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昭原定灭蜀后三年大举伐吴,为何司马炎拖了17年才执行?

 思明居士 2019-09-23

独特分析视角,不一样的历史解读,欢迎来到圆桌历史

司马氏一族,自晋宣帝司马懿至晋武帝司马炎,经过三世经营,终受禅代魏称帝,建立西晋。按照司马昭<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在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的战略部署,西晋需先平定蜀汉,三年之后,再顺长江而下,水陆两用,直取孙吴。所以,司马昭平定诸葛诞与文钦的叛乱后,于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首先开启了对蜀汉的征讨。

但事与愿违,蜀汉灭亡后,司马昭未能执行原定“三年之后”的灭吴计划,亡于咸熙二年(公元265年)。直至西晋咸宁六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才大举伐吴。伐蜀与伐吴之间相隔17年之久,远远长于司马昭的“三年之约”。为什么相隔如此之久,司马炎才下令伐吴,这期间西晋做了哪些准备,本文将逐一介绍。

司马炎雕像

司马氏政权需要时间平稳过渡

  • 司马炎稳固自己权力

司马炎在咸熙二年的五月才被立为晋王太子,咸熙二年的八月司马昭去世,期间司马炎被立太子仅三个月。更何况司马昭在世时,还曾有意让司马攸做太子,所以司马炎接替晋王之后,首先需要稳固自己的权力,根本无暇顾及司马昭原定的三年伐吴计划。

司马炎接替晋王爵位后,先后任命何曾、裴秀、贾充等人掌控朝政,这几位都是司马炎的忠实拥趸。

  • 司马炎受禅,代魏称帝

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两代的经营,司马氏已具备了代魏称帝的实力。司马炎代魏称帝后,西晋作为一个新晋的政权,第一考虑的因素还是稳定。虽然毌丘俭、诸葛诞、文钦等人的叛乱已经平定,但是西晋内部仍存在着曹魏的残余势力,所以排在伐吴之前的要务之一仍是稳固西晋政权。

简而言之,司马昭的去世延缓了西晋伐吴的战略部署,司马炎继位后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稳定自己的权力以及新建的西晋政权。

巴蜀之地需要时间稳定治理

虽然司马昭消灭了蜀汉,收复了巴蜀之地。不过邓艾之乱、钟会反叛都表明巴蜀不是一块易与之地,蜀地的局势并不乐观。经过刘备、诸葛亮的经营,蜀汉政权在巴蜀百姓心中仍具分量。比如,在听到后主刘禅投降的消息之后,蜀汉的主力军<将士咸怒,拔刀斫石>,蜀汉的建宁太守霍弋更是态度强硬:

若魏以礼遇主上,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资质通鉴·卷七十八》

所以,西晋需要尽快的安抚蜀地人民并且找到合适的治理者。

司马昭原定灭蜀后三年大举伐吴,为何司马炎拖了17年才执行?

曹魏伐蜀图,来自网络

  • 西晋对蜀地上层阶级的安抚

蜀地的政权结构比较复杂,主要有两部分组成。第一是蜀汉刘氏宗室及荆州集团,代表人物就是后主刘禅;第二是巴蜀本地的地主政权,这一部分又分为两个势力,一是投降派:代表人物就是劝刘禅投降的谯周等人,二是主战派:也是蜀汉政权的拥护者,代表人物是罗宪、樊建等人。

在如此复杂的结构下,西晋稍有处理不当,就会立刻激起民变,让刚刚平定的巴蜀波澜再起。所以,司马昭对各方势力均采取了怀柔政策。首先是将刘氏宗室等人迁移到中原之地,割断他们与蜀地的联系,并给予丰厚的赏赐,后主刘禅被封为:

安乐县公,食邑万户......弟、兄、子、孙为郡都尉侯者,五十余人。《华阳国志》卷七《刘后主志》

其次,将诸葛亮、蒋琬、费祎等深的巴蜀之心的将领的子孙迁移至中原,给予丰厚的奖赏并酌情录用。

最后,司马昭对蜀汉本土的地主阶级也毫不吝啬,投降派自然不用说,谯周深得司马昭的欢心,如果不是身体原因,必会重用。主战派的樊建、董厥等人也被封为列侯。

通过对蜀汉上层阶级的封赏与安抚,司马昭逐步稳固了蜀汉的局势。

  • 削弱巴蜀之地的军事基础

在拉拢地主阶级的同时,西晋又陆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未来巴蜀之地反叛的可能性。首先是遣散蜀军的军队,给予一定的补贴,让战士回乡务农。其次是以免除二十年田租为条件,将部分本土大族迁移出巴蜀之地,削弱地方势力。

即便如此,巴蜀之地仍是反叛频繁、动荡不安。在晋武帝的泰始四年、七年仍有打着“诸葛都护”旗号起义的民众。直至王浚出任益州刺史后,巴蜀之地的百姓对西晋才逐渐有了归属感。

按照司马昭的部署,西晋必须先取得巴蜀之地的稳定,然后才可大举伐吴,以免出现多线作战,反噬西晋政权。所以,司马炎需要时间来解决蜀地动乱的局势。

司马昭原定灭蜀后三年大举伐吴,为何司马炎拖了17年才执行?

谯周劝降图

施行怀柔政策,收买孙吴人心

司马昭与司马炎对孙吴的另一重要策略就是争取民心。早在甘露三年,吴将唐咨、孙弥投降时,司马昭就主动放投降的吴兵还家,以彰显司马氏的宽容:

帝曰:“就令亡还,适见中国之弘耳。

司马炎延续了这一策略,仍以争取吴国民心为主。消灭蜀汉之后,虽然西晋与孙吴之间仍有战役,但是西晋三条战线中的荆州羊祜、益州王浚、豫州王浑在伐吴前几十年中都以争取吴人民心,瓦解孙吴内部为主。

羊祜在荆州之时除了驻守边防之外,其次便是收买吴军人心。羊祜每与吴军对战,不用诡计,正大光明战斗,抓捕的吴军俘虏也被遣散回家。羊祜还厚葬战场上死亡的吴军将领。晋军收割了吴人的稻米后,也会用绢丝来抵偿。如果晋军打猎误伤的吴人的家禽,也会给予赔偿。

经过羊祜在荆州多年经营,吴军将领前来投诚陆依附。吴人对羊祜心悦诚服,并亲切的称羊祜为羊公。

时任豫州刺史的王浑与孙吴边境相接,也是采取的怀柔政策:

浑与吴接境,宣布威信,前后降附甚多

先后担任巴郡太守与益州刺史的王浚是西晋西线的主导。同样,在怀柔这方面王浚也不遗余力。巴蜀与孙吴的边境,因常年交战,徭役严重,百姓生了男孩大多都不养育。王浚<宽其徭课>,凡事生育的人都减免徭役,人口才陆续增加。转任广汉太守后,王浚继续施行仁政,也得到了当地百姓的信赖。

升职为益州刺史后,王浚仍以恩惠仁政为主,收获了<蛮夷徼外,多来归降>的效果。因王浚深的益州百姓的爱戴,所以羊祜后来才推荐王浚继续留任益州刺史,为伐吴做准备。

羊祜、王浑、王浚作为三线方镇大员,严格执行司马昭的“中国之弘”政策,将西晋宽厚仁惠的形象渗透到了吴人内部,于孙皓的残暴形成对比,为后来摧枯拉朽的伐吴战斗埋下伏笔。

司马昭原定灭蜀后三年大举伐吴,为何司马炎拖了17年才执行?

西晋伐吴路线

厉兵秣马,积蓄伐吴所需

司马氏灭蜀后,国力消耗巨大。尤其是蜀吴边界的相接之地,因连年战乱不断,百姓民不聊生。大举伐吴,需要军队与粮草。所以,在灭蜀之后的这段时间,西晋处在一个养兵蓄锐的阶段。

以益州来看,经过王浚的一番治理,益州的人力与财力都有提升。原来因王浚存活的巴郡男子不仅到了“堪徭役供军”的年龄,而且愿以死报答王浚:

其父母戒之曰:“王府君生尔,尔必勉之,无爱死也!《晋书·王浚本传》

在财力方面,王浚可在益州制造出众多<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的大船,足以证明,经过休养生息之后,西晋实力大增。

镇守荆州的羊祜也是同等境遇。羊祜到任荆州之初,荆州军队<无百日之粮>,仅仅三年的休息之后,便有了<十年之积>,足以粮草充足,足以应对重大的战事。

通过长达十七年的秣马厉兵,西晋的人力与财力足以承担伐吴的所需。

平定西北边境的动乱

西晋建立之初,西北边境从没消停过。到了晋武帝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强大的秃发树机能开始在西北边疆作乱,中原的晋军遇到鲜卑族强大凶悍的草原骑兵后,屡遭大败。从公元270年至280年的十年间,秃发树机能与西晋军队多次战斗。西晋众多名将,如秦州刺史胡烈、苏愉、牵弘、杨欣等人先后死于秃发树机能之手,让晋武帝司马炎惊呼<虽复吴蜀之寇,未尝至此>,以至于发出了<谁能为我讨此虏通凉州者>的感叹。

直至马隆的出现,才为晋武帝司马炎消除了西北的心头之患。西北地区与巴蜀地区一样需要稳定,西晋首先需要排除这两个地区的后顾之忧,才能放心进行伐吴大业。

司马昭原定灭蜀后三年大举伐吴,为何司马炎拖了17年才执行?

武器发明家--马隆

总结

司马炎并没有严格执行司马昭“灭蜀后三年”伐吴的计划。不过,在司马炎逐一解决了上文中提到的诸多问题后,西晋伐吴的过程,可谓是势如破竹、兵不血刃,短短的两个月就消灭孙吴,六合混一。如果没有长达十几载的厚积,西晋仓促伐吴,胜负难料。

以上就是本期的圆桌历史,欢迎关注、评论、转发,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