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判断动词“是”看因果关系的几种变体

 GXF360 2019-09-24

因果关系是高考语文中的高频考查内容,对于常见的一般性的因果关系,学生经过复习后,通常感觉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对于因果关系的几种变体就有点理不清头绪了。我们不妨从看似与之不相干的另一个判断动词“是”说起,从另一个角度来理一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与生活实际脱节。物理知识其实是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生活实际脱节,就不能抓住解题中的关键,甚至无法得到题目所给出的重点信息,使学生无法正确的得出结果。而且在学习中,不与实际结合,也会使学生对于很多知识点的理解不够透彻,混淆知识。

一、判断动词“是”的用法

在此处讨论的“是”,撇开了它的非动词用法,仅限于判断动词的用法。“是”作为判断动词,通常会带体词性宾语,表达两种含义:1.主语属于什么,即主语是宾语中的一分子,表明主宾之间是类属关系;2.主语等于什么,主语等同于宾语,表明主宾之间是等同关系。

例1:我是中国人。此处的“是”表示主语“我”是宾语“中国人”中的一分子。主宾是类属关系。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我是中国人中的一个”。

例2:《祝福》的作者是鲁迅。此处的主语和宾语可以交换位置而不影响表意,主宾是等同关系。我们可以将主宾位置交换:鲁迅是《祝福》的作者。

试验结果(表2)表明,各组合对粗糠树地径大小的影响差异很大,其中播种时间对粗糠树地径的影响显著(FB=20.95>F0.05(2,2)=19.0),播种方式、采后处理对粗糠树地径大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FC=13.89、FA=5.02,均小于F0.05(2,2)=19.0)。各因素对粗糠树地径影响的顺序依次为播种时间>播种方式>采后处理。剥除果皮的种子,10月15日在露地低床播种(处理7)的地径最大,为11.17 mm。结合多重比较(表3),从粗糠树地径方面考虑,粗糠树播种育苗可采用混沙沤制的种实,10月15日播种在露地低床。

分清“是”作为判断动词的这两种用法,我们再来看看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本《语文中的逻辑学习》中的两个例子。

例1:你是为人民服务的,而我是人民,所以你必须为我服务。这个句子是典型的三段论,看似没有毛病,但此处却将“是”的类属关系用法理解为等同关系,将“我是人民”等同于“人民是我”,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例2:报晓的公鸡是起床的信号。我们将句子的主干提取出来就是:公鸡是信号。很显然,此处的“公鸡”是不能等同于信号的,也不是信号中的一种。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公鸡的报晓是起床的信号”。

二、因果关系的表现形式

弄清楚判断动词“是”的这两种用法后,我们再来看一看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常见的结构有:1.前因后果式:“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前者表示原因,后者表示结果。2.因果倒置式:“之所以……是因为(是由于)(就在于)……”前者表示结果,后者表示原因。有时,“因为”和“所以”这对关联词都会出现,有时会省略“因为”,保留“所以”这一个关联词。

因果关系在高考中的考查多在论述类文本中体现,最为常见的错误类型为强加因果,即该原因不能推断出该结果,其次常见的错误类型为原因本身出现错误。这两种的共同点就是会至少出现一个关联词。

2.1 两组患儿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53,P<0.05)。见表2。

还有几种也是用来表明因果关系的,但是形式比较隐蔽。这种隐蔽形式的因果关系出现在选择题中学生感觉就有点懵了。为了表述的简洁,我们用A 表示原因,用B表示结果。因果关系的第一种变体为:

中午,计量所长打电话死活要他出来吃饭,陪同而来的是所长上司、质检局二位副局长。不停有人夹菜到他碗里,迟恒不停地谦让,但不松口。副局长沉不住气了:“迟记者的文章很客观,我们工作确实没有做好,问题是‘的士’司机这一块,它就是一个火药桶,不能再点着。大局迟记者比我们会把握,如果迟记者为难,我们只能报请市委宣传部门领导,请他们掌握,我们也尽了责任。”

1.A是B的原因。

2.B的原因是A。

3.A是B的原因之一。

4.B的原因有A。

我们来看第一种,表明的是主宾之间的类属关系,暗含着A 是B 的原因中的一个原因,不排除其他的原因,根据一果多因的理论,这种表述一般是正确的。

陈敦源《全宋词所收互见词考辨》:“此首当从宋人载籍《全芳备祖》作苏轼词。洪武本《草堂诗余》所收前后相接而无撰人姓氏之词,并非皆为同一人之作。”[10]277-282

第二种表述则具有了排他性,暗含着导致结果的原因只有A,而根据一果多因的理论,这种表述一般是错误的。

第三种则与第一种表明的含义是一样,与第一种相比,表述得更为直接。

第四种表述表明B 结果的原因包含A,但不限于A。此种表述一般而言是正确的。

以上四种表述在选择题中出现的时候,学生有些反应不过来,其实,引导学生从判断动词“是”表明的两种关系入手,再明白一果多因的常识,就能更容易地理清这几组因果关系,当然,这种判断是建立在因果关系成立的前提条件下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