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老俗语“良心丧于空地,信用失于贫家”,贫穷真这么可怕吗?

 蓝马图书馆 2019-09-24

这是农村老俗语中关于人情世故的谚语,正确的说法是这样的∶良心丧于困地,信用失于贫家。

人本性善?人本性“恶”?

这句农村老俗语说出了赤裸裸的人之本性,意思是说∶困难的环境容易让人丧失良心,贫穷的家境迫得人失去信用。

在当今这个社会更能体现出这句话的适用性,面对经济社会的竞争压力,同行与同行、同事与同事、人与人之间,为了以求自保,而做出丧失良心的“黑心”事及昧着良心损人利已的达到目的。

人本性善,当遭遇困境,威胁到身体伤害时,本能的自我保护无可厚非。但当私欲吞噬了道德准则,为达私欲而不择手段之徒,他们失去的是良心、失去的是做人的原则。

信用失于贫家

有句俗话说∶救急不救贫。就是“信用失于贫家”的最好解释,生活中谁也离不开借钱的事,大家有没有觉察到∶自已家境好,救急借钱容易。家境不好,向人借钱难。还有一种现象是∶富人向穷人借钱易,穷人向富人借钱难。

这种现象的根源就在于一个“穷”字,说难听一点就是∶借给你怕还不起。

作为穷人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你对他的帮助在内心里是十分的感恩戴德,一辈子也都会铭记心里。你的借款虽说因经济确实困难没有及时还上,但这种愧疚将一直如同枷锁在折磨着他们。

如果他们给出你拖延还钱的理由,请欣然接受。尽管有时会觉得牵强,但也有苦不堪言的苦衷。此时不要误会、不要冤枉他赖帐之嫌,金钱“硬头”货,穷人愁断肠。

贫穷不失气节

如果因经济贫穷而失去气节、失去信用,那将是彻头彻尾的贫穷。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是借人钱的原则。人借给你钱是恩人,给人家还钱就成了仇人;向人借钱时装孙子,别人要帐充老子。这就是不讲信用、失去信用、没有信用的小人。

借了人的钱,按期还不上,要及时的主动的告知人家。不要装傻充愣、不要丢于脑后、更不要躲着不联系。

能借给你钱的都是朋友或亲戚,没能力按期还一般也都能理解,给人家说一声最起码让人觉得这事咱放在心上,这人与人交往最起码的“信用”咱没丢。

贫穷并不可怕,比贫穷更可怕的是失去气节、失去信用、失去道德,甘贫守节、贫不失志是以后东山再起、脱贫致富的最后底线,这条底线可不敢破,一定要守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