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1 10:09 诵经人李罕老师 昨天(4月18日)下午,我们《中华文化大讲堂》节目组成员在出品人朱双刚先生的带领下,来到位于通州附近的诵经人李罕老师的单位拜访,刚录制完佛经的李老师显得有些疲惫。抹了把脸,醒醒神儿之后,李老师神采奕奕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同为声音工作者,同有广电系统播音、主持的经历且非科班出身,同为了心中梦想和愿力而早早丢下铁饭碗,自主择业、创业等如许经历,让我们有种似曾相识之感。本想好好写一篇李罕老师专访的,结果在网上发现别人已经写过他,且行文流畅、真诚,详细而深入(想看的朋友自己百度,文章很多),那我就写几点个人印象深刻、带给我启发的小细节、小片段吧,以期自勉! 《中华文化大讲堂》节目出品人朱双刚先生(右一)、《中华文化大讲堂》主持人雅清(左一)与李罕老师(中)在开怀畅谈。 一、李罕老师及其“金刚”团队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是我老早就听过的一句话,但在李罕老师这里,他是行出来的。李罕老师现在所做的诵经事业看似无利可图,难以维系,他本人做此事的初发心也是断绝名利的,正因为此,才蒙上苍垂爱;所以即便团队以公益方式在运作,也还做得不错,社会效益很大,经济效益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他和团队要做的事只有一个:那就是用最清净、至诚的心录制《大藏经》,以利众生。仅此一件事,团队三十多个成员,二十多个工种,大家通力合作。团队成员无一不是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不仅有专业技术,而且有清净心来做事。 录制《大藏经》的过程充满艰辛,首要的工作是经文的前期整理。浙江宁波阿育王寺完整保留着《龙藏》全套经卷,在得到寺院方面的慈悲许可后,那里的工作人员将阿育王寺发掘、整理出来的原版《龙藏》进行扫描,形成PDF图片后,再转化为电子文字,经校对转为简体文稿,再加注拼音,供后期录播。虽然只有4道工序,但每道工序后都是沉甸甸的7000余卷经啊! 录制《大藏经》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文字、经意以及声音方面有极高的造诣,李罕老师在此方面的领悟力超乎寻常,而团队中另外两位同道是文字和经意方面的顶级高手,三人配合高度默契,缺一不可,李罕感叹,这种组合一定是天意安排的。 播音工作同样工程浩瀚而严苛。李罕介绍,语音版《大藏经》的核心是对语音要有深刻的理解,经文中每个字的表达都要找到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情感关系,这就要求诵经人不但是国内一流的专业播音员,还必须是真正的修行者。此外,三藏十二部7245卷,音频近两万小时,对诵经人而言,更是一场对体力、精力和耐力的严格考验。除了校经部和播经部,李罕团队还设有讲经部、审音部等,几大部门通力合作,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马虎,力求以虔敬、挚诚的愿心完成这部旷世之作。 李罕的团队成员们个个都很棒!此行笔者见到了李罕团队的“小秘书”谭老师、录音师海洋,以及诵经人胡克。李老师说,胡克对语音的瞬间抓取能力非常强,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了。——别人的名气比自己大,自己心里会有小小的不快吗?嗯,有,怎么办?两秒钟解决!李老师谦卑、平实和坦诚,如此细节可见一斑。 李罕说,尽管工作异常辛苦,但团队里的每个人都甘于奉献,这让他非常感动。自团队组建以来,人为违缘很少,所以效率很高。除李罕老师本人以外,参与录制《大藏经》的“金嗓子”还包括:胡克、王淑静、张淇、江晖。李罕老师还在继续寻找适合诵读佛经的“金嗓子”,我们祝愿李罕老师心想事成! 二. “我找到了我的使命,您呢?” 李罕老师说,自己的人生使命就是当下正做的事,所以在此过程中的各种困难、考验,基本不是问题,总能过得去。在华语地区,语音佛经并非新鲜事物,一些宗教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推出过视频、音频、光盘乃至小机器,但组建专门团队,将全套汉语《大藏经》以非常专业的语音形式呈现的,目前社会上只有李罕的团队在做。 李罕认为,经咒是有能量的,遗憾的是,由于受快节奏生活的挤压,许多人为了追求念经持咒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李罕结合读经心得指出,应该慢下来,摒除杂念,细细感受每个字、每句话,不要太在意数量的多少,这才是诚心诵持的关键所在。李罕希望自己读出来的经文,不仅能使听者心生欢喜,且能助其熟悉经文义理,进而迈入实修之列。 在不断的录制过程中,李罕充分体会到了“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喜悦。每当录经时,他似乎总能感觉到佛陀正通过自己的声音,向众生慈悲说法,这也更坚定了他将录制《大藏经》进行到底的决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使命,李罕老师找到了,您呢? 三.公益事业如何做到基业长青 李老师非常惜才、爱才,对于那些有缘来到团队的成员,只要把团队当家,具备专业素养,爱岗敬业,李老师一定诚心对待,认真培养,尤其对于诵经人,只要自己看好了其人的个人品性、修为及嗓音条件,开价多少都尽量给。慢慢地,真正有缘的诵经人就成了他的专职从业者了。至于运营问题,李罕老师坚持企业公益运营的原则。——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公益运营的原则,处理好善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是众多类似团队遇到的最大考验。很多人在从中华文化或佛法中受益后,都有一颗良善的发心,都想做一些利益大众的事业,然而想要做成一件事仅凭发心就够了吗?非也!“佛法是智慧,是方法,如何运用出世间的法理做好世间的事业,需要善巧,需要自身的实证修为”,李罕老师如是说(注:关于这一点,作者将对李罕老师另作采访,请关注后续报道)。 对于一直跟着自己创业的九零后,李老师不仅给开市场价的工资,而且心里发下誓愿,要给这些年轻人在北京安家立业。李老师说,发心录制佛经是自己的事,不能对员工进行道德绑架。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员工一定得真正拿公司当成自己的家,一定得有同荣辱、共忧患的情怀。“我不怕别人说我拿佛经卖钱(播经机器等产品是销售的),要下地狱,我去”,李罕平静地说,“我们这样的事业一定要形成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否则是不能长久的。” 四.“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 李罕老师曾经是口吃患者、忧郁症患者,是播经基本根治了他的口吃。每一次播读一部经文,在胡克老师那儿,可能很快就录好了,但对于李罕老师,那是要脱一层皮的。——这样的难度,于我而言,简直难以想象!我是属于对语言把控天生有点小优势的那种。以前在电台,新华每日电讯的文稿都是每天早上才接收到,就马上被送到播音员手中了,基本没有备稿时间,就是这样的稿件,我也很少出错。现在读佛经和儒家、道家经典亦如是。所以对李老师所言实难体会;但以李罕老师的情况来做这个职业,挑战真的太大了点吧!李老师觉得这也好,可以很好地打磨自己的性情,慢下来,细细读经文注解,学习经典的义理,整部经典的经文和义理都了然于胸了,再去录制,那种领悟真是深入骨髓呢! 看着李老师正在播读的《了凡四训》文稿上密密麻麻的注音、停顿符号,我真是汗颜,自己何曾下过这样的苦工呢?或许可以用“整部经文都会背了”搪塞一下自己的内心,但那份面对工作,肯下拙劲、细细推敲、慢慢打磨的工匠精神,是否值得自己好好学习呢?“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这是了凡先生的改过心法,是该用它来关照自心了。 (李罕老师心语:笨人的出路只有一条……勤奋!勤奋可以让我体悟从“不通”到“通达”的细微快乐!直至“无碍”) 五.大愿伴你行 为了让团队人员安心工作,除了给他们不低的薪资,李罕还按劳动法为员工上了五险一金。可以说,这个项目无时无刻不在烧钱,且开销巨大。从现有力量来看,即使每天推出一至两卷有声经文,整个工程也要耗时15-20年左右。自2012年项目启动以来,李罕已经自掏腰包捐了四百多万现金,但由于工程浩大,目前仍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对此,李罕深知未来的道路上自己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筹集录制经费,他已经决定将自己在北京的两套大房子卖出去,如资金仍不够,他甚至打算把仅剩的一套小房子也卖掉,租房来住。他早就认准了:既已发下宏愿,付出再多也情愿。 也许有人会问,付出这么多,舍得吗?值得吗? 李罕如是回答这个问题:“表面看我是什么都没了,但其实我把福报功德都存到了‘银行’,做大事要看得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只要我们的团队愿力宏大,发心纯正,就没有实现不了的宏愿。” 录制汉语《大藏经》的另一个困难就是传播。目前,制作完成的有声佛经均已分别被上传到“李罕诵经”和“钦赐龙藏”官方网站,任何人都可以在PC端、手机端及微信平台随时免费在线听经。为了惠及那些上网不方便的人,李罕团队还推出播经机系列用以结缘,让大家可以随时随地在佛法的妙音中沐浴徜徉。但即便如此,知道语音《大藏经》及其播经机的人仍然只是小众,潜心录制《大藏经》的李罕和他的团队,尚未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宣传推广这部旷世之作,低调得不能再低调。李罕殷切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发心人士帮忙宣传语音《大藏经》以及播经机的结缘,让语音《大藏经》为那些欲亲近佛法或有病人的家庭带去一丝法喜。 至心一处,无事不成,祝福李罕老师所愿皆成! 李罕老师(中); 《中华文化大讲堂》节目出品人朱双成(左一); 《中华文化大讲堂》节目主持人:雅清(右一) 结 语: 事是有互补性的,《中华文化大讲堂》走的就是亲民路线,讲的是儒家为主、道家为辅的经典;而李罕老师及其团队所做的就是阳春白雪,做的是高端品质的佛经录制。但愿我们带着各自的愿力和祝福,彼此关照,互相扶持,祝福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