;然而如果老板不懂得书的价值,那么我可能也不会有这偶遇好书的机会了。好书之人,大概都有此同感吧。半个小时之内,我或蹲下或起身或垫脚,像蜗牛一样从书店一端移到另一端,把店里的书籍粗略过目了一遍。店主也不去看我是否有偷书的嫌疑。最后,我决定买下中华书局古小说丛刊之一的《拾遗记》。店主说:“你就给十块吧。”我习惯性地皱了一下眉,但心中殊觉其物有所值。接过钱时,店主又说:“现在十块钱连吃一碗面都很勉强啊。”我笑着出了门,走进人潮时不禁又瞥了一眼琴川书店。不卖畅销书的书店是很难维持生存的(这一点只要看看现在的新华书店就能明白),作为顾客我计较书价,但是作为读者,我却打心底里希望琴川书店长青长存,泽被后学。我把这本小书小心地放进单肩包里,紧紧地背着,满心欢喜地徜徉在这繁华的街市里,时光仿佛凝滞了一般……山塘书院的苏州评弹渐渐清晰起来。一小队日本游客兴奋地边走边大声议论。我不知道他们在赞美什么,只听见身旁一名同胞放下相机,恨恨地斜视着他们道:“小日本!”

戏台,人去曲散

在御碑亭附近拍照留念之后,我便与七里山塘依依作别,折向石路,途中因灯光昏暗差点错过唐少傅白公祠。据说七里山塘的修建就是得力于当时担任苏州刺史的大文豪白居易的提倡,而白公祠也正是苏州人为纪念白居易倡修七里山塘而造的。白公祠左侧照墙上书“山塘始祖”,右侧书“乐府诗神”,字体浑厚敦实,笔力雄健,真不知当年的香山居士是如何心怀雅兴,冶游他亲手缔造的山塘。徒步抵达石路商业步行街时已过十点,大型商家已陆续停止营业,街上的人迹更加稀少。这里是苏州商业现代化的一个窗口,里面所展示的和别的城市并无差异。我拍了张“石路欢迎您”的路牌之后,就绕着长长的喷泉水池匆匆走了一圈,然后便沿着马路独自折返住所。夜晚的秋风略带寒意,安静的马路上偶尔驶过几辆出租车。路面被路灯染成了深黄色,拖着我那不情愿的脚步。我在苏州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听到的对话,呼吸过的空气,无一不叫此刻的自己心醉、留恋。苏州博物馆、园林、寒山寺、虎丘、五人墓……,有太多太多地方值得观览。虽然此刻我离它们很近,可是明晨就要返回南京。一时间,惆怅的心情涌上心头,堵得我低落不已。

都散了

隔天清晨醒来时,暖暖的阳光铺满了洁白的被子。是个好天气。洗漱、收拾、退房,一切我都有意拉长时间。直到走进苏州火车站候车大厅的一刹那,我才极不情愿地在心底与苏州作别。苏州,我还会再来的。

人生如灯

【补记:2011年11月初记。写于留洋前一年。以后的故事,以后再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