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意志大猪肘子

 犇羴鱻馫 2019-09-23

说起对德国的印象,人们都很容易会想起:奔驰、宝马、大众;飞机、坦克、元首;足球、啤酒、香肠;以及,猪肘。

德意志大猪肘子

德国猪肘(图源:维基百科'Schweinhaxe'页面)

这道外国人看来'到德国必吃的一道菜',在德国人心目中也绝对是德意志传统厨艺中的经典项目之一。喷香流汁的猪肘,配上清爽可口的酸菜,这时如果再来上一杯气泡丰富的皮尔斯(Pils)或是麦香浓郁的酵母白啤(Hefe-Weizen),那真可谓是大快朵颐,交织谱写着舌尖上的交响。

南北有别——双倍的快乐

由于地域、宗教、环境、文化、历史、……的差异,在南德和北德猪肘的做法有很大差异。在南边,以巴伐利亚为代表,施瓦本以及奥地利地区的烤猪肘(Schweinhaxe)最为出名;在北边,则是勃兰登堡等地,以柏林为代表的冰肘子(Eisbein)著称。

在巴伐利亚的十月节(Oktoberfest),烤肘子配啤酒是游客们必点的一道佳肴。肘子会先在蔬菜高汤里熬煮入味,再放入烤炉中煎烤至流油,最后通过高温炙烤将猪皮烤得焦香酥脆。坐在20米外的露台,都能闻到这让唾液腺不安分的香味。常常会配上土豆、黄芥末酱、啤酒等一起食用。光是在每年十月节,短短半个月时间就有超过8万个肘子被吃掉。

德意志大猪肘子

烤猪肘(Schweinhaxe)(图源:维基百科'Eisbein'页面)

在北边以柏林为代表的冰肘子(Eisbein),常常被翻译为'水晶肘子'。猪肘经过长时间的腌制,再通过长达3到4个小时的小火慢炖,使肥油全部融化到瘦肉中。再经过轻微的油炸,使外层酥脆即可上桌。肘子的肉糜配上清新的酸菜,两种不同的味道,双重爽快的享受。越是传统的猪肘做法,越被要求更长的腌制时间。

德意志大猪肘子

水晶肘子Eisbein(图源:维基百科'德国猪肘'页面)

众说纷纭的起源

对于这样一道脍炙人口的传统菜式,自然引起了各个地区的群雄逐肘,因此其起源也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晶莹剔透的冰肘子在盘子里配上酸菜,就像是冰和雪,因此得名'冰肘子'。

也有人考证,'Eisbein(直译为冰腿)'起源于施瓦本方言的'isläggor'或是挪威语的'islegg',等同于德语中的猪肘'Schweinhaxe'。而'islegg'在挪威语古意中指的就是溜冰鞋。大约5000年前的斯堪的纳维亚人还不会制作鞋子,他们会把动物的胫骨利用起来做成冰刀在冰面上滑行,随着数次民族大迁徙,这项技术与名称就被带到了日耳曼尼亚地区。到了13世纪的英国,仍然有青少年在'传承'这项古朴的技艺。

'当沼泽和苔藓结冰的时候,一群年轻人就会在冰面上玩。有的人大踏步地行走,一滑就是好远;有的人把骨头绑在自己脚上或者鞋跟上,用两根棒子把自己滑出去,快得就像鸟飞过天际,或是离弦的弩箭。'——威廉·菲茨史蒂芬(William Fitzstephen)

德意志大猪肘子

骨制溜冰鞋(图源:维基百科'Ice skate'页面)

同样是词源,有人认为'Eisbein'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高地德语中猎人与医生所使用的专业词汇'īsbēn',他在今天指的是髌骨(Hüftbein)。而这个'髌骨',可以追溯到更早古希腊的'ischíon'。'髌骨'经过了时代变迁与无数次转译,最终成了餐桌上的美食,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了。

在南德与奥地利,也有人说烤肘子曾是奖品。在神圣罗马帝国一个小乡村里,一帮带着浓厚乡音的赌徒们经历了一天激烈的战斗,获胜者终于在傍晚脱颖而出。他从村长的手中结果象征着胜利的猪肘,喜洋洋地绕村一周,进行他胜利的游行。而其他参与者都跟在他的身后,准备到他家里去分享(争抢)这来之不易的战利品。

这道烤肘子实在是历史太悠久,太家常了,以至于我们现在很难去考证到底哪一种假设才是它真正的起源。

就是要吃肉

透过各地激烈的论战,我们仍能窥见一些背后的历史。

早期日耳曼人以游牧生活为主,当时的猪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见白白胖胖傻乎乎的样子,而是处于半驯化状态的野猪,身负鬃毛,面露獠牙。日耳曼人带着他们的猪到处迁徙,甚至将猪带到前线作为军队的重要战略补给。当日耳曼人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会杀猪来庆祝与献祭;而当罗马人战胜了这群野蛮人的时候,这群牲口自然也难免于灭亡。

罗马帝国后期,罗马本土部队逐渐凋敝,大量雇佣蛮族军队。传说,有这么一支日耳曼军队产生哗变,原因竟然是猪肉供应不足。

早期中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陨落,其相对朴实的生活理念与其农业技术接次失传,以及一些气候原因,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下降,人们对肉类的依赖渐增。

公元1000年前后,欧洲本土的科技逐渐进化,原本'黑暗'的中世纪开始有了点点星光。在气候的帮助下,新发明的'三年制轮作'为欧洲提供了大量的谷物,减少了对农民的依赖,对城市发展提供了保证。

作为低贱的农夫每年都可以吃到至少33千克的肉;而骑士老爷则每年可以吃到至少150千克的肉。他们几乎什么都吃,除了黑暗的海狸肉、乌鸦肉,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猪肉。这个时候的猪,仍然是未完全驯化的青面野兽,不同于今天的猪圈,他们曾在森林中被放养。树木可以给猪提供保护,森林中有猪所需要的食物,同时也使他们远离农田保护农作物的安全。因为猪什么都吃,也几乎不用管理,使得他们成为了欧洲最受欢迎的畜牧品种之一。

当村镇开始出现余粮的时候,对于粮食的自由买卖也就出现了。公元1100年左右,中世纪欧洲终于出现了面包店与肉店。有了肉,人们可以在火上想怎么烤就怎么烤,也许烤猪肘就在这个时候开始流传开了。

德意志大猪肘子

反应中世纪猪的饲养的画作

(图源:维基百科'Geschichte der Schweinehaltung'页面)

据当时的神学家宾根记载,在12世纪,有人将酸菜的技艺带到了德国,并将酸菜作为药物使用。13世纪蒙古西征带来了卷心菜,这种耐寒的作物能够适应北部大部分寒冷地区。结合欧洲酸菜技术与耐寒的卷心菜,人们得到了流传至今的德式酸菜。也许就是在这时,可能是处于保鲜与存放的目的,可能是出于食物与药物结合的食疗;也可能是黑暗料理的一场试做。总之,人们开始用酸菜腌制猪肘。也许是因为酸菜为北德特有的原因,这种'水晶猪肘'至今仍在北德地区盛行。

德意志大猪肘子

德国酸菜(图源:维基百科'德国酸菜'页面)

到了理性的19世纪,德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猪的饲养、培育进行管理,从国外进口了许多猪的品种,还潜心研究更适合饲养与食用的猪。1898 年,两种叫 Edelschwein 和 Veredeltes Landschwein 的肉猪品种研制成功,产量又大又好吃,此时德国的猪肉消费量开始大量增加。其中,Edelschwein 在中国被称作'大白猪'。本身就是农家菜的猪肘,在低成本原料的带动下,更加迅速地在全德国,甚至欧洲扩张。今天,几乎在任何一家传统德国餐厅,都能点到一份令人垂涎三尺的猪肘。

德意志大猪肘子

大白猪(图源:维基百科'Large White pig'页面)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猪肘吃得太多比较上头,从16世纪开始,德意志人就会用'Schwein haben'来表示幸运的意思。此外,德国人早在1909年就在斯图加特特地修建了猪博物馆。

德意志大猪肘子

位于斯图加特的猪博物馆(图源:维基百科'Schweinemuseum'页面)

猪猪们一路走来,来到我们的餐桌也是一条艰难的路。然而,小编只管它好不好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