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风人文图典|中国节日 中国气派

 沪学 2019-09-25

1960年纽约客庆鼠年喜气洋洋过春节

拙著《节日里的中国》,作为上海文艺出版社“九子丛书”之一种,亮相2019的上海书展,819日在书展接近尾声时,我去距离中央展厅很近的文艺出版社柜面时,工作人员告诉我,柜面上这本《节日里的中国》已经售馨。我想,也许是组织方备货不足的缘故吧,读者喜欢这本书,是因为中国节日是社会生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合的一个平台,它的内容接地气,至于我,仍然是微不足道的,丝毫没有沾沾自喜的理由。

拙著《节日里的中国》封面

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九子丛书》书影

确实,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凝聚着中国人的丰富智慧,维系着中国人的深厚情感,至今仍存活在人们生活的四时八节中。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古代沿袭至今的这些传统节日,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我们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中国传统节日很多,比如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或者腊月二十四)等。此外,还有二十四节气,如:清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这些二十四节气中的许多节气,有的是传统节日,有的也存有重要的传统文化习俗。此外,我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都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

《节日里的中国》这本小书限于篇幅,不可能讲述所有传统节日的习俗内容,它既不是“中国节日大全”,也不是“中国节日概览”,本书的定位只能是有选择的,选定了其中至今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很大的几个比较重要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另外有几个传统节日,影响虽然不是很大,但有复兴、转换与创新的必要性,如花朝节、冬至节、腊八节,也做了一些探源和介绍的工作,更多地中国传统节日还是留待日后有机会编撰传统节日书稿时再慢慢道来。

唐代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过一句名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意思是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其根部,因为根深方能叶茂;要想使水流得长远,必须疏通其源头,因为源远才能流长。在追溯中国传统节日的源头时,我越发觉得,传统节日是一个硕大的平台,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然,也包含着一些过时的、陈旧的乃至落后的东西,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扬弃,尽可能阐发传统节日中最富有生命力、最能推动当代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的东西。不论怎么说,我在读书写作过程中,深深感到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放眼世界历史的发展,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有我们中华文明一次次能战胜灾难、渡过难关,历经5000多年绵延不断,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产生和形成了为整个民族共同认同、普遍接受、一脉相承且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四十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就一直教导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作为一个立志为学的人,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既做到著作等“身”,又做到著作等“心”,我想,这就是追求一种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我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快四十年了,四十年来,不敢说取得什么成就,我从事学术研究的方法是把人文科学领域里与我研究范围相关的内容注意收集、综合、分析,同时也注意吸收和收集一些相关学科的资料,并将这些资料进行“综合考察与研究”,年数长了,有一些惰性,对“民俗学”的认知也有一些提高,越学越感到自己对中国传统民俗,包括传统节日还是所知甚少。

自从2014年完成上海市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之后,我就下决心接触实际,说明一些实日常生活实际的东西,记录一鳞半爪的感悟。是的,现在许多青年学者与我讨论治学之道,我说的一句话就是眼睛向下,抓住一些生活中的些微问题,问问它“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走”,我想越学习就会越感觉自己存在不足,就迫使自己去读书。所以,这本小书,也可以说是我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一份读书笔记。既然是读书笔记,就会有很多不足;限于我的认识水平,还有许多节日内容没有能够深入开掘,只能做成现在这个样子了。感谢知名网络媒体《今日头条》,他们鼓励我在该网站开设了一个“国风人文图典”,我就尝试着发表一些小文章与读者互动交流,有好些青年朋友给我提出了许多新鲜的见解,对我的帮助,可谓善莫大焉。

最后,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前总编辑、知名图书策划人孙晶教授和文艺出版社的各位领导和编辑在这本小书问世过程中的帮助与指教,恳请各位学者通人,特别是治中国节日史的专家学者、硕学通人多多指正与赐教,敬请广大读者多多批评指正。

老照片上清朝人的春节 那时的年味

1983年山东泰安元宵节的情景

1913-1914年,广东兴宁某家族清明节扫墓祭祖

1940年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端午节 包粽子

瞧这家子中秋节正在祭拜月神,如今这种习俗已逐渐消失了

每年一到冬至,长江南岸繁昌县农家特有的传统习俗就是做糯米团子

有些地方过小年用饴糖、面粉做成“糖瓜”来祭祀灶王爷

       2019年8月23日于沪上五角场凝风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