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3300 阅读时间:7分钟 一般人都知道,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像番薯),第二大岛海南岛(像椰子),但你知道第三大岛是啥吗? 答案是崇明岛(像……一条很长的蠕虫?) 崇明岛一点不小,面积占上海1/5,相当于大半个深圳。虽贵为三甲,但崇明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存在感远不如台琼。 崇明岛是过去一千多年不断冲积在长江口的泥沙聚合而成的。 唐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海,唐代开始逐渐出现几个沙洲,一直堆积到清代才出现一个大岛的样子,直到过去100年,崇明岛还在不断扩张,估计再过个三五十年,就要和长江北岸的南通海门连在一块,成为大陆一部分了。 崇明岛的土著居民,主要是从北边的海门、启东移民过来的,但1958年中央把原属南通的崇明县划归上海,从此崇明人的角色就非常尬—— 在全国人民眼里,他们是上海人;在上海人眼里,他们是崇明人(很特殊的一群“乡下人”);而他们自己,也长期把“崇明”和“上海”作为对等的两个地域概念,每次坐船去宝山码头,都说“我去上海了”。 改革开放后,因为交通不便,崇明并没有像对岸的上海一样在现代化道路上飞驰,因为产业单一,经济相对落后,大量崇明人只能选择去对岸谋生。 记忆中,以前上海对出租车管理非常严格,司机必须有上海户口,但2000年代以后,开出租已经没以前那么赚钱了,成了很苦逼的体力活,于是很长一段时间,上海的出租车司机都以崇明爷叔为主,到2010年后,开出租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在陷入深度老龄化的上海,愿意开出租的崇明爷叔也越来越少,被逼无奈上海放开了户籍要求,上海出租车的服务质量就……哎~ 最悲催的是,不知哪一年起,中央给崇明岛定调:作为上海后花园,崇明要建设成一个国际生态岛。 这话听起来很酷,实际上宣判了这个小岛在经济发展上的“死刑”。 所谓生态岛,就是你只需要做两件事:种地和种树,最多周末给上海人来开开会,度度假,打打球,搞搞农家乐。 重工业,轻工业,现代服务业甚至互联网产业都一律不许发展,甚至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娱乐业也不许搞。 据说当年崇明岛一度有希望把迪士尼项目争取过去,最后韩大大拍板,别乱搞!迪士尼只能建在浦东,离浦东机场那么近,未来大有前途,崇明就给我老老实实安安心心当后花园,把北方来的沙尘暴给我挡住就行~ 所以在《“上海第三机场”拍板,我看到了别样的机会》一文中,我就斩钉截铁地说过,上海第三机场绝不可能选址崇明,崇明定性生态岛,那就是后妈生的——不会再有人疼。 只有一个地方除外——同属崇明区管辖的长兴岛正好位于长江主航道咽喉位置,所以定位成以船舶、港机制造业为主的海洋装备岛。 长兴造船基地能造7000个标准箱的大型集装箱船,能造出30万吨级的超大型豪华邮轮(今天世界最大豪华邮轮也只有22万吨),还能造中国第一艘弹射型大型航母! 长兴造船基地,全球最大的造船基地 但……这和崇明老百姓关系也不是很大… 就像最新的北京城市规划中,密云、怀柔这些郊区基本都不能大规模开发,要成为北京的生态屏障,挡住内蒙来的沙尘暴…… 毫无疑问,在这样的顶层设计下,一代甚至两代崇明人,为了上海更美好的发展,就被牺牲掉了。 即使如此,崇明也不能坐吃等死鸭~ 制约崇明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交通不便。 2009年,崇明长江隧桥建成通车,崇明终于有了连接上海的路上交通。 崇明长江隧桥 但有三个问题: 一是只通汽车,没通地铁,普通人出行还是很不方便,毕竟过桥费就要100元; 二是逢年过节,长江隧桥必然堵成屎,通行能力完全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三是长江隧桥一头连在上海浦东外高桥港区,这是上海最东北的偏僻位置,上海人去崇明要绕路,另一头连着崇明最东边的陈家镇,而崇明县城在西边的城桥镇,大部分崇明人去上海市中心也要多绕行40公里,依然不方便。 但要建更多的交通设施,不管是地铁、高铁、高速还是地面上的有轨电车,都要钱。 动辄几十亿的经费,市里会拨一部分,但大部分,还要崇明自己想办法解决。 你不许我发展任何赚大钱的产业,我就没有足够的税源,可又要我自己掏钱做基建…… 苍天啊,我太难了~~~ 上海说这样吧, 我给你一个独特的税收政策,让你能吸引人家来你这注册公司,但实际经营地不在崇明,这样就能帮你获得税收了。 这里要简单介绍下中国的企业税收制度。 企业卖出去一个商品,获得一份收入,就需要给买家开具一张增值税发票,当前对应的税率是3%-16%不等,另外还有一些地方附加费。 这钱到了公司账上,也不能随便用,如果要作为工资打到个人账户上,就要交一笔个人所得税,税率3%-45%不等,再扣除其他各种经营成本,剩下的钱就是公司利润,要再交10%-25%不等的企业所得税。 这钱到了公司或个人手上,再问其他公司买商品,对方也要交增值税,钱到账后,也还要交个人或企业所得税…… 在整个商品服务流通的过程中,政府不断在收循环税,市场越繁荣,交易越活跃,税收就越多…… 崇明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帮你注册采用核定征收模式的个人独资/有限合伙制企业。 很多企业名字最后叫“工作室”、“事务所”、“加工厂”、“服务中心”的,大多就是这种。 当年范冰冰们就是用这种核定征收的法子,开了很多明星工作室,从而把自己的巨额收入化整为零,实现大规模逃税的目的,所以据说现在这个政策对影视类公司不再适用…… 简单说,采用核定征收的企业,增值税还是按规定交,但企业所得税为零,只要按企业营收的0%-3.2%,向股东征收个人所得税。 这样企业和员工就不需要再挖空心思收集发票制造成本来降低企业利润,从而降低企业所得税的税基,为了区别于这种传统的“查账征收”(成本利润统统查账),所以才叫“核定征收”(成本不清楚,利润核定)。 而一般的企业,要按照利润的25%征收企业所得税,股东分红再按20%征收股东个人所得税,合计税负高达40%。 从40%大幅下降到0%-3.2%,天壤之别~ 当然,如果是年营收超过500万元的大企业,还是得按“查账征收”模式,因为增值税和所得税都是中央、市、区三级分账,崇明还能把自己可支配的那部分税收的50%-70%返还给企业。 像增值税,区财政能分到32.5%,最高就能退还企业22.75%,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区财政也分别能分20%和22%。 这意思就是,大家赚点钱都不容易,你交的税,我能少收就少收,能多退就多退,尽量给你减负,我们崇明要啥没啥,只要你留口汤给我们喝,就感激涕零了 对了,听说上海另一个后妈生的孩子——金山区也开始搞这种创收了…… 事实上,今年宏观经济下行,企业盈利普遍下滑,政府在减(退)税让利方面真心下了很大的力气,我自己的公司今年都收到好几笔退税了,有的是中央的,也有区一级甚至镇/街道一级的退税补贴,相应的,政府自己和公务员们就得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了……作为纳税人,我心里对党和政府如此体恤百姓,充满了感激之情,社会主义真的好啊…… 咦,怎么火车开那么远了… 总之,如果你是自己开公司的,但规模不大,这种“核定征收”模式,真的非常省税,可以考虑一下。 扯了半天,我用小拇指想想也知道,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房子咯 我的答案简单粗暴:整个崇明岛的房子都不值得投资,过去不值得,现在不值得, 将来也不值得。 因为崇明未来不会有什么需要吸附大量新增人口的产业,没人来,房子以后租谁卖谁? 按照规划,崇明到2040年的常住人口要控制在70万以内,这样才能适应“国际生态岛”的人口承载力(人口爆炸还生态个屁啊~) 实际上,因为留在崇明没有发展前途,压根不用考虑规划限制,崇明这些年人口已经在快速流失了,年轻人大多头也不回直奔上海,并希望在上海买房安家。 留在崇明的大多是中老年人,本身就有自住房。现在崇明连6层楼以上的高层建筑都不许盖,绝大部分商品房都是低密度的别墅,以后想脱手也不容易。 就算崇明未来交通变得非常便利,崇明也依然只是南通等苏北地区居民前往上海的快速通道,以及上海人周末农家乐的基地,并不会给崇明本身带来多少实际购买力。 对了,崇明的限购限贷政策和全上海一样,岛外人士就更不会轻易把宝贵房票浪费在崇明了。 过去几年,绿地、融创等开发商在崇明岛最北部造了不少楼盘,主打不限购、不限贷、可落户70年产权。 ![]() 崇明融创海上桃源 因为1958年把崇明岛划给上海的时候,崇明岛北边还有两个小沙洲(永隆沙、兴隆沙)离岛较远,离南通较近,就留在了南通,但因为泥沙不断淤积,最近这些年,已经和崇明岛连成一体,但行政区划上依然贵南通管,所以不限购不限贷。 但买了这种房子的滋味,谁买谁知道哈 可怜孤子无人疼,一首凉凉赠崇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