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罗大伦讲《道德经》笔记——第五章

 心想事成e41y08 2019-09-2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译:天地不标榜自己的仁义,对万物不索取回报,连祭祀用的假狗都不用给我;圣人不标榜自己的仁义,对老百姓不索取回报。天地之间就像皮囊做的风箱一样,虽然中间是虚的,但是不会塌陷,一直有东西往外出。到处去探求万物(风箱出的东西),不如守住中间的空。

        第一句太有名了,很多书上将此句理解为天地、圣人不仁义,将万物、百姓当做祭祀的狗,即对万物一视同仁,说实话,我原先也是这样理解的。在还没正式开始讲里面的内容时罗博士就讲道德经的核心是领导者法则,是教给领导者怎么做领导的,通过前四章的讲解与自己的理解,认为此处理解为天地圣人为万物做事并不标榜仁义是比较贴近老子原意的。刍狗:用草扎成的假狗,祭祀用。

        第二句是讲道的空性,就同上一章一样,老子认为道是中空的,这里又将道比作皮囊做的风箱,中空并一直往外输送东西,但自己不塌陷。还是意指领导者要降低自己的私欲,多奉献,用自己的空造就这个世界的有。这个思想前面一直反复的讲,但细细想来,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扪心自问,现在的自己能做到不以自己的利益损害集体的利益,但也不会无私奉献。

        最后一句还是再一次去讲领导者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要守住自己的空,即遵循道运行的规则。

        这一章以颠覆以前的认识来理解,其实也早有预兆,从前面各章来理解老子的思想,显然原先的认知是不符合老子的原意的。现在这几章反复讲领导者要做空自己,乍听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到是非常难的。

        《淮南子》卷十二 道应训  …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徐冯曰:“事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故知时者无常行。书者,言之所出也。言出于知者,知者藏书。”于是王寿乃焚书而舞之。故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大学》(四十六)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