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时代, 我们得以通过互联网及便捷的交通工具, 在中国的大地上,探享更加多元的生活方式。 与遥远的文明走廊相遇,见证消逝的“文明技艺”; 用影像记录的方式,将一段段闪光瞬间留存; 图为独龙族文面女 摄影/张亚非 2019年秋,《中国国家地理》携手大众商旅车, 再次开启一段寻找“消逝”之旅: 穿越壮美天成的自然之境,寻找消逝的文明技艺! 让人们在中国大地上, 感受到更加多元与厚重的民族文化 在探索中感知传承与延续。 横断山 中国大地上一个极为独特的地理单元 通过下面这张图可以发现,完整的山地被切割 没有大陆,只有孤岛 这里,山是南北走向,路却是东西走向, 每一次相遇都是一次探险。 横断山作为地质阶梯的抬升区, 有着入云雪峰,也有着高山纵谷、激流险滩。 澜沧江、金沙江、怒江、独龙江等大江大河奔流而过, 完整的大地割裂,形成了天然的封闭和阻隔。 摄影/张亚非 独特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另类的交通方式, 比如号称“空中渡口”的溜索: 一根根细细的钢索悬在半空连接两岸, 脚下是湍急、奔腾、怒号的江水, 从这头到那头,连接起一座座“空中渡口”, 不仅仅是景观奇迹,更是两岸人民的情感纽带。 怒江溜索 摄影/芮京 因此,看似封闭的“孤岛” 却也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文明区域, 峰峦叠嶂中开辟出一条条天然大通道, 独特的高山峡谷、若干南北走向天然河谷, 是众多民族或族群南来北往、频繁迁徙流动的场所。 比如藏、羌、傈僳、普米、彝、纳西等民族 共同的建筑选择:木楞房 木楞房古村落 摄影/谢罡 “云南十八怪,盖房木头垒起来” 木楞房完全是由木头进行拼接搭建的, 外部墙壁是由由一根一根木料横排叠加垒起, 所以是方便移动的“活动房屋”, 只要在关键部位的木头标注数字和符号, 未来迁徙就可以很方便的进行拆装。 纳西人在木楞房上标注的东巴文字符号 摄影/谢罡 封闭与开放的并存, 使得这里成为我国民族文化最多元缤纷、 历史积淀最丰富精彩的地区之一, 更是一条特殊的历史文化沉积带, 也留下众多岁月的谜团、文明的遗技! 水族水书 比如,水族妇女的“独门绝技”——马尾绣, 是一种以马尾为重要原材料的特殊刺绣技艺: 将马尾缠绕上白丝线,再加上其他颜色的丝线, 几种线合在一起,马尾绣的独特丝线便制作完成。 ![]() 水族马尾绣 摄影/邓飞 加上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们传承的技能技巧, 比如挑花、补花、贴花、梭花等, 绣成各种图案,然后拼镶到布料上。 马尾绣品整体呈现一种肌理感, 仿佛一件精致的浮雕。 ![]() 水族马尾绣 ![]() 曲折的海岸线,繁盛的港口城市 如同一篇锦绣文章的起承转合,接力赛般的在千年时光里 从遥远的古代,一步步成为中国的海上走廊 拥抱大海,迎接文明 ![]() 渔家网事 摄影/陈建贞 中国拥有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 海与陆的一次次相遇与纠缠, 造就了海岸线的柔软回旋或尖锐弯折; 造就了适于停泊的海湾港口和蔓延滩涂; 也成就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千年传奇。 霞浦滩涂 摄影/陈建贞 中国,以海洋大国之姿, 开创进取而造就的中国海上走廊, 以港口和船只组成的海洋城市迎接着那些跨海而来的商旅, 更为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提供着通路。 ![]() 海岸 摄影/吕雷亮 比如,达埔永春,便是一段跨海而来的千年制香传奇。 阿拉伯人蒲氏家族后裔沿着海上走廊, 将香料带到泉州,定居并经营香料等生意。 明末清初,在泉州的阿拉伯后裔又来到永春县达埔镇, 利用当地丰富的竹子、香料等资源,制作和贩卖篾香, 以制香为生,开启了永春县达埔镇的制香史。 ![]() 永春篾香 摄影/刘杰 永春香虽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舶来品, 却成就了如今的中国香都。 很多传统制香作坊, 依旧保留着抖香粉、晒香等手工劳动的“慢制造”。 ![]() 永春篾香 摄影/刘杰 回首千年, 除了跨海而来的文明交融, 一座座“海洋城市”除了文明更有着深厚的底蕴。 比如,提到福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客家人的土楼。 巨大而坚固的土楼如一座座大型的堡垒令人心生敬畏, 这里既是客家人的桃源家园,亦是文明传承的见证。 ![]() 福建土楼 摄影/冯木波 在蒙蒙雾霭中, 土楼以高大、古朴的雄姿屹立于层层青山之间, 令人不由得想起曾经这里发生的故事与传奇, 当迁徙至此的客家人筑起堡垒,可曾想到, 在未来,他们将从这里走向大海,拥抱世界。 ![]() 福建土楼 摄影/冯木波 今天,我们与大众商旅车迈特威继续一路前行, 从藏彝文明大走廊到中国海洋文明走廊, 去感受自然、发现文明、见证“消逝”…… 从9月28日到11月10日 从大同到哈尔滨,从厦门到昆明,一起走过13个城市 我们将以影像的方式见证文明,寻找消逝的文明技艺! 巡展的大幕即将拉开,敬请期待! ![]() (广告) |
|