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是前几年比较火热的一个理论,出自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他在书中提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图源自网络,侵删 近些年,关于此理论的争论不绝于耳,说实话,此理论的确有其局限性,正如罗振宇在“逻辑思维”中提到的:时间不是决定成功的唯一要素,思维方式、周围环境、个人境界等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不去思考,一味下笨功夫,花10000小时也没用。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万小时定律”不妨称为“努力定律”,即一件事你付出时间精力去做,就有收获。努力的维度不仅仅局限于时间,还包括思考,复盘,纠错,提高等一系列过程。 最近笔者读了一本源于一万小时定律的书——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其中提到了精深练习,激情的产生及维持,以及好伯乐的引导作用,虽然还有一些我并不认同的髓鞘理论,但仍有一些结论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以下做一介绍,希望读者有所裨益。 一、精深练习1.什么是精深练习? 精深练习是指: 朝着既定目标,有意识的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不断犯错,挣扎前进。窍门是设定一个稍稍超过自己现有能力的目标,即设定努力的目标靶。同时能够发现错误的原因或位置,不断细化,反复练习,直至成功。类似的说法是,做那些不得不放慢节奏的事情,犯错并加以改正。 首先,精深练习永远伴随着不断的失败,不断的错误。如书中所言,当我们尝试一个新技能时,我们就像进入黑屋子的人,总是碰到家具,但每次碰撞都会让我们明确我们要走向哪里。 我们不应该忽视错误或试图忘记错误,因为它们为我们指出了道路所在,那些不敢冒险,害怕失败的人就无法发展他们的才能。我们学习新技能产生的错误,应把它当作信息,就像地图上的一个点,可以为你指出前进的方向是正确还是错误。 其次,精深练习需要设定合适的目标,最好是跳一跳能够到。如书中罗伯特说,“这就在于如何找到一个最佳位置,处于现有能力与期望目标之间的最佳间距上。一旦找到那个最佳位置,学习之旅就启航了。” 我们要明白,盲目受挫毫无帮助,实现目标才能突破原有水平。这就意味着你必须在犯错后认真思索,反复尝试解决问题,恰当做出改变,避免同样的错误再现。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2.如何进行精深练习?
组块:事物的重要组成元素,能组织成一个有意义的框架。 组块化:在学习技能时放慢脚步,把它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元素,慢动作练习这些元素,最后再加速。 此策略分三步: 第一步,整体了解需要学习的事物。 第二步,尽可能把它分解成几个基础组块。 第三步,花时间用慢动作练习,了解其内在的结构,再加速。 ①整体吸收: 指花时间观察或倾听你想学的技能,比如一首曲子、一个详细解释、挥杆击球等,然后在脑中把这个技能具象化,让你要做的事物在脑海中有具体的印象。此阶段需要多看多听多模仿,不断地加深印象。 ②分拆组块 指将学习过程拆成多个可单独练习的组块,建立对应目标,按照逻辑排列,依次练习。这一步骤建立在你对整体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你的拆分才会有意义,否则你会发现练习举步维艰或成效不大,难以坚持。 ③放慢练习: 刻意练习拆分的模块,必要时放慢速度。这里的放慢速度就是指一点点的抠细节,或者说细化到点,精雕细琢。很多时候快,会掩盖错,导致你发现错误的几率下降,所以练习中一定要慢下来。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第一,放慢练习使你更加关注错误,每一次都提高了精确度,精确就是一切。 正如橄榄球教练汤姆·马丁内斯常说的,“不在于你能多快完成,而在于慢下来后你能否做正确。” 第二,放慢练习给了练习者更重要的东西:技能的形状和节奏。技能的形状和节奏就是被效果掩盖的技能本身,即技能的组成及运行模式。 当你慢下来的时候,你会花更多时间,你要去思考体会,某一组块在整体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实现的。这一组块和另一组块是如何组装的,组装后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这样下来你会对技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更能灵活运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训练技能方面,没有什么比实地操练更有效,重复练习是无可替代且千金难求的。常规练习是练得越多越好,但是精深练习并不适用这道等式。 练习并不能使之完美,完美的练习才能使之完美。 投入更多的时间练习是有用的,但前提是你必须处于最佳位置。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每天能进行多久的精深练习似乎是有普遍限制的。科学研究表明,多数世界级专家,无论他们追求何项技能,每天精深练习的时间只是3~5小时。 精深练习是向舒适区外做探索,一定会让人疲惫,如果你所谓的练习很轻松,不费力气,不觉得棘手,也没有做不下去,更没有疲倦的感觉,那你就要思考,自己是不是在舒适区内做无效的重复练习了。
如何描述最有成效练习的感觉? 书中说道: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正是这种感觉,精深练习不是简单的挣扎,而是有目的的奋斗:选定目标、努力争取、评估差距、回到初始步骤。而且那种感觉同其他东西一样,是可以习得的。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精深练习,你能渐渐体会到其蕴含的巨大能量,并开始渴望这种练习。 二、激情如何产生与延续?技能学习需要精深练习,但精深练习不是一碟小菜,它需要精力、激情和投入。换言之,需要动力——激情。 细细想来,激情四射不一定是一种理智的状态。个人为了日后能够取得令人期待的巨大收益,于是放弃眼前的舒适。这不是简单的一句“我想要X”。这关系到许多复杂的东西:因为我以后想要X,所以现在我最好拼命努力做Y。 人们谈论动机,仿佛它是一种理性的因果评估。实际上,它更像是一场赌局,而且是胜负无法预料的赌局(要是未来的收益无法实现怎么办?),但是要坚持努力,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源不断的激情,这力量又从何处汲取呢? 1.激情的常见来源 (1)未来的归属感
有时候,我们心中会有强烈的感情“我想要成为那样的人”,这可能源自某个清晰的信号,源自我们的亲人、家庭、老师身上的某些东西,源自我们在过去数年生命中看到的一系列景象,遇到的各色人等。 这个信号触动了几乎无意识的反应,这种反应具象化成一个念头:我想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凡是能让我们心中升起“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的念头,都能点燃我们学习的火焰。
进步有时取决于一个微不足道的念头。学习开始之前就确定的一个小主意,就能决定进步的快慢。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同样的练习时间,同一件事,认为自己会做很久的那组孩子表现得比认为自己不会做很久的孩子好4倍。 我们本能地认为面对新事物,我们就像一张白纸,但是我们对这件事所抱的念头,却可能比任何一位老师,任何强度的练习都要重要。面对想要做的事,一开始就做出长期承诺,或者直指目标:我要成为这个区域的专家。这样,你对自己的要求就会完全不同。 (2)生活的不安全感
对很多人而言,目前的生活让人痛苦,甚至不安全。此时,为了安全感人往往会很努力来摆脱当前的困境,常说的“背水一战”或者“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这个道理。 (3)同伴压力
同样,激情动力的来源也可是竞争,老生常谈的话题。 (4)稀缺的机会 机会来之不易,我一定要好好把握 机会的稀缺性也会成为动力或者说激情的来源。 2.激情迸发后如何维持? 在接收到以上种种信号后,我们的内心可能会有那么一瞬间,非常想要做些什么。可是稍微耽搁一下,或者遭遇些许挫折,我们就会放弃,仿佛刚刚涌上心头强烈的情感燃尽了,消失了,再没有动力。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激情不提供质量保障。除了原始信号之外,还需要更多的东西,包含一系列复杂的讯息——人、画面或念头——支持这股激情维持下来,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直至掌握技能。 (1)具象化目标——持续刺激 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建立各种各样的刺激,偶像的照片或寄语,随时提醒自己努力的便签,来自他人或自己的反思回馈,这就是在具象化我们的目标。不要让目标只是朦朦胧胧的想法,忙起来就丢在脑后,要让它变成真真切切的可能性,写在每一天的日程表上,反映在周围人或自己的回馈中。 (2)正确的鼓励 人们敏锐的适应被告知的价值观,常常不知不觉就受到周围框架的影响。 科学家曾做一个实验,给两组孩子一份简单试题,批改后评语一半是:你很努力,另一半是:你很聪明,之后再次做题,这次可以选择简单和困难两个模式,结果发现,结语是努力的孩子更乐意尝试难题,而聪明的那一半更多人选择了简单题。 这就是一个框架的建立,对评语是你很聪明的孩子来讲,这套试题就是检验你是否聪明,如果答错就证明你不够聪明,而对另一组孩子来说,答错就是你不够努力。 大部分人都能接受自己不够努力,并在下次更努力,但是很难接受自己不够聪明,也拒绝尝试能证明自己聪明与否的选择。所以,肯定努力比肯定聪明对一般人而言更有价值。 (3)不断的付出 人在付出后,就很难轻易放弃,感情如此,做事也是如此。当你着手做后,除非真的异常痛苦,否则你往往会选择做完。所以,学习一项技能应当有机会就做。 (4)外在的约束 有时候,学习一项技能单靠自律真的完不成,此时我们可以引入外在力量。比方说参加一个活动,出钱购买课程,或者报名考试,这都是有效的方法,重点就是有人监督,或需要承担责任。 书中最后一部分叙述了如何成为一位好老师,与本文主题关系不大,不在此处详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找原书阅读。 一万小时,并不是一个没有余地的数字,很多人通过科学的方法,名师的指点,没有一万小时也取得了相当惊人的成就,这个定律与其说是教人坚持一万小时,不如说是肯定了努力与坚持的意义。 以前以为聪明是一种难得的天赋,现在发现努力和坚持也是。聪明而不努力是伤仲永,努力而不动脑是假把式,两者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才是真正的天才。 以上与君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