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也会痛-杏林拾弊*星星论道

 健康讲坛 2019-09-23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这是中医的训律,也是许多百姓熟悉的一句口头禅。这句话没有一个确切的解释,但是大意都是差不多的。就是当一个人经脉瘀堵,就会在相应的身体部位产生疼痛;一个人身上没有疼痛,则说明经脉是畅通的。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这句话看起来非常准确,无可争辩。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不是的。
    我们先来看看不通则痛
    我们一般会认为不通则痛是指经脉,而不是说血液。其实,中医的这句话,我认为是包含了血液的,也就是统称的血脉。许多人都会有毛细血管堵塞的现象,尤其是中老年朋友,而一些患有慢性病,比如糖尿病的人更是如此。这些人在末端血管堵死或坏死,其神经末梢也会随之坏死,这时候病人不会有任何的疼痛,即使被烫伤也不会有丝毫的感觉,怎么能说不通则痛呢?
    还有许多因为病症不得不截肢的病人,也会生活的很长久,他们也不会感觉到疼痛。腿脚上的经脉、血管都没有了,按道理说,全都不通了,应该天天疼痛才对呀。
    其实,许多慢性病到最后发展成绝症,其过程并没有疼痛的产生。比如食管癌初期、子宫肌瘤等等。许多疾病都是例行体检时发现的,而并不是因为疼痛才发现的。
    我们再来说说通则不痛。
    血脉通了,就一定不痛吗?不是的。
    比如坐骨神经痛,就不一定是血脉不通造成的。还有跌打损伤,筋腱拉伤,甚至一些人吃多了会胃痛,等等。这些都不一定是血脉不通而造成了疼痛。
    所以说,通则不痛,不通则痛。我们要辩证的看,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引起我们疼痛的肯定是相应的神经受到了触碰,而造成这种触碰在正常情况下要么是挤压,要么是冷热,要么就是相邻相关筋膜的痉挛,因为一般神经都是附着在筋膜上的。
    比如胃寒的人一旦着凉,而相应胃的部分就会痉挛,而这种痉挛恰恰影响到了其中的神经,就会造成胃痛。反之这种痉挛没有牵扯到神经,那么,即使胃着凉了,也不会引起疼痛。其它的四肢、脏腑也都如此。
    所以,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这句中医的经典台词是错误的,是片面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痛一定是有病,不痛不一定没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