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8年淮海战役, 黄百韬是唯一自裁的国军高级将领, 他为何不投降

 王三英 2019-09-25

1948年底,解放战争的形势日趋明朗,原本在兵力和领土上均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被解放军以摧枯拉朽的势头击败,到1948年11月,我军的兵力达到了310万人,已经超过了国军的270万,而这样的对比还并不是局势的完整体现,国军有100万部队在南方,西北和西南的部队多为马家军和桂系部队,并不怎么听国民政府的话,蒋在北方的家底也就剩下100万人左右,傅作义还在北平举棋不定,这样一算蒋的手里也就只剩80万人而已。胜负的天平已经明显倒向我军。

这个时候的国军兵团司令以上级别将官,看不到前途,投降起义成风,比如长春的郑洞国;再要么就战场被俘,像廖耀湘、范汉杰等人,很少有战死沙场的。但是有一个人不但拒绝被俘,反而在战场上拼光了所有的部队,自己最后也选择开枪自裁,此人就是国军第七兵团司令黄百韬,这是为什么呢?

早年的军阀混战中,黄百韬是被奉系张宗昌俘虏过去的,好在张宗昌看重黄百韬的勇武,不仅没有杀他,还让他当旅长。早年的两次被俘经历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黄百韬,事不过三,作为一个很有气节的军人,他说啥也不愿意第三次当俘虏了,所以在解放战争后期,黄百韬的7兵团拼的很凶,虽然被围碾庄,但是黄百韬一点投降的打算都没有。

蒋对所有的非黄埔将领中,待遇最好的就是黄百韬,他是唯一一个能够做到大兵团中将司令官的非嫡系人员,由此可见蒋对他的器重。一方面自然是黄百韬作战勇猛,再一方面就是知恩图报。黄百韬临死之前告诉部下“委员长接见将领有一个重要性的排序,我黄百韬排在第17位,在非黄埔的将军中位列第一,这个个名次,我死也值了。”

1948年11月22日,弹尽粮绝的黄百韬,在碾庄的一片庄稼地里举枪自尽,他是唯一一个在淮海战役中选择自我了断的国军高级将领。他死后蒋很心痛,为其举办了规格极高的追悼会,哀叹黄埔出身的嫡系将领也比不上黄百韬的忠勇。

(图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