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忠康临苏轼行书《寒食帖》,放大5倍看细节,网友:这也太像了

 余闲书屋 2019-09-24

学书法,离不开临帖。汉字怎么写才好看,结体怎么搭配才漂亮,前人已经给琢磨透了。我们要想在书法方面有所提升,闭门造车是不行的,还需要充分取法借鉴前人的精髓。正如清代梁巘在《学书论》中所言:“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否则无本。”

不光我们普通的书法爱好者注重临帖的重要性,许多颇有见地的书法高手在临帖方面也有过人的表现。就说当代的陈忠康老师吧,他在书法学习的时候就非常重视传承。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陈忠康临写的苏轼行书《寒食帖》,放大5倍看细节,网友:这也太像了。

《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是宋代书法家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书。苏轼的行书颇有特点,下笔之际信手拈来,追求的是“法度心中留,笔下显风流。”

很多喜欢苏轼行书的朋友,对这本《寒食帖》自然不会陌生,也有很多朋友下笔临摹过。如果你还没找到临摹的感觉的话,不妨品读一下陈忠康老师临摹的这篇。如果能在点画之间有所收获的话,必定对自己的书法学习大有帮助。

下图就是陈忠康老师临摹的片段和苏轼原帖的对比,看了之后你就会发现,陈忠康老师在临摹的时候是完全服从于原帖的,甚至连笔画的粗细大小都在尽力向原帖靠拢,可以说是精准地再现了苏轼行书的风采。

陈忠康临写的版本不仅仅是形似那么单,在线条的质量上也是高人一筹的。通过一些放大的细节我们能看出来,陈忠康老师是在充分解读苏轼的用笔特点后,才下笔完成书写的,这和一般爱好者的描画是完全不同的。

关于临帖要不要精准的问题,很多书法爱好者都有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启功先生曾说过:“临帖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相像,否则签字画押也就失去法律效力了。”明代的王铎在临帖的时候也加入了很多自己的见解,有一点临创的意思。

个人看来,对于我们一般的书法爱好者来说,还不具备讨论要不要像的能力。或者应该这么说,你可以追求意临,但首先要具备精准临帖的功力,否则就有点投机取巧之嫌。再说了,书法无捷径,只有像陈忠康老师这样一丝不苟,注重细节,才有可能窥得书法之奥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