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释道

 释迦摩欲 2019-09-24

儒家、道家、佛家精妙

很欣赏这几句格言: 人往往得意时候是个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到了绝望的时候便是佛家了。

对这句话原本是这么理解的:得意时就想装绅士,装圣人,讲仁义道德来抬高自己;失意时就想其实我是不与人相争相比,不然谁能与我相争相比;绝望时就想着我要看破红尘四大皆空,凡尘俗世不是我该呆的地方。总的来说在每个普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阿Q!

今天查了下资料,发现自己当初的理解的如此的狭隘……

有人给了这么个解释:

儒家:入世、有为、现实。所谓“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它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社会。儒家创始人孔子有这两句名言,一是“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重视生命,不关注死亡以后的状态。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现在这么郁闷烦恼,自己的事情还没治理好,搞这么多鬼事干吗?所以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这就是说到儒家的“入世”情怀。

道家:超世、无为、超现实。

所谓“超世”,用庄子的话讲又叫忘世、游世。“超世”可以这样说,就是道家的思维跟儒家不一样。儒家思维看问题都是在面上看,那么,道家是一个否定性的思维,它就是对现实的制度、社会的运作、人与人的交往,都是采取一个批判态度,用哲学的话说,就是超越经验、超越常识、超越对立、超越区分,来追求一种人道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超世又和无为相联系。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他对知识、理性的东西,持超越的态度。哲学上讲超越的概念,说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因物之性,顺物之情,顺势而动”,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依顺事物的本性,依顺人的本性真情,依据本性和规律去办事。这就叫无为。因此道家讲的无为,前面必须要有两个字加以规定,这就是“自然”。所以我们在谈道家无为思想时,一般就说“自然无为”。

佛家:出世、空无、非现实。

佛家讲所谓非现实,就是说人在这个红尘世界,由于诸多污染,使其固有的本性不能呈现,而产生种种执着幻想、诸多痛苦烦恼。所以佛教认为要把它解脱了,要把它超越了,要把它洗净了,这样就能离苦得乐,这是佛陀的本怀。因此我们说,佛教之教义,就其本质而言是积极的。    最后,用北宋一位皇帝的话讲,儒家是治国(事)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