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浅予人物画欣赏

 学无止境coco 2019-09-24

画家叶浅予

叶浅予(1907—1995),原名叶纶绮,笔名初萌、性天等,杭州桐庐人,是我国当代中国画大师、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漫画先驱者。

叶浅予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坚持自己的创作道路,最终创作出独特的意笔水墨重彩舞蹈人物画,并被大众所喜爱。

《梅兰芳》

叶浅予从小喜欢看戏,在创作舞蹈人物的同时,也喜欢创作戏曲人物。《穆桂英挂帅》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新中国成立后精心编演的新戏,在20世纪50年代轰动一时。此图所表现的是梅兰芳扮演的穆桂英手举帅印、壮志凌云、豪情满怀的精彩瞬间,体现出一种“动中有静”的美感。难能可贵的是,画家寥寥数笔勾勒的梅兰芳头像神情容貌皆酷似本人;用淡墨勾勒,淡墨涂色,只有头面和戏衣的领口略作点染。此作堪称是他戏曲人物画中的精品。

《平凉麦客》

平凉是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在中国北方,各地麦子成熟的时间不同,一些以收割麦子为职业的人,在麦收时节,忙碌在各地麦田、赚取收入。这些人大多体力较好、技术过硬、勤奋肯干,他们被称为“麦客”。

此画中,两个青壮年男子身背行囊和割麦子的工具,头戴斗笠,身穿白衣,下着灰色裤子、黑色布鞋,他们身后携带的大红花布棉被增添了画面的喜感,使得这种背井离乡“讨生活”的奔波,仿佛充满了希望和憧憬,也反映出特定时代背景的特色。

《青春》

扇舞源于古代巫女活动及民俗活动中的扇子表演,是女性表演的道具舞蹈,后发展成单扇或双扇舞两种形式。扇舞动作细腻,节奏多变,以女性舞蹈活泼、优美的特点,表现女性纯朴、善良、活泼的美好形象。画面很好地捕捉了小姑娘扇舞表演中高举扇面时瞬间的动态、神情和心理活动。

要表现出这么精妙生动的情景,同样需要极其高超的线条造型能力和概括能力。

叶浅予关于扇舞的作品很多,各具风采,这与他在舞蹈速写上长期积累后的高超功力是分不开的。此图设色单纯,不同深浅的墨色和红色让人感觉醒目而又丰富。

《沈家门即景》

沈家门是东海舟山的大渔港,面对佛教圣地普陀山。

作为杭州富春江畔桐庐县人,叶浅予经过半生漂泊,于1947年定居北京,但仍念念不忘江南故乡的山水。1963年,他出过一本名为《江南风光》的速写小画册,之后又根据速写与老家渔民生活的经验,画了《出海》《江南集市》《船老大》等作品。

《沈家门即景》画面质朴清新,海以大片空白来处置,气魄极大。渔民摇橹的动势生动,衣襟以节奏甚快的线条与大裤脚裤的泼墨渲染形成对比。船舱内跳动的鱼与背景的点点渔帆、石岸互相呼应。画家洗练地挥洒而就,潇洒画出渔民从大海捕鱼而归的壮阔场面。

当年叶浅予在指导学生写生时,观念就是以自己熟悉的手法画熟悉的内容。除了表现舞蹈与少数民族外,老家的风土人情也是萦绕在叶浅予心头的题材。

《北方扇子舞》

《北方扇子舞》

20世纪60年代是叶浅予舞蹈戏曲人物画的黄金时代。此图表现一长辫子的北方姑娘右手拿扇子,左手持手巾,欣然起舞,人物顾盼的神态与手脚的动态非常和谐轻盈,一脚后抬时产生的透视感尤为生动。轻盈的动态美、舞动的韵律美散发出青春的活力。此图的配色最是令人赞叹,粉红上衣葱绿围裙,中有绣花图案;扇子边上有淡绿的绸布装饰,扇面上是浅红牡丹淡绿叶,牡丹花的颜色与上衣、手巾相呼应,围裙上绿底红花的绣花与扇子相呼应。

《背篓舞》

《背篓舞》

此图题款为“六十年代为’彩蝶纷飞'所作插画,一九七七重写。”“彩蝶纷飞”或许是一个舞蹈综合节目,此后画作中也有类似题款。民族舞蹈起源于人民生活,其肢体动作语言,以日常活动抽象化为表现形式。这是贵州少数民族的背篓舞,背篓是劳动工具,少数民族的舞蹈常常以劳动工具为道具,表现欢快的劳动场景。两个姑娘动态、服装都是一样的,赤脚,头上羽毛为饰,一前一后,前浓后淡,前面的人物省去双脚,避免和后面的人物过于雷同。

《在内蒙草原上》一

《在内蒙草原上》一

“碗舞”亦称“顶碗舞”,为蒙古族舞蹈。相传其起源于古代打胜仗的人们于庆功宴上拍掌击节、击酒盅助兴的舞蹈,后发展演变成今天头顶瓷碗之舞。叶浅予此画中舞蹈者身着鄂尔多斯妇女服饰,头顶四个瓷碗翩翩起舞。舞蹈时头部沉稳、上身端庄,碗与头似为一体;甩腕挥臂时的动作刚柔相济、洒脱优美。其以温雅婉约的技巧表现的高难度动作,如连续快速“平转”“碎抖肩”等,充分显示出舞者的技艺水平。此作生动刻画了蒙古族妇女端庄而热情、柔美又豪爽的性格特征,所绘“碗舞”舞姿轻盈流畅,极富叶氏少数民族舞蹈人物画的独特魅力。

《在内蒙草原上》二

《在内蒙草原上》二

在舞蹈速写上,叶浅予造诣独到,善于用简练、灵动的线条,艺术地再现舞蹈者的身姿、神情,充满个性魅力。画家张桂铭说,叶浅予舞蹈速写的美妙身姿,是照相机无法摄取的。舞蹈人物速写难画,因为它是动中之动,特别是用毛笔在渗晕性极强的生宣纸上直接写画,难度更大,如果没有对舞蹈人物的深刻理解和长期观察以及对中国画笔墨语言的熟练掌握,是难以胜任的。

此图中舞蹈者身着鄂尔多斯妇女服饰,顾盼有致的动态和表情,眼神极其生动,双手各拿两只小酒盅,表演的应该也是蒙古族的传统舞蹈。画家用浓墨线条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动态结构,透视、比例都非常到位,没有扎实的写实功夫和造型能力,画不出这样美妙的身姿。画家的设色亦令人叹绝,中黄色的袍子,外套有黑色绲淡青边的马甲长袍;最为生动的是头饰,悬挂两侧的珠子红白相间极富质感,色彩明艳,随舞飘动,仿佛能听到环佩叮当的声音。

作品:《四人苗族片》

《四人苗族片》

此图题识为“六十年代为'彩蝶纷飞’所作插画,一九七七重写。”画作表现的是两对盛装的苗族男女青年翩翩起舞,构图上成对角线一字排开,有一定透视感。

作品:《延边长鼓舞》

《延边长鼓舞》

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细腰鼓,又名“杖鼓”,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鲜族聚居地区。长鼓为朝鲜民族音乐的主要打击乐器,历史悠久,构造独特,音色柔和,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由于音高不同,节奏不同,变化多端的鼓点和着优美的舞姿,令人赏心悦目、兴奋异常。长鼓舞通常由慢板起拍,节奏逐渐加快,最后戛然停止,舞蹈表演技巧丰富。

叶浅予所绘画面为一侧面朝鲜族女青年,正在欢快地表演延边长鼓舞。她将鼓挂于身前,左手持细竹条做成的长约40 厘米、槌头稍大的鼓槌,右手敲击鼓面,边击边舞,十分优美。鼓、舞融为一体,神、形协调统一,表达了喜悦、快乐的心情。女青年身穿白色朝鲜传统服饰,飘带和袖口浅花青色,长鼓朱红色,色彩单纯,漂亮之极。

朝鲜族长鼓舞十分优美,是叶浅予极喜欢绘制的题材。此图将传统绘画的“以线造型”发挥到极致,形成了炉火纯青、传神写意的笔墨语言,堪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精品。

作品:《孔雀开屏》

《孔雀开屏》

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最大的舞蹈之一。傣族人民在家园中饲养孔雀,把“圣鸟”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此图题识“西双版纳产孔雀,傣人模而舞之”,是叶浅予于1984年所作的画。画中女子跳孔雀舞,双手拉起裙摆学孔雀开屏的动作,画法有明显的速写痕迹,寥寥数笔的线条把人物的结构、动态、神态表现得很到位,后边的裙子造型比较平面单纯,减去了烦琐的装饰,色彩上受敦煌壁画的影响较大。

作品:《酒盅舞》

《酒盅舞》

酒盅舞其实也是顶碗舞,是蒙古族从元代传承下来的民间舞蹈,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一人或多人头顶茶杯、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越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但是必须保持头顶的水平,也就是头不能动。

此图中的女子半蹲,头上顶着碗,手里拿着酒盅,白色长袍外罩石绿色的马甲,绲淡黄色的边,红色头巾,中间绿色头巾扣。叶浅予的设色极为讲究,从这个小小的绿色头巾扣和袍子呼应的小细节也可见一斑。白色袍子的线条勾勒得轻盈流畅,笔断意连,袖子上的小铃铛摇晃发出的声音仿佛可闻。腰部和手臂有强烈的扭动感,而头上的顶碗纹丝不动,呈动静对比,而以浓墨画就的因舞蹈而飘起的辫子更是神来之笔。

作品:《江南集市》

《江南集市》

此画表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创作于画家创造力最为丰富的时期。图中女子支着扁担,欣喜地看着箩筐里的三只墨色小猪,而头戴乌毡帽的男子担着箩筐,手里还提着一个篮子,三只白鹅和三只墨色小猪呼应对比,欢乐相呼之声仿佛在耳。远景是几笔淡淡的杨柳,柳生水边,此处虽空白,感觉却有水,这便是中国画的妙处之一。

作品:《解放了》

《解放了》

这也是一幅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作品。一位棉纺织工人打扮模样的中年妇女拎着书袋站在自家门前,神情轻松,面露微笑。门前一侧是煤炉、锅壶、水盆洗衣板等日常生活用品。画家精湛的造型、敷色能力和线描功夫在此画中得到完美展现。

作品:《峇厘神曲》

《峇厘神曲》

这幅作品表现的是印尼民间舞蹈。人物造型单纯、洗练,举手投足之间具有别样的异国风味。小姑娘闭着双眼右手托盘,抿住红唇,似乎也陶醉在动听的旋律之中。画面用线不多,但充分传达了画家善于捕捉外轮廓的风格特征。

以线造型是叶浅予的创作特色,而将练形与练笔结合,则是叶浅予在教学中的要求。叶浅予一直强调白描在国画学习与创作中的作用,他曾说:“具有明确、肯定而富于变化的线描技能,画出人物精确生动的形象,这样的基础功夫叫做白描。我国历代画家对白描作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以骨法用笔四个字涵括国画的造型基础。如果我们对白描下的功夫愈多、愈深,造型能力就愈强。”以这幅作品为例,它的完整与丰富完全是靠线条结构完成的,最后又借颜色让画面完善。

作品:《印度婆罗多舞》

《印度婆罗多舞》

用笔墨表现富于动感的舞蹈人物,是叶浅予中国画创作的显著特色。他说:“不能否认传统艺术对我的影响,如敦煌壁画中的舞蹈,但决定因素是我喜欢这个东西。”他以速写为切入点,敏感地捕捉运动中的舞蹈形象,并充分发挥了线条的形式美,着以鲜明的色彩,创作了众多不同类型的舞蹈人物,并以此著称于画界。

这幅作品是作者1962年根据其40年代去印度写生旧稿而创作。时值他艺术生涯顶峰时期,绘画技巧相当纯熟。画面以速写般的寥寥数笔和富于表现力的笔墨,表现出印度舞女的矫健舞姿,静中寓动,造型十分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