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挖出一根3米象牙,距今超过10万年:中国自古有象?

 百家杂评 2021-02-23

今年3月,在河南永城永馨园北区的一个建筑工地上,施工工人挖出一根完整象牙化石,经初步测量,该象牙化石长约3米(见下图)。尤为重要的是,学者研究推算认为,这一根象牙距今10万至12万年。

众所周知,大象是热带生物,如今活动在中国云南地区,或缅甸、印度、泰国等地。既然如此,为何会在河南挖出象牙化石,难道10万年前中原有象,还是说10万年前河南人与南方有象牙交易?显然,后者推论肯定不靠谱,难道10万年前河南真有大象生活?

其实,史料上记载的很清楚,中原自古有象!

《吕氏春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乃为《三象》。

商朝人驯服大象,用来攻打东夷。商朝灭亡之后,纣王之子盘庚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周公又“以师逐之”,将商朝战象部队驱逐到了江南,为此还作了一手诗歌以示纪念。

《孟子·滕文公下》中也有相关记载,周公辅佐周成王时,面对商朝遗民叛乱,周公指挥大军“驱(商朝的)虎豹犀象而远之”。这里面不仅提到了大象,而且还提到商朝人驯服大象,以及“虎豹犀”。

殷商能驯服大象,组建战象部队,足见中原地区大象之多。

北方众多考古发现,也佐证了史书关于中原有象的记载。

在殷墟出土的动物遗存中,就有不少大象遗骨。1935年,在殷墟王陵东区1400号大墓附近,考古专家挖出过象坑,埋着一头成年象和一名大象饲养者。1978年,在殷墟王陵西区东南,考古专家发掘的祭祀坑M35中,就埋着一个戴着铜铃的幼象。在商代中期的郑州小双桥遗址,就发现过被用作献祭的大象骨骸。

在被誉为“旧石器考古的圣地”的河北泥河湾地区,甚至出土过200万年前的大象骨骼。2001年,在马圈沟遗址中,考古专家发现了200万年前的古人类进食场景,而这些古人类吃的就是一头大象,可谓是刮肉取食、敲骨吸髓,场景十分血腥。

显然,这些考古物证,无不100%的说明中原自古有象。

既然中原自古有象,为何后世却不见踪迹?

商朝包括之前,中原地区气候温润,黄河流域有接近现代南方的气候,学者胡厚宣研究认为“殷代气候,不特稍暖,且远较今日为热”,气候学家竺可桢也认为商朝中原气温较高,适宜大象生存。气候专家的研究,提供了商朝有象的气候基础。

然而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中国迎来一场寒冷干燥的天气,不仅植物生长遭遇气候问题,而且大象也不适应寒冷干燥天气。关于这一时期气候问题,殷墟考古也提供了一些佐证,比如殷墟平民遗骸显示,这些人普遍因食物不足导致营养不良,原因就在于气候突变导致粮食严重减产。

因此,大象开始逐渐南移,到了春秋末期,在长江流域大象还存在。《左传·定公四年》:吴楚之战中,吴军追击楚军,楚王无奈之下,“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在大象尾巴绑上易燃品燃烧,用惊慌的大象冲击吴军。

可见,随着气温变化,降雪线不断南移,逐渐寒冷的气候迫使象群南移或者灭绝。从商末到春秋晚期大约有400余年,基本符合大象南移的速度。当然,楚军大象也可能从更远的南方获取,用来组建战象部队的,而非在长江流域捕捉。

综上,可以100%确认中原有象,河南永城挖出象牙化石不足为奇。其实,河南古称“豫”,就已经说明了问题。艺术源于生活,如果没有大象,仓颉又如何造出形象的“象”字?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大象问题,还产生了一个争论,即象棋起源问题。1790年英国学者威廉·琼斯认为象棋源于印度,其中一个理由是中国不产大象,而印度是产象国。令人遗憾的是,西方学者这么说可以理解,但包括民国大师胡适、现代学者方舟子等也赞同,这就让人不可思议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