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琉璃耳珰

 芸斋窗下 2019-09-23

华小燕


正视图


俯视图

《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刘兰芝“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这里的明月珰为何物?从文献记载可以得到一些答案。据汉代刘熙《释名·释首饰》记载:“穿耳施珠曰珰”,《风俗通》亦载:“耳珠曰珰”,《广韵》曰:“珰,耳珠”,从记载可以推断,耳珰应该是一种珠形的耳饰。到底珰的形状是怎样的?让我们用发掘出土的实物来一探究竟。 

     兰州博物馆于1987年在永靖县罗川村小塬发掘清理一座东汉墓葬时,发现了一对蓝色的琉璃耳铛,这对琉璃耳珰现收藏于州博物馆。出土时耳珰表面附着一层黄色薄膜,遇空气,薄膜脱落,呈现出透亮的蓝紫色玻璃质光泽。这对琉璃耳珰,状如现代的腰鼓,大小一致,通高1.2厘米,上端直径为0.8厘米,下端直径为1厘米,重0.001千克。两个耳珰器型小巧,做工精细。上端小,下端大,中部有明显的收腰,两端如喇叭形,中间穿一孔,其颜色为湛蓝色,清透靓丽,呈半透明状,质地清润,色泽绚烂。由于它们是由透明而富有光泽的材料制作而成,所以会呈现出明月般的光彩。据此而言,被称为明月珰,绝不为过。 

耳珰的起源地,现在多接受汉代刘熙的观念,刘熙在自编的名词解析辞典《释名》中如是说:“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耳珰从西域传来应该是没错的,我们今天看新疆以及敦煌留存下来的魏晋以及早期的佛教壁画,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天神(无论男女)或者信使他们的耳垂常被一种类似耳珰的环扩大,有甚者耳垂中穿过一个直径至少在5厘米以上的圆形耳环。 

戴耳珰的习俗,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到了汉代,戴耳珰风靡全国,珰成了当时妇女常见的一种耳饰。隋唐时期,耳珰已逐渐被耳钉代替。只是偶尔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春雨》中也作“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现实中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