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逻辑的博弈

 heaven张君峰 2019-09-24
A Watchful Guardian
Hans Zimmer;James Newton Howard - The Dark Knight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Collectors Edition] 06:45

2008年,当Marvel影业初露其宇宙计划系列第一部《Iron Man》的峥嵘一角时,美国另一大漫画巨头DC公司推出了旗下王牌超级英雄Batman三部曲的第二部——《Batman: The Dark Knight》(以下简称《TDK》),中译《蝙蝠侠:黑暗骑士》。

与擅长吸收多元文化、产业运营手段相对成熟的Marvel影业相比,DC多年来似乎在扮演一个苦心孤诣的匠人——更加侧重于漫画架空的世界观体系塑构,以及人物自身背负的道德符号和价值诉诸的深入探讨。正是基于这种文化产业的规划思路,华纳公司(DC版权所有者)将其最核心的英雄之一——Batman的电影改编剧本交到了Christopher Nolan的手中。谁也没想到,这位当时还未赢得太多业界商誉及影评人协会口碑的英国年轻导演,竟史无前例地将这部超级英雄商业电影上升到电影艺术的殿堂级,成功入选IMBD排行榜历史前10,赢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巨大成功,被影评人协会一致誉为当代艺术和商业结合最完美的电影。

随着新片《joker》临映日期渐近,关于Joaquin Phoenix扮演小丑的宣传铺天盖地,笔者不禁怀念起当年这部伟大的电影,以及这部电影中“joker”一角的扮演者——英年早逝的天才演员Heath Ledger。Heath Ledger在《TDK》中的绝唱表演是无与伦比的,甚至一度盖过了电影本身的锋芒,成为人类电影史上最经典的反角之一。晚上,回看《TDK》,谨以此影评,怀念这位人类表演界不可多得的奇才。

《TDK》取材于DC同名漫画《Batman》系列。关于Batman和Joker,自然是美国家喻户晓的漫画角色。整部《TDK》的剧情,正是围绕着两大正反主角的较量展开。笔者认为,《TDK》除了卓越的剧情编排、超一流的工业水准和演员伟大的表演外,最成功之处在于通过152分钟探讨了几个深刻的问题,关于信仰和动机,关于坚守和对抗,关于平衡和秩序,等等。而这一切背后隐藏更深的主线,是两种不同逻辑之间的博弈。

这里所说的逻辑,是指人的思维逻辑。什么是思维逻辑?从心理学角度看,简而言之,就是每个人习惯的思维方式。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的逻辑是对的,认为这个社会应该按照他坚信的逻辑去运转。如果现实恰好相反,大多数人往往会自我暗示,觉得实际只是表象而已,真正的逻辑一定是自己坚信的那一套。比如,一个男人认为,钱可以买到一切想要的女人,于是屡试不爽,即便遇到1、2个不为金钱所动,他也会自我暗示,如果给更多钱,女人一定会陷入他的掌握中。

逻辑是一切的动因。《TDK》表面是正邪较量,是势力斗争,但最深层次的根源,是逻辑的博弈。

信 仰 和 动 机 —— 逻 辑 的 深 层 博 弈

《TDK》的故事背景遵照漫画中架空的高谭市。这是一个充斥着黑帮、毒品、谋杀、妓女的罪恶之都。蝙蝠侠正是这个城市的“体外守护者”。在蝙蝠侠的帮助下,高谭市的“合法守护者”警长 Gordon和检察长Dent将罪犯一个个送上法庭,关进监狱——这正是蝙蝠侠的行事作风,用自己的超能力,采取不合法的手段获取犯罪证据,再将罪犯交由法律审判。

这时,小丑出现了。他极度奸猾、毫无底线、从不教条,用各种手段将黑恶势力聚集在自己周围,形成和蝙蝠侠以及高谭警方敌对的势力。

小丑的动机是什么?金钱?权力?影响力?都不是。影片中,蝙蝠侠的管家Alfred对他说,自己曾调查一宗宝石劫案,结果发现劫匪们把宝石随意丢了,根本不在意宝石价值。他说,有些人欲望不在常理范围内,他们这么做或许仅仅是喜欢而已。

于是,蝙蝠侠渐渐认为,这个对手——小丑,是个没有信仰的人,动机无从捉摸。的确,表面看,小丑或许只是喜欢犯罪,他可以把堆积如山的钞票付之一炬,可以视黑帮老大地位如草芥,可以毫不在意同伙如何看待他的言行,甚至没有一套所谓的“犯罪理念”,从来不“盗亦有道”。因此,没有人知道他想通过犯罪得到什么,好像什么都不想要。

影片没有交代小丑身世背景,从他和蝙蝠侠初恋Rachel的对话中,也只能管中窥豹童年被父亲虐待的不幸经历。我们不妨先从蝙蝠侠的童年经历中,了解这位小丑对手的行事动机。

电影中,蝙蝠侠的信仰只有一个——绝对正义。他相信,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好,高谭市在他的帮助下可以恢复平静和光明。但是,他所信仰的正义并不能光明正大地付诸。一方面,童年父母在剧院门口被流浪汉意外枪杀,成了他内心深处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他明白,很多罪恶不能通过正义手段解决。另一方面,父亲在孩提时的教导造就了他原则性极强的个性。所以,他的身世和身份注定只能用超越法律的手段、看似不光彩的方法惩治罪恶,最终将罪恶交给法律。影片给他的身份一个代号——黑暗骑士。

而小丑并非没有信仰,他的信仰恰好和蝙蝠侠相反——绝对邪恶。小丑认为,每个人本质上都是邪恶的,无可救赎,没有任何信任可言。所有人的正义都是伪装的,“没有迫不得已的时候,谁不想正义凛然?”如果利用人性的弱点,稍加威胁,把他们往深渊“轻轻一推”,每个人都会变得自私丑恶,放弃正义、出卖亲友。所以,他不断刺激每个人的弱点,利用人们心中的恐惧迫使他们放弃底线。

两个人看似信仰相悖,但深层次的逻辑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固守信仰的人,对金钱、地位、影响力等等毫无兴趣。他们共同的动机都是,要做自己认为“绝对正确的事”,如果非要说目的,那就是去一遍遍验证和确认自己的逻辑。

在两种不同的信念驱使下,蝙蝠侠坚持用自己的方式维护正义,并启发民智,向世人证明正义不灭、希冀永存。而小丑如同魔鬼,用“轻轻一推”这种捕获人类灵魂的方式验证自我逻辑,并将这种逻辑强加给世人。

小丑和蝙蝠侠,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在两人信仰博弈的过程中,电影巧妙地加入了第三个角色——高谭市检察长Harvey Dent。Dent恰恰是这部电影中最没有信仰的人。他开始是坚定的“光明骑士”,和“黑暗骑士”蝙蝠侠一起共同抗击罪恶。在他中计失去挚爱Rachel后,他忽然转向服膺了小丑的逻辑,从“对公正的狂热追求”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机会主义者,用极端的方式追踪拷问所有牵涉到Rachel之死的人,并通过抛硬币决定对方生死。电影将Dent这个角色塑造为一个“双面人”,他起初追求正义,并非真正信仰正义,只是享受通过“追求正义”带来好处——成为全民偶像,赢得挚爱芳心。而挚爱中计死去,他自称“坚守”的正义瞬间被颠覆过来。这个角色的逻辑,只能称作是生存逻辑。

影片中,当小丑成功“黑化”了Dent后,他真正的对手,只有蝙蝠侠一人。接下来,他所有的犯罪动机,都是为了向蝙蝠侠证明 ,自己的逻辑是对的,无论付出多大代价。而在蝙蝠侠只想制止小丑犯罪,为高谭市赢得正义。

影片在最高潮的时候,小丑的又一道选择题——让两艘船上的民众互相引爆对方,宣告失败了。小丑被蝙蝠侠倒挂在半空中,发出歇斯底里地狂笑。他认为,自己在“高谭灵魂之战”中还是赢了,因为他让人们眼中的“光明骑士”Dent彻底沦为了罪犯,言下之意,他还是让这个城市服从了他的逻辑。

而影片最后,蝙蝠侠为了掩盖Dent这一“光明骑士”被小丑彻底“黑化”的事实,甘愿替Dent背黑锅,将他的过错承担在自己身上(因为此前Dent的正义形象已经成为高谭市民对抗罪恶的精神力量),而让高谭市民去迎接光明,让他们的信念“得到回报”。不得不说,这一结局设计将影片整体水准拔高到一个新高度。蝙蝠侠不是一个表现出来的英雄,而是一个真正的、真实的英雄。

坚守和对抗——逻辑的另一层博弈

在蝙蝠侠和小丑的逻辑博弈中,善与恶的博弈是信仰层面的,贯穿全片主线。此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隐藏着的逻辑博弈,即原则的坚守和对抗。

了解蝙蝠侠的都知道,这个英雄是DC世界里唯一一个没有超能力的英雄。之所以屹立于漫画英雄之林,源于他人设的普通,即没有任何被神话的特殊技能。从一个凡俗肉身成长为超级英雄,蝙蝠侠远不仅仅依赖于贵族家室,而是在不断战胜内心恐惧,超越身体和心理承受极限中脱胎换骨。他是最坚守的原则的超级英雄,而这些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从不杀人。

而小丑的逻辑里,从来没有原则一说。他憎恨秩序,他坚信,这个世界是混乱的,所以的规则都可以轻易打破,方法也只是“轻轻一推”就可以——世界并非靠规则维持,而是靠强弱。所以影片一开头,小丑引诱一帮罪犯跟他们一起打劫银行,并告诉他们,杀死同伴你就能获利更多。于是,这帮劫匪果然在抢劫过程中自相残杀,谁稍有犹豫就会被立刻干掉。

接下来,小丑用自己可以杀死蝙蝠侠作为诱饵,让高谭市的黑社会轻易投靠在他的周围。之所以如此容易,是因为他深谙黑社会的弱点——恐惧蝙蝠侠。同样,利用人们最恐惧的东西,小丑一次次用亲人生命等做威胁,轻而易举设圈套,收买了高谭警察局几个重要的内鬼。在这些过程中,小丑没有真正拉一个人下水,都是通过利益诱惑或胁迫别人亲属生命实现的,这也一次次验证了他的逻辑。

在“黑化”Dent的过程中,小丑同样用Rachel这个弱点将其“轻轻一推”到邪恶的深渊。然而蝙蝠侠却没有那么容易。电影中,出现了可能所有英雄电影中都不可能出现的一幕,当蝙蝠侠开着蝙蝠车向小丑高速撞去,小丑并没有半点躲闪,反而邪魅着高呼,“Hit me! Hit me!”那一刻,小丑甚至想用牺牲自己来诱惑蝙蝠侠突破“从不杀人”的底线,从而对抗蝙蝠侠的原则,捍卫自己的逻辑——即没有什么原则是不可突破的。可见,这种逻辑博弈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当然,千钧一发时刻,蝙蝠侠还是坚守住自己的原则,宁愿躲闪撞晕,也没有杀死小丑。

在这次博弈中,小丑又失败了。随后,他设计了一个更狡诈的圈套,抓住Dent和Rachel,故意说反地点,让蝙蝠侠选择去救谁。这里做一个剧情提示,Rachel之前是蝙蝠侠初恋,但Rachel因为蝙蝠侠的身份而离开了他,选择和Dent在一起。在《TDK》第一部的最后,Rachel告诉蝙蝠侠,如果你不再做蝙蝠侠,我就嫁给你。

这也是蝙蝠侠为何一直在《TDK》中渴望隐退,让Dent这位“光明骑士”替代他看护高谭市的原因。因为只有卸下蝙蝠侠的重担,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Rachel曾告诉蝙蝠侠,我不喜欢英雄,我喜欢现实中的韦恩少爷,我希望你是个凡人。

女人往往是矛盾的,当蝙蝠侠真的想卸下身份,她却爱上了那个处在“光明骑士”阶段看上去更英雄的Dent。

回到上面的剧情,当蝙蝠侠选择救谁时,他毫不犹豫地去救Rachel,而救到的人恰恰是Dent。一方面,从绝对正义角度,他应该去救Dent,而他却选择了私心。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他已经突破了自己的原则。而结果恰恰是Dent活,Rachel死,不得不说,小丑的读心术实在高明。对此,蝙蝠侠终于反思自己做了一次不正确的决定,也许他内心也感到了恐惧,仿佛验证了小丑无原则的逻辑。

当然,在影片的最后,蝙蝠侠还是坚守住自身的原则,抵御了小丑疯狂的心理战攻击。不得不说,这层逻辑的博弈草蛇灰线,伏脉全片,与明线的博弈贯穿并行,且相得益彰,令人叹服。

文末,小编想说,《TDK》作为本人心中殿堂级的电影,可写可探讨的太多,可能要耗费几天甚至几周去仔细研究,包括电影的剧情冲突设置、线索网交织,以及叙事镜头语言等,可惜精力时间实在有限。Nolan大导经过《TDK》三部的洗礼,已成功晋升到超级大神级别,此后每部必是大作精品。在此,也希望同样喜欢电影的你,可以交流一些对本片的看法。最后,期待国庆档上映的《Joker》不要令我们失望,也致敬Joaquin Phoenix,Heath Ledger是座高峰,但期待你开启另一片风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